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力開創新時代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 > 代表風採
代表風採
陳卉麗:當好大足石刻的“文物醫生”
發布時間:2022-10-24 11:37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2-10-24
  “特別激動,也特別幸運,沒想到作為一名基層文物工作者能在人民大會堂現場聆聽黨的二十大報告。”10月21日,黨的二十大代表,大足石刻研究院保護工程中心主任、研究館員陳卉麗接受中國旅游報社記者採訪時說。
  “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這為做好文物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陳卉麗表示,既要大力提升文物保護的科技水平,又要深入挖掘文物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等,還要進一步揭示蘊含在文物中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胸懷,讓更多文物保護成果惠及人民群眾,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注入新動力。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文物醫生”,陳卉麗這些年“搶救”過不少“重症患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千手觀音造像。
  據了解,千手觀音造像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集雕塑、彩繪、貼金於一體的摩崖石刻造像,佔崖立面面積88平方米,展開面積220平方米。然而,歷經數百年風雨,造像已經開裂、脫落、變色,更涉及胎體內部損傷等34種病害。2008年,千手觀音石刻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被列為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
  “我們曾開玩笑說,我們修復的不是一個文物,而是一座山。”陳卉麗介紹,千手觀音修復工程是大足石刻科技保護的標志。“我們花了3年時間,採用多學科聯合的方法完成了對文物的‘全身體檢’,最終形成了‘治療方案’。”陳卉麗說。
  “過去的文物保護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系統科學的完整保護。對於文物表面的病害,我們可以通過‘望聞問切’等方式進行判斷,但對於文物內部是否有其他‘病變’,則主要憑借經驗推斷。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在千手觀音修復工程中第一次運用了X射線探測的方式來檢測文物內部的一些結構病害。同時,採用了20多種檢測手段,多方位、多維度、多手段進行千手觀音修復造像的‘體檢’工作。”
  千手觀音石刻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也獲得了同行的廣泛認可,大足石刻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如今,意大利、日本等國的文物保護機構紛紛尋求與大足石刻研究院保護工程中心合作交流的機會。
  盡管已在文物保護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績,陳卉麗卻並不滿足於此。“原來簡單的‘病情’已經得到了‘治療’,現在留下的都是‘硬骨頭’,這對文物保護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她認為,要強化科技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支撐作用,開展系統性、整體性科技保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努力提升文物保護水平。
  大足石刻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是繼敦煌莫高窟後,我國第二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石窟。“我們的目標是做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引領者和推動者。要創建大足學,建成世界知名研究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陳卉麗說。
  作為一名從事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黨的二十大代表,陳卉麗也就如何深化文旅融合,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她表示,要讓文物保護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為當地公眾服務,讓文物保護成果更好地對外推廣。文物修復完成後,可以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參觀,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推動旅游、住宿、餐飲等產業發展。目前,大足石刻已建成數字化展示中心,以數字化形式向市民游客展示文物保護成果。(王洋 楊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