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百姓書記》根據原壽光縣委書記王伯祥帶領壽光人民改革致富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新上任的縣委書記王百祥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大膽地提出了一系列改變壽光落後貧窮面貌的施政方案。為了消除群眾的擔心,取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他不惜以爹娘做賭。他始終堅守“把老百姓的事當成爹娘的事情來辦”的赤子情懷,不懼政治風險,不圖個人名利,帶領全縣人民建設蔬菜市場、發展日光大棚、開發壽北灘涂,推動經濟快速發展,把一個貧窮之縣變成了糧倉銀山。全劇以生動的細節,藝術地再現了王百祥面對種種困難、面臨各種發展難題時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堅定不移的信念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成功塑造了改革開放初期一個銳意進取、敢於“突圍”、勇於擔當、心系百姓、無私奉獻的縣委書記形象,藝術地展現了壽光人民緊跟黨的領導,在改革大潮中,艱苦創業、走向富裕的歷史進程。
2012年為備戰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山東省呂劇院開始創作排演《百姓書記》,2013年4月完成排練。2013年10月11日,《百姓書記》作為“第十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劇目演出,劉延東副總理、文化部領導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和觀眾對該劇給予了高度評價。劉延東同志指出“這個題材很有現實意義,也很有教育意義。特別是當前全黨上下廣泛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時,這樣的好戲就更令人矚目。要把《百姓書記》作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動教材,進一步加工提高,組織巡演,讓廣大黨員干部從中受到教育和思想洗禮”。
該劇榮獲文化部第十四屆“文華大獎”、“文華音樂作曲獎”、“藝術節優秀表演獎”。 2013年11月該劇參加“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榮獲“優秀劇目獎”。2014年《百姓書記》選段入選參加中央電視台元旦戲曲晚會。之後,劇院按照各級領導指示精神,對該劇抓住不放,精益求精,又做了三次大的調整,力爭將該劇打造成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兼備的呂劇經典劇目。《百姓書記》以多點串聯、點線結合、情景閃回、虛實交融的藝術結構方式,真實又不失生動地刻畫出了王百祥這位新時期的縣委書記形象。劇中的王伯祥既是真實的,又是藝術的﹔既是生活的,又是鮮活的。全劇感人至深,催人奮進。有專家評價說,《百姓書記》這部戲精彩真實,能夠在開幕式上演出也是實至名歸。
新版《百姓書記》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舞美進行了重新設計,舞台美術和真實影像相結合的手法深度襯托了劇情﹔演員服飾也進行了重新包裝,使劇中人物更加生活化。最明顯的變化是對傳統呂劇音樂唱腔進行了大尺度改革。重新打造《百姓書記》的唱腔,就是因為過去的呂劇唱腔放在這部戲上已經不適合了。因為劇中的故事、人物隨著時代變化,戲的內容和形式也都不一樣,必須在此基礎上有發展、有創新。為了營造宏大效果,在《百姓書記》的配樂上加入了西方管弦樂成分,使用了在以往傳統呂劇表演中很少見到的提琴、銅管、木管等樂器,在某些特定劇情氛圍的營造上,這些樂器達到了很多中國傳統樂器達不到的效果。該劇到目前為止已經演出150余場,並配合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在本省多個市地進行巡演,取得良好社會反響。本次晉京演出,主要是為了向中央、文化部領導及北京觀眾匯報劇目修改加工成果,面向全國,進一步擴大該劇目的社會影響力。
上一篇: 首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相遇絲路 |
下一篇: 2014青年優秀創意作品終評結果公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