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振興,文化何為?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曉靜在工作和調研中發現,各地通過豐富的實踐探索,通過“藝術+”等手段發掘文旅資源,引入智力支撐、人才支持、資金力量等,已推動形成了一批新消費業態和發展模式,對豐富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完善鄉村治理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她介紹,近年來,山東藝術學院積極融入鄉村振興戰略,依托學校藝術學科齊全的優勢,充分挖掘應用型專業與鄉村振興發展的融合點,賦能鄉村文化、產業、生態、人才等環節,取得了顯著成效。
“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可以為鄉村發展打開思路。在下鄉‘送服務’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農民對於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尤其是在策劃電商直播、推介特色農產品等方面的需求很高,就著力整合學校融媒體中心和現代數字創意產業學院的平台和資源優勢,為其開展線上線下數字技能培訓,搭建電商推廣路徑,讓農民真正獲得實惠。再如,學校還與一些地方政府合作,通過全域旅游開發及區域景觀設計等,為美麗鄉村建設增添新活力、注入新動能。”劉曉靜坦言,在此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持續推進機制不夠完善、文化服務人才相對短缺等。
對此,她建議,一方面,政府要加強引導、加大投入,引導高校、行業機構、社會力量等形成合力,在合理配置資源的同時,使之發揮各自優勢,服務於鄉村建設。杜絕“一錘子買賣”,要形成與地方相關部門等共商、共建的機制,共同推動特色鄉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此同時,各方也應完善政策激勵,如加大創業就業扶持力度等,引導優秀人才向鄉村流動。此外,還應推動孵化優質項目,如借力非遺研培計劃、扶貧工坊等,培育手作、文創品牌,帶動廣大農民在家門口致富,並形成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回 應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
推動文化藝術常下鄉、常在鄉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發揮著基礎性、引領性作用。近年來,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積極做好各方面工作,推動文化藝術常下鄉、常在鄉,賦能鄉村旅游、產業、生態等各個環節,取得了扎實成效。
近幾年,山東各級文旅部門加強資源整合,綜合用好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文化旅游惠民消費季、“一村一年一場戲”免費送戲工程等平台,把優秀的戲曲、圖書、科普活動、文藝演出等送到農民中去。與此同時,充分運用好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及山東文化藝術節、山東省鄉村題材小型文藝作品展演等國家級、省級展演展示平台,推出了一批體現山東水准、代表齊魯形象的農村現實題材優秀作品,如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漁鼓小戲《老邪上任》等文藝領域大獎作品,從不同角度展示山東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山東還推動“文化+”“藝術+”與發展鄉村旅游結合,帶動鄉村村貌美起來、人氣旺起來、產業興起來。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山東充分挖掘鄉村特色資源,培育了一批鄉村旅游重點村,打造了一批鄉村旅游精品景區,涌現出臨沂市蘭陵縣壓油溝景區等一批高端鄉村旅游點,濟寧市泗水縣王家庄村等一批畫家村、影視村、藝術村,優化了鄉村產業結構,豐富了鄉村人文內涵。2022年,緊扣微度假、輕休閑、慢生活等方面的新需求,山東還將繼續開展“好客山東﹒鄉村好時節”主題年活動,探索將沉浸式演藝、游戲互動、民俗體驗等業態模式納入鄉村旅游,將傳統技藝、民俗活動等開發為旅游商品、旅游體驗產品,全力打造全省鄉村旅游“金字名片”。
為切實保障群眾增收致富,山東實施“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工程,通過木版年畫、剪紙、刺繡等一系列優勢非遺項目帶動,既發揮了扶智、扶志作用,又讓農民鼓了口袋。目前山東全省已建成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3個、省級示范基地68個,帶動23萬余人就業。
下一步,圍繞鄉村文化振興,山東將繼續創新實踐、發揮作為,同步凝聚高等院校、行業機構、社會力量等形成引力、合力,引導更多優秀人才流向鄉村、更多優勢項目落戶鄉村,真正讓廣大群眾在鄉村發展中“唱主角”,實現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雙促進、雙豐收。(孫叢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