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文化報記者陳璐報道:7月15日至22日,由文化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特別支持、山東省文化廳承辦的第十屆“藝海流金——感悟齊風魯韻”內地與港澳文化聯誼活動在山東舉辦,文化部副部長丁偉、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季緗綺等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濟南、泰安、曲阜、淄博、濰坊、青島……8天的時間裡,來自內地與港澳特區的政府文化官員、文化藝術界知名人士、專家學者、藝術機構負責人等100余人穿行於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齊魯大地,參訪當地文博機構、考察文化資源,並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真誠的相處讓友誼更加堅固,思想的碰撞令智慧不斷迸發,與此同時,大規模、深層次的交流也為魯港澳三地間開展更多合作奠定了基礎,在“藝海流金”活動進入第十年的重要節點上,再次交出一份圓滿、精彩的答卷。
齊魯大地上的厚重文化之旅
“泰山從這裡崛起,黃河從這裡入海,孔子在這裡誕生……”正如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廳廳長徐向紅在“山東文化推介會”上所說,山東是一個底蘊極其厚重、文化資源極為豐富的省份。典故俯拾皆是的趵突泉,摩崖刻石鱗次櫛比的泰山,古柏森森、庄嚴肅穆的岱廟和孔廟,以及雅致獨特的蒲鬆齡紀念館,藏品豐富的山東博物館,古朴壯觀的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乃至集聚民俗旅游、文化產業等功能於一體的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穿越百年歷史而又彰顯現代企業文化氣息的青島啤酒博物館……在組織者精心的設計和安排下,嘉賓們得以在短時間內串聯起散布於齊魯大地的一顆顆明珠,將其收藏、記錄在心間。
為了進一步鞏固和梳理這本“文化檔案”,“藝海流金”活動還舉辦了孔子思想講座、山東文化推介會、“內地與港澳文化合作論壇”,邀請對儒家思想和齊魯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專家學者,就其研究領域進行詳細介紹。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對孔子的歷史地位、思想觀點等做出生動闡釋的講座,徐向紅對山東文化的歷史、建設及未來發展的詳細介紹,內地和港澳嘉賓分別就儒家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傳播發表的演講,無不對嘉賓團掌握孔子思想精髓、深刻領悟儒家文化大有裨益。
熱情好客的山東人、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讓港澳嘉賓們傾倒,他們紛紛表示,將盡己之力宣傳山東,推動彼此合作,思考如何更好地借鑒和推介這些文化精華。第一次來山東的香港舞蹈總會藝術總監冼源用“太博大”“太動人”來形容自己此行的深刻感受,在他看來,齊魯文化的偉大足以使每個炎黃子孫驕傲。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說,山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嘉賓團親臨此地尋根溯源,收獲頗豐﹔此外,“港澳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鎮,也是助力中華文化在世界崛起的重要平台,我們要與內地更好地合作,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並從中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資源”。
成熟運作譜寫交流新篇
構筑內地與港澳的交流平台、增強內地與港澳的情感融合和智慧碰撞,一直以來都是“藝海流金”最為鮮明的特點和存在方式。日漸成熟的運作,讓這種交流渠道不斷擴大、水平不斷提升。
整個山東之行中,既有內地與港澳的交流,也不乏香港澳門之間的溝通﹔港澳嘉賓既為山東文化的發展建言獻策,也在不斷地吸收經驗,啟迪自身的建設,思考彼此的無縫對接。香港水彩畫研究會會長沈平表示,通過書畫交流筆會,港澳書畫家接觸到多位才華橫溢、謙遜親和的山東畫家,也了解了山東的文化設施和藝術脈絡,內地藝術工作者的素養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值得學習。
今年的對口交流環節,無論在視覺藝術組、表演藝術組,還是在藝術推廣組,氣氛都極為活躍、熱烈,新鮮的觀點和建議層出不窮。香港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介紹了香港書展、香港“中國戲曲節”、香港文學節等重要平台,也談及香港在推動傳統文化傳承上的一些經驗,如“《論語》誦讀日”“國學論壇”和西九龍文化區建成後的粵劇專用劇場等。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王英偉強調演出要尊重藝術規律和市場調研,通過與一般觀眾和專業觀眾的充分互動,對受歡迎的節目類型有所判斷。他指出,擁有明星級藝術家、專業度強的演出在香港會比較有市場,同時,演出應配備中英文字幕。澳門教育暨青年局首席顧問陳繼春建議增加更多民間交流,如澳門社團和內地社團的密切往來﹔來自鳳凰衛視的程治平建議多使用文藝精品和講故事的手法進行文化傳播……務實、有效的交流締結出累累碩果,就在活動期間,山東省雜技團的雜技劇《聊齋遺夢》已敲定了今年去澳門的演出計劃,而更多的項目也在積累和實現中。
值得一提的還有今年“藝海”上的“新面孔”。在保證嘉賓隊伍不斷擴大和補充的基礎上,組織者還特別注意吸納青年藝術家群體的加入。對這些年輕人而言,此次參訪交流帶來的收獲和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他們借此實現了與傳統文化的親密接觸,對中華文化的自信也大大提高。香港中國書法學會理事容藝文說,活動讓她充分、立體地了解了山東文化,感受到山東文化的精彩和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同為“90後”的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青年部副主席李海欣和中央芭蕾舞團演員兼編導王思正均表示,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令人著迷,與前輩和同齡藝術家的交流更讓他們受益良多。事實上,給港澳年輕人提供更多來內地參訪學習的機會,加強港澳青少年的歷史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也正是很多嘉賓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十年“藝海”乘風再揚帆
作為文化部精心策劃和著力打造的對港澳文化交流重點品牌,“藝海流金”系列活動已成功舉辦了十年。7月16日至25日,“藝海流金的足跡——內地與港澳文化聯誼活動作品展”在山東博物館舉辦,通過內地與港澳藝術家的筆鋒和鏡頭,重溫“藝海流金”十年來的輝煌歷程和精彩瞬間。
這些作品隻是“藝海流金”多年來的成果之一。據文化部港澳台辦主任助理李保宗介紹,10年來,“藝海流金”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成功舉辦了“多彩貴州行”“走進黑土地”“大美青海行”“草原文化之旅”“走近敦煌”“感悟瓷魂”等活動,令港澳同胞親身感受祖國的發展變化、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為促進文化認同、推動三地共謀文化發展構筑了重要平台。
本屆“藝海流金”座談會上,多位嘉賓的發言也飽含對活動的深厚情感。澳門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委員馬錦強表示,活動不僅為文化界精英提供了一個學習切磋、加深友誼的機會,也讓大家“找到和了解自己的根”。香港京昆表演藝術家鄧宛霞、香港粵劇學者協會會長李少恩等嘉賓還紛紛提出了“建立內部微信群”“開辦官方微博”等有效建議。
文化部港澳台辦港澳處處長劉雯秋說,十年“藝海”,成果令人欣慰,主要表現為組織不斷完善、活動規模不斷擴大、活動內容不斷豐富,包括:增加了文化合作論壇、對口交流等思想方面的縱深交流,嘉賓人數、專業領域不斷拓展,以及在對口交流中增加古琴、梨花大鼓等非遺項目的展演等。“我們願意與港澳同胞一道,推動港澳文化藝術的永續發展,促進港澳與內地文化合作的持續深化,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出應有貢獻。”
上一篇: 2014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側記 |
下一篇: 全國聲樂比賽鼓勵演唱原創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