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至8日,廣東省藝術研究所相關研究人員赴陸豐市開展瀕危劇種搶救工程的相關工作,對正字戲復排傳統劇目《華容道》進行驗收研討。
驗收人員於7日晚觀摩了由陸豐市正字戲傳承保護中心排演的傳統劇目《華容道》。全劇時長約90分鐘,以傳統舊本為基礎,恢復其中的正音曲演唱、吹打曲牌演奏、傳統武戲排場和跌扑、抖動等表演技藝,展現正字戲這一古老珍稀劇種的藝術特色。
座談會上,《華容道》主創人員介紹了該劇的相關情況,圍繞情節內容、場次安排、演唱表演和舞台美術等進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討該劇打磨提升、對外公演、宣傳展示等下一步計劃。獨特的藝術形態是瀕危劇種存在的價值,必須加強保護傳承力度。守正創新首先要強調“守正”,既要演繹好傳統的經典劇目,又要突出亮點,努力尋求與當下語境和審美體系的切入點,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光彩。瀕危劇種的活態傳承與發展任重道遠,需久久為功,除各方力量的持續關注與發聲外,劇團本身也要盡可能培育新人、搭建平台,共同推動瀕危劇種的活態傳承。
該劇目已於5月11日晚在陸豐市福山媽祖廣場舉行首場公演,觀眾總量累計將近3000人次。
瀕危劇種搶救工程(正字戲)是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的支持下,省藝研所於2022年開始實施的項目,旨在“十四五”時期進一步加強對廣東省瀕危劇種的保護傳承,切實改善瀕危劇種的生存發展狀況。此次驗收研討工作,是省藝研所與地方院團共同開展瀕危劇種保護工作的階段性成果,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接下來,省藝研所將與相關院團合作,繼續挖掘、整理優秀傳統劇目,通過研討、復排等工作促進藝術研究與藝術實踐緊密結合,為推動廣東省戲曲劇種良性發展和戲曲藝術當代弘揚貢獻力量。
供稿單位及撰稿人:廣東省藝術研究所 唐之越、於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