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2年全國兩會文化和旅游部專題 > 代表話文旅
代表話文旅
打造高標准高質量的田園綜合體
發布時間:2022-03-08 09:46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曉霞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2-03-08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而文化就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文化振興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縣域和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建設一批文化產業特色鄉鎮、文化產業特色村,促進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傳統工藝技藝與創意設計、現代科技、時代元素相結合。

  “文化作為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能以其先導性、戰略性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激勵、智慧支持和道德滋養。”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桂林市文藝演出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雷洪認為,必須秉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依托當地獨特的鄉村文化、自然山水,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文旅品牌。

  據雷洪介紹,近年來,廣西桂北地區重點打造了一批高標准、高質量的田園綜合體,探索出農業產業升級、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新動能。例如,全州縣通過紅色文化與鄉村旅游緊密結合助力鄉村振興﹔平樂縣充分挖掘平樂媽祖文化、瑤鄉文化的內涵價值,打造平樂休閑農業旅游圈﹔興安靈渠秦風綜合體探索出“特色產業+歷史文化+宜居鄉村”的模式……通過衍生出的新業態、新融合,讓新農村實現“可居、可業、可游、可用、可留”的效果,帶動更多一、二、三產融合,有效實現了項目區內農戶的共同富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典型模板。

  隨著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我國鄉村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鄉村振興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構筑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作為具有自然、人文、社會、經濟特征的綜合體,鄉村具有生態、生產、生活、文化等多重功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標志。

  “鄉村振興不僅讓農民群眾口袋鼓起來,而且鄉村文化也隨之繁榮,村民腦袋富起來,村容村貌大大改善,民風民俗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黨的領導下,農民擼起袖子加油干,創造了美好的生活,這個過程中,法律意識增強了,道德觀念轉變了,更加重視教育了。”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武安市淑村鎮白沙村黨委書記侯二河扎根基層一輩子,對於農村現在的好光景,他最有發言權。

  結合白沙村實踐,侯二河介紹,近幾年,通過轉變思路,由“賣資源”轉為“賣風景”,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白沙村以文旅發展為核心,以白沙故事為脈絡,將進出白沙村的必經之路打造成沿途旅游點,展示白沙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成果,建成了集生產、採摘、觀賞、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

  “鄉村旅游能發展得好,得益於鄉村文化建設抓得好,我們將鄉村文化融入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旅游的靈魂和強力支撐,使鄉村旅游既有傳統感又有厚重感。”侯二河說。

  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分兩個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農村美,需要建立在對鄉村生態和文化傳統的保護上,又要圍繞現代農業的發展和鄉村生活的現代化目標進行系統規劃,其中,把美術、藝術的元素作用於鄉村規劃建設,增強鄉村建設的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是一項急迫的任務。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提出,要推動藝術賦能鄉村振興,通過組織藝術力量投入鄉村規劃建設、鄉土建筑設計、鄉村環境生態美化設計、鄉村造物傳統的現代轉化和創新發展、鄉村藝術節等具體課題的研究,使鄉村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農業景觀、風貌景觀形成有機整體,彰顯地域特色,避免“千村一面”。鼓勵和支持高等美術院校設立鄉村振興研究機構,建立跨學科人才培養和設計研究機制,為實現“農村美”的美好藍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