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工作信息
工作信息
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合唱節暨國際合唱聯盟青少年合唱教育大會開幕
發布時間:2014-07-31 14:48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4-07-31

中外藝術家在開幕式音樂會上共同演唱《永遠在一起》 中國文化報記者 陳曦 攝

    7月29日晚,北京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座無虛席,一場代表了世界合唱水准和潮流的音樂盛會在此上演。來自全球43個國家和地區的188支合唱團歡聚一堂,用歌聲拉開了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合唱節的序幕。

    由文化部外聯局、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國際合唱聯盟和中國合唱協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合唱節暨國際合唱聯盟青少年合唱教育大會,從當晚盛大開幕式開始到8月4日在北京隆重舉行。在接下來的一周裡,近萬名國內外合唱團團員將在遍布北京十多個音樂廳、劇場、旅游景點、社區廣場盡情展示,用歌聲傳遞友誼,播撒快樂。包括比賽展演、專場演出、大師班、國際論壇、廣場演出等總計122場合唱活動先後亮相,將把夏日的北京打造成世界“合唱之都”。

    值得一提的是,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助合唱這一源自西方的聲樂藝術形式,通過中國國際合唱節的舞台進一步走向世界,合唱的“中國唱法”悄然形成。中國合唱在邁入新百年之際又一次找到了前行的目標。

    音聲相和,和而不同

    合唱藝術雖然起源於西方,但人類文明中最寶貴的東西卻是相近或相似的。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宇表示,中國人對聲音的心儀從傳統的養鳥文化中可見一斑:文人墨客對鳥鳴聲的喜愛甚至超過對鳥類外形的欣賞,聽畫眉的悠揚和百靈的惟妙惟肖,是名人雅士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標配。而“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審美理念,更說明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聲吟唱的偏愛。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中華傳統文化瑰寶,無一不是擊節而歌的天籟之聲。

    與此相得益彰,“和而不同”則堪稱中國傳統處世哲學的一大精髓。這種理念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衍生出“和為貴”“和為上”“和為品”等理念。“和而不同”的中國傳統哲學觀,從某種意義講,與合唱藝術中最基本的人聲配合要求高度契合。

    眾所周知,合唱這種藝術,無論作品還是演唱,如果“聲不和”“部不和”“旋律不和”“節奏不和”,就失去了合唱的靈魂和感染力。而“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才叫做“和”﹔“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才是合唱成功的本質要求和基本要領。

    因為中國傳統音樂以單聲音樂為主,和聲的發展不像在西方古典音樂中那樣受到重視。中國傳統的多聲部一般是在主旋律的基礎上衍生、變化﹔西方多聲部一般是各聲部獨立進行,整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作品。1913年5月,新文化運動先驅李叔同先生寫下了中國現代合唱的開山之作《春游》。當時,合唱與新白話文一樣,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武器之一被引入中國革故鼎新,並逐漸成為群眾參與性最強、普及性最廣的藝術形式之一,得到了飛速發展。

    在火紅的革命年代,無論是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還是上世紀60年代問世的《長征組歌》,大批紅色經典的問世賦予了中國合唱鮮明的時代特征。而以《半個月亮爬上來》、《烏蘇裡船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等為代表的民歌改編合唱作品,不僅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作品,更讓中國合唱充滿了濃郁的民族特色。

    如今,100年過去了,在中國合唱進入新百年之際,更好地回望傳統,對中國合唱的發展來說正當其時。而向傳統經典致敬,讓中華文明的傳統經典通過源自西方的合唱藝術再現,不僅賦予中華傳統經典以新的面貌,而且也更容易為世界主流觀眾所接受。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合唱節正是以這種方式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推動中國與世界文化的和諧共融。

    古韻新唱,各美其美

    7月30日,在國圖音樂廳,一場中國合唱新作品音樂會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合唱界權威人士慕名而來。當代中國合唱創作的最新發展也通過這場音樂會露出了冰山一角。當晚最為驚艷的,莫過於中國傳統經典通過現代合唱藝術的完美再現,作品結構新穎,音樂細膩深刻,帶給觀眾極大的觸動。古韻新唱,別有洞天。

    大氣磅礡的《天德而出寧》選自《庄子﹒外篇﹒天道》,歌頌了“大德至於無”的崇高境界﹔溫婉動人的《漁舟唱晚》用多篇古文填詞,表達的是中國傳統文人一直以來希望歸隱大自然,從而達致天人合一的理想狀態﹔淒美婉轉的女聲合唱《相見歡》、《憶秦娥》,將李煜、李白的千古絕唱重新演繹,別有滋味﹔取材自昆曲《牡丹亭》“游園驚夢”中《皂羅袍》部分曲調的《驚夢》,在保留了原作清新高雅、纏綿悱惻的同時,更加洋溢著呼喚個性解放的浪漫主義理想﹔選自安徽流傳已久的男聲合唱《鳳陽花鼓》,僅使用了民族音樂中常用的五聲調式,節奏平穩中又略帶跳躍性,優美動聽﹔取材自傳統古琴曲《梅花三弄》的《三弄》,以“天”“地”“人”三部分結構,旨在讓全世界熱愛合唱的人了解中國人豁達、寬容的胸懷和清雅、高潔的品格……

    天津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北洋合唱團藝術總監、首席指揮任寶平表示,通過挖掘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國合唱界近年來創作了一批非常好的“中國風格”作品,並在國外各大合唱比賽中屢有斬獲,贏得了國際認可。“中國的合唱團演繹西方的經典作品,固然可以達到一定的藝術水准,但對作品的理解和詮釋仍然距離西方合唱強國有一定的距離,唯有在演繹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作品,才能更加精准和無障礙,也更容易獲得觀眾的認可。”

    國際合唱聯盟主席邁克爾﹒杰﹒安德森對此也深表贊同,他認為,中國合唱發展具有別的國家夢寐以求的廣闊市場和群眾基礎,要取得更大成績必須是首先繼承和發揚中國自己的傳統經典,然後再借鑒國際合唱發展經驗尋找創新之路,隻有這樣才能成為世界合唱強國。

    東西輝映,美美與共

    在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合唱節上,全球43個國家和地區的188支合唱團無論緊張刺激的比賽,還是熱烈友好的展演活動,都呈現出東西合唱藝術精品交相輝映、美美與共、和諧繁榮的良好局面。

    張宇表示,近年來,參加中國國際合唱節的境外合唱團演繹中國經典作品的比例持續走高。這不僅是境外藝術團體贏得中國觀眾好感的一種友好表示,也是優秀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種生動體現。“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東西合唱文化在本屆合唱節期間交融,中外合唱愛好者也利用中國國際合唱節的舞台充分交流溝通,加深了情誼。

    其中,外國合唱團演繹中文歌曲再次成為一大亮點。如菲律賓羅布克兒童合唱團、烏克蘭LAVIVO爵士合唱團、尼日利亞阿布賈首都之聲合唱團、葡萄牙茉莉花合唱團等都在開幕式上以中文歌曲博得現場觀眾熱烈喝彩。而兩支特殊的合唱團——ISING!中國巡演團和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合唱團,則在開場曲《永遠在一起》和最後的高潮部分《從茉莉花到圖蘭朵》中驚艷亮相。ISING!中國巡演團是由22名來自多個國家的優秀青年歌唱家組成,每年在中國接受為期一個月的演出和聲樂訓練,融合中國廣博深厚的文化傳統和西方古典音樂的精髓,為中國和世界舞台培養一批具有東西方文化視野和全面藝術修養的青年歌唱家。而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合唱團則是由駐16個國家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推薦的47名優秀學員組成,他們分別來自法國、韓國、德國、日本、西班牙、俄羅斯、澳大利亞等14個國家,對中國音樂、語言、武術、舞蹈、戲劇、書法等傳統文化格外痴迷。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是我國政府派駐境外的官方文化機構,通過常態化地舉辦演出、展覽、講座、電影放映、研討會等大文化領域的各類活動,持續推介中華文化,促進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關系。

    歐洲理想與現實合唱團有關負責人表示,作為世界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渴望演唱更多新的、優美動聽的中文作品,而不僅僅是反復吟唱《茉莉花》等經典名作,“希望有更多《茉莉花》這樣廣受世界人民喜愛的合唱作品。”

    本屆合唱節期間,不僅有美國南加州大學索頓合唱團、歐洲理想與現實合唱團、立陶宛青年男童合唱團等國際一流合唱團奉上原汁原味的西方合唱作品,也有天津北洋大學合唱團、台灣欣欣合唱團、香港明儀合唱團等演唱的充滿東方韻味的作品。如演唱大型清唱劇《禹王治水》的美國舊金山游子吟合唱團由一批在美國舊金山、硅谷從事金融、高科技工作的華人自發組成,他們以傳播中華文化為己任,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禹王治水》追溯中華文明的源頭,通過歌頌古代先賢,揭示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公而忘私的深層價值觀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聆聽了多場合唱音樂會,並在合唱指揮大師班授課的中央少年廣播合唱團專職指揮孟大鵬表示,西方的宗教信仰、歌劇等對合唱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但中國合唱發展的路徑並不一定要完全復制西方,而要與西方合唱藝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一個好的合唱團不一定要唱歌劇合唱來證明自己是最棒的,合唱藝術也不以歌劇合唱水平來論高低。歌劇是一回事,合唱是另外一回事。相反,中國合唱應該充分發掘和利用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音樂的寶藏來促進中國合唱藝術的發展,創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合唱之路。”

    中國唱法,悄然形成

    在著名樂評人劉雪楓看來,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合唱節最有價值的地方,除了獨具韻味的中國式合唱作品以整體風貌登上國際舞台外,還在於已經悄然形成、並迅速蔚然成風的中國合唱唱法。

    一直專注於在中國普及西方古典音樂的劉雪楓表示,他近年來聽了很多具有國際一流水准的中國合唱音樂會。在他看來,中國高水平合唱團的演唱與歐美國家合唱團具有明顯的區別。

    “中國唱法”的首要審美標准是清晰准確的歌唱語言。中國傳統歌曲的旋律走向總是與歌詞聲調走向大致吻合的,而以聲(五音)、韻(四呼)、調(四聲)為特點的漢語發音規則,是形成“中國唱法”特殊韻味、美感和風採的主要因素,這也是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不同於西歐各聲樂學派的重要因素,語言之間的差異決定了“中國唱法”所具有的獨特性質。

    劉雪楓認為,“中國唱法”應該追溯到中國合唱的萌芽時期。那時候無論是中國合唱奠基人李叔同創作的《春游》、《送別》等作品,還是趙元任、黃自、沈心工等一批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作曲家的經典作品,不同於後來作品那樣鏗鏘有力、富有革命和時代氣息,他們作品中既有對西方古典音樂的理解和再創作,也深受中國傳統音樂和古典文學的影響。

    本屆合唱節上,無論是合唱新作品音樂會,還是中國合唱團比賽展演所用曲目,除了西方合唱經典作品外,富有東方韻味,取材自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創作靈感源於中華民族音樂的曲目佔有相當比重。這說明,“中國唱法”已經得到普遍關注,並蔚然成風,成為當代中國合唱一個標志性符號。

    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說,古詩詞音樂作品保留了其作品旋律清新優美、節奏明快、易學易唱的特點,更抓住了古詩詞的韻味和意境,幫助人潛移默化地在歌聲中接近中國傳統文化精華。

    中國的文化整體可以用“和”來概括,自古中國以和為貴,以和來安邦與外交,和也展示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在和的整體下,因此也有了“和而不同”,以和來促進天下一家。在新的時代,中國國際合唱節用合唱藝術來表達傳統文化內涵,既是對傳統的傳承,也將是中國合唱對世界的獨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