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 殷紅梅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具有共同地域、歷史文化、心理基礎和經濟生活的共同體。多元一體格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特征,也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基礎。充分利用各民族在幾千年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共同創造、共同分享和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推動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體驗多元、認同一體,讓多元真正成為凝聚一體、認同一體、維護一體的要素和動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一種路徑。
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許多民族地區將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作為素質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內容整合進學校。這些學校依托地域,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如貴州省仁懷市後山民族小學將當地苗族的蘆笙文化整合進學校﹔貴州省福泉市仙橋民族中學將當地的苗族蘆笙舞和蠟染文化整合進校園﹔貴州省畢節市民族中學開設了苗族文化興趣班、彝族文化興趣班、蘆笙舞文化興趣班等。
這些舉措,豐富了學校的特色和內涵建設,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提升了學生的學業成就,達到了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培養學生對不同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認知等效果,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培養了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然而,在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加強民族團結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基層學校對優秀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特色課程進行內涵或理念的提煉工作力度不足。二是缺乏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師資和專業性的指導,多是老師自己摸索,或聘請民族民間文化藝人進校授課,由於民族民間文化藝人素養參差不齊,很難有效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我建議,一是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理論研究,建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發展目標的民族民間文化課程體系、教材體系、育人機制與環境。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堅持培訓為主外聘為輔,促進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民族民間文化藝人、服務機構進校的遴選與考核管理辦法。建立民族教育專家智庫。三是探索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專業,培養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人才,讓廣大教師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堅定的擁護者、宣講者和傳播者。
上一篇: 建議設立“中國考古日” |
下一篇: 全國人大代表杜美霜:為豐富國家文化公園 內涵不停奔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