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文化是本鄉本土發端流行並長期積澱發展起來的帶有濃郁當地特色的文化,是打造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基礎資源,必須善加利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文化委員會主任、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修鬆在接受中國旅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建議利用鄉土文化,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
李修鬆說,當前,我國利用鄉土文化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取得了不少經驗和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利用“不當”。地方對鄉土文化底細不清,價值不明,乃至定位不准,路徑不優,重點不突出,缺乏高水平策劃與規劃。二是利用“不足”。鄉村旅游大多限於垂釣、吃土菜、攝影等休閑娛樂或營造鄉景野趣,鄉土文化含量低。三是利用“不特”。鄉村旅游產品常見模彷抄襲,或舍棄田園風貌、農耕文化,追求城市化、園林化,缺乏“鄉”味,或者推崇西化、洋化,失去“土”味。四是利用“不活”。發展方式老套呆板,缺乏創意創新,體驗互動不夠,不能運用新手段調動游客興趣。
李修鬆建議,“用當”鄉土文化。“鄉土文化來自農業時代,不乏落後陳舊甚至封建糟粕,與如今鄉村振興中構建現代文明要求不相符合,須批判繼承、合理利用。”對於其中值得傳承弘揚的部分,要大力創新利用﹔對於雖然落後但仍有利用價值的部分,要通過適當改造,賦予其新的內涵,利用現代表達方式,激活其生命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於雖然有局限但仍有價值的部分,要適當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現代影響力和感召力。
李修鬆建議,“用足”鄉土文化,盡可能予以創新利用、分層利用、疊加利用、多維利用,開展文化旅游,研發文創產品,發展相關產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例如,保護並活態利用好不同風貌的傳統村落及鄉土文物、非遺、民俗、紅色文化、名人資源等,創新發展多種形式的鄉村旅游﹔開辟農趣體驗園,讓家長帶著孩子體驗騎牛、犁田、打谷、釣蝦、抓泥鰍、掏黃鱔,以及跳房子、放河燈等活動﹔利用當地民俗物品、土菜、點心等,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利用鄉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倡導良好家風,創建文明村社,促使新農村新文化的培育與養成。”
李修鬆建議,“用特”鄉土文化,努力打造鄉村旅游特色。立足鄉土文化特色,創新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放大特色旅游效應。運用文化創意,結合科技手段,將鄉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轉化成高水平、強吸引力的旅游項目或場景,創造特色﹔將鄉土文化資源的旅游轉化與周邊山水田園的美化優化構成完美組合,形成特色﹔利用鄉土文化結合當地其他資源發展新產業,催生新業態,構建特色﹔巧用鄉土各色資源,打造各類特色民宿,開展多樣化旅游活動,並結合定制旅游、預約旅游等,實現優質服務,彰顯特色。
李修鬆還建議,“用活”鄉土文化,增強體驗與互動,變靜態為動態、平面為立體、消費者被動受教為主動參與。開展深受不同人群喜愛的多種趣味旅游活動,進而衍生出多元業態,延長旅游產業鏈,從供給側出發,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游歷、游學、增知、啟智、休閑、娛樂、攝影、寫生等多元化需求。運用科技手段,讓游客“穿越”到古遺址、古戰場、古代傳說等歷史情境中歷險獵奇。發展智慧旅游,利用VR、AR等技術,開展沉浸式旅游,讓紅色景點活態再現當年血與火的斗爭,讓游客身臨其境、感動受教,使鄉村旅游真正活起來。 (李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