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和旅游科研工作成果專欄 > 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所科研建設
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所科研建設
上海藝術研究中心出版《蘭韻“傳”馨:紀念昆劇傳字輩 從藝百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發布時間:2022-02-28 18:00 來源: 編輯:科技教育司
信息來源: 2022-02-28

2021年12月,上海藝術研究中心編輯出版研究叢書系列之一《蘭韻“傳”馨:紀念昆劇傳字輩從藝百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以下簡稱“《蘭韻‘傳’馨》”)。該書由夏萍主編,楊子擔任執行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2021年是昆劇傳字輩從藝一百周年,也是昆曲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20周年。為紀念昆劇傳字輩藝術家從藝百年,總結傳字輩藝術家的經驗與成就,探討21世紀昆劇藝術發展的路徑和方法,上海藝術研究中心於2021年7月16日-18日在上海舉辦“紀念昆劇傳字輩從藝百年學術研討會”,國內四十余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集中討論傳習所創辦緣起、藝術傳承、演員發展與歷史功績評價等諸多方面的議題。

《蘭韻“傳”馨》一書收錄了研討會34篇論文,合計49萬余字,分為“傳字輩昆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昆劇傳習所創立之辯”、“傳字輩昆劇表演藝術與傳播”、“傳字輩昆劇藝術家的歷史經驗與成就”等四個板塊,“傳字輩昆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對傳字輩藝術的盛衰、傳承以及生存發展進行了充分討論,提出“衰而未亡”的昆劇藝術,在當下作為“非遺”保護的最重要的原則是“活態傳承”。保護、傳承和再創造是一個統一的辯證關系,也是昆曲存在與生存的根本之道,強調在昆曲百年傳承的過程中,上海這座現代城市具有極為突出與關鍵性的作用,上海曲家、上海市場、上海傳承人與傳字輩舞台演出、技藝發展有著深厚的聯系。“昆劇傳習所創立之辯”在“穆藕初發起說”和“十二董事創立說”之外,諸多學者對昆劇傳習所的創立進行了頗具創見的重新表述。“傳字輩昆劇表演藝術與傳播”闡述傳字輩表演藝術、中國昆曲話語權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深入挖掘、系統分析傳字輩表演藝術的文化內涵和當代價值,並以青春版《牡丹亭》的巡演、電影《十五貫》的傳播、昆劇《擋馬》的創排為個案,分析昆劇傳字輩的藝術對此後昆曲的運作及審美方式的影響,以1936年德譯本《牡丹亭》為個案,探討彼時“中戲德演”為當下中國戲曲“走出去”且“留得下”提供的啟示與意義。“傳字輩昆劇藝術家的歷史經驗與成就”從不同視角總結、分析傳字輩藝術家在推動昆曲藝術守正創新、傳承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貢獻,帶來新思考和新視野。

《蘭韻“傳”馨》作為研討會論文的集結,不僅是對昆劇老一輩藝術家的回顧和緬懷,也為昆曲藝術的傳承發展留下一筆不可多得的藝術財富。挖掘傳統,創新發展,是藝術工作者和研究學者共同的使命,也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要務。《蘭韻“傳”馨》在現有研究積累的基礎上,提出新觀點、展現新視角,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希冀對昆劇藝術在當下的守正創新,傳承發展發揮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指導意義。

供稿單位:上海藝術研究中心 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