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飯樹在畬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各地制作烏米飯的習俗代代相傳,一碗烏米飯承載著濃濃的鄉愁。”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福安市坂中畬族鄉後門坪村黨支部書記雷金玉建議,將烏飯樹產業與文旅康養產業相融合,推動畬族傳統文化傳承與烏飯樹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助推畬鄉鄉村振興,讓村民走上致富路。
據了解,烏飯樹是越橘屬植物,樹葉含有豐富的多糖和黃酮類化合物,果實含有多種脂肪酸、氨基酸及維生素等成分,營養價值較高。生活在江蘇、浙江、福建等地的畬族,素有用烏飯樹樹葉及其果實制作烏米飯的習俗。2011年,閩東畬族烏飯制作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年來,在推動後門坪村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雷金玉積極帶領村民探索“產業+文化”的鄉村振興之路。2021年初,雷金玉從烏飯樹產業入手,在村裡建起了28畝烏飯樹種植示范基地,帶動、鼓勵村民擴大烏飯樹種植規模,並通過加工銷售烏米飯及相關產品,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參與體驗。
針對烏飯樹產業發展落後等問題,2021年以來,雷金玉深入福鼎、福安等地開展調研。雷金玉表示,各地對發展烏飯樹產業重視程度不夠,對烏飯樹的開發和利用多依賴於其野生資源,對其優良品種的選育及養殖技術的研究較少,對烏飯樹有效成分的相關研究尚未展開。同時,烏飯樹產業化發展水平仍舊較低,大部分烏米飯加工生產以小作坊的形式出現,缺乏標准化生產、深加工能力欠缺、營銷方式單一、商標意識淡薄,傳統手工藝制作的烏米飯面臨著數量少、規模小、產業層次低、經濟效益低下等問題。此外,烏飯樹產業缺乏科學的技術指導,專業人才與傳統技藝傳承人較少,產品研發力度不夠,未能與旅游、文創等全域產業鏈進行深度融合,社會綜合性效益不佳。
為此,雷金玉建議,大力發展烏飯樹產業,依托閩東鄉村振興研究院等機構,組建由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和烏飯樹相關產業從業者,成立烏飯樹產業鏈研究團隊,制定關於發展烏飯樹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實施方案。聯合相關管理部門出台措施,幫助支持烏飯樹相關企業創建品牌。(李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