全國政協委員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王愛琴
“資源型地區是我國資源能源供應的主體和基礎工業的主要集聚區,為我國工業體系的形成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發展工業旅游已成為推進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破解發展難題的新路徑。”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王愛琴建議支持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工業旅游。
王愛琴說,資源型地區積累了豐厚的工業遺產,可以發展重工業旅游、高科技旅游、手工業旅游等多種工業旅游形態。“以工業旅游起步較早的山西為例,中國煤炭博物館於1989年開館,山西汾酒博物館於2007年開館。平朔露天煤礦在開發之初,就貫徹邊開採邊恢復生態的理念,並於20世紀90年代開辟了工業旅游線路。”近年來,山西還陸續開發了晉華宮礦山公園、太鋼博物園等,工業旅游從早期的以博物館為主,向創意創業園區、產業園區、(遺址)公園等形式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印發《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委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全國資源型城市為主體,以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工業文化遺產為基礎的政策框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不斷增強,資源型地區工業旅游快速發展。但在王愛琴看來,“工業遺產的保護和活化利用仍不被社會所重視,工業旅游區標配設施不全,工業旅游投入與回報不對等,區域協作還不夠。”當前工業旅游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政策落實難,產業支持力度弱,開發形式單一,尚未形成體系。
為此,王愛琴建議,一是積極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將工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實現工業文明的動態傳承。二是建設國家主體、地方主責的機制體制,加快衰退產業產區轉型發展,加大對工業旅游等接續替代產業的專項扶持,通過引導性資金投入、項目支持緩解工業旅游資金短缺的矛盾,激發發展活力。三是推動符合條件的工業文化主題博物館進入公益博物館項目扶助范疇,打造一批工業文明保護傳承新載體、工業旅游互動體驗新場景。四是因產制宜分類施策,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培育建設以工業文化為核心的工業文化景觀、科普示范基地、研學基地、工業文化教育實踐基地。五是實施“工業旅游+生態”“工業旅游+科技”“工業旅游+文創”計劃,統籌規劃、協同推進,構建工業旅游融合發展新格局。六是突出地方特色行業特征,形成具有產業規模、集聚效應、旅游吸引力的工業旅游發展集群,推動“油”經濟向“游”經濟轉變、“煤”經濟向“美”經濟轉變,助力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輕型化,促進工業提質增效,推動“老字號”品牌價值拓展。(李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