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力開創新時代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 >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奮力拼搏
發布時間:2022-10-26 15:43 來源:中國文藝網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藝網 2022-10-26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作的報告,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闡述了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問題,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了戰略謀劃。在報告中,總書記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文學藝術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為人民抒寫、抒情、抒懷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最基礎的理論品格。十年來,中國共產黨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習總書記曾在出訪意大利期間說道:“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始終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
  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引領下,我陸續創作了民族歌劇《呦呦鹿鳴》《天使日記》、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紀念碑》等作品,著力表現人民創造、人民奮斗、人民夢想。“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古老中國的詩經與現代中國的創造奇跡般共振。舞台上,當屠呦呦身穿病號服走出以身試藥的實驗室,不需要華麗的服裝,也不需要炫麗的燈光,她的精神足以贏得雷鳴般的掌聲。屠呦呦的一生,最動人的就是她的平凡,平凡的她發現了青蒿素,又不平凡地救治了千萬人的性命。在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節目單上,我寫下這樣一段話:“有這麼一群石匠——從前跪著雕碑,如今站著刻碑,從前雕過皇宮帝陵,刻過帝王將相,如今雕刻的卻是人民自己,是人民英雄。”在人類歷史上,石碑數不勝數,或為大人物而筑,或為大事件而造,惟有矗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卻是一座人民雕刻人民英雄的豐碑。創作《人民英雄紀念碑》時,我選擇從石匠這一小人物入手,從小切口反映大時代的滄桑巨變,從小角度表現大主題的恢宏觀照,從“刻小碑”升華到“刻大碑”的無盡感嘆:人民創造歷史,歷史造就人民英雄。眼下,我正在創作一部現代京劇《新海港》,講述的是新時代工人建設智能港口無人碼頭的故事,謳歌新時代的偉大工程。無論是雕刻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石匠,還是建造無人碼頭的新型工人,抑或是中醫藥科學家,都是人民的一份子。
  文藝要熱愛人民。如果人民是土地,劇作者就是作田耕地的農人。隻有躬下身去,才可能耕作土地﹔隻有跪下去捧起泥土,才可能融入土地。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文藝工作者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文藝作品觀照人民生活,以審美創造激揚人民精神。
  為偉大夢想、偉大勝利、偉大時代鼓與呼
  中國共產黨始終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在創作民族歌劇《紅船》時,幾經打磨修改,我以“我有一個夢”唱段為線索串聯起主要人物,貫穿全劇。一個是李大釗,一個是毛澤東,兩個主要角色反復詠嘆,表現革命精神傳承閃耀,再到結尾處眾人合唱“我有一個夢”,烘托全局、點明主旨。“我有一個夢,總有那麼一天,沙漠變成草原,滄海變成桑田﹔我有一個夢,總有那麼一天,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富強民主的信念﹔我有一個夢,總有那麼一天,中國終將站起來,挺立在世界之巔。”設計這一核心詠嘆不僅是為了使人物、情節更加集中緊湊,更是為了通過描摹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夢”,連接中國人民的“一個夢”,呼喚中華民族的“一個夢”。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從”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十大”,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紅船精神一路帶領中國人民跨越滄海桑田、穿越歲月流轉,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踏上新征程,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
  如今,南湖紅船的那個夢早已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庄嚴宣告:“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文藝工作者履行的神聖使命和光榮職責,就是凝聚高亢激揚的新時代精神,夯實團結奮進的新時代思想,描繪波瀾壯闊的新時代藍圖,謳歌震古爍今的新時代偉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