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工作信息
工作信息
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延伸的美麗風景線
發布時間:2014-08-04 09:59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4-08-04

    中國文化報記者陳璐報道:7月26日,作為悉尼中國文化中心打造“文化體驗中心”的嘗試之一,內蒙古達斡爾族“哈尼卡”手工制作體驗課在中心舉辦。其樂融融的親子手工制作課,讓當地小朋友和家長在體驗玩具紙偶“哈尼卡”帶來的快樂的同時,親身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這是海外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眾多活動的精彩鏡頭之一。蓬勃發展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在促進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深化中外文化交流互鑒、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理解和友誼等方面不斷發揮著積極作用,有關其發展現狀、運營理念、未來建設的話題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對外文化工作的新著力點

    今年6月,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正式運行。1988年至今,我國已在毛裡求斯、貝寧、埃及、法國、馬耳他、韓國、德國、日本、蒙古、俄羅斯、泰國、西班牙、墨西哥、尼日利亞、澳大利亞、丹麥建成16個中國文化中心,覆蓋五大洲。作為我國政府派駐國外的官方文化機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在開展文化交流、文化外交上的橋梁和窗口作用日漸凸顯,成為對外文化工作實現科學發展新的著力點。

    從非典肆虐時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交流活動的持續開展,到埃及政局動蕩時開羅中國文化中心學員依舊爆滿的培訓班﹔從多所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成熟運轉,到今年新建成的悉尼中國文化中心、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快速提升,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中心優秀學員“獎學之旅”活動……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活動數量多、質量高,常常出現參與者雲集、一票難求的場面。

    記者從文化部外聯局文化中心處獲悉,僅2007年至2013年的5年間,陸續投入運營的14個文化中心開展各類活動逾萬場,直接參與中心活動的公眾總人數達到數百萬。

    隨著文化中心影響力不斷擴大,駐在國政要出席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活動的頻率也明顯增加。“十一五”期間,除我國國家領導人外,外國政府部長級官員出席文化中心活動近500起。近年來,馬耳他總統阿米達、前總統鮑尼奇,毛裡求斯總統賈格納特、總理拉姆古蘭、副總理皮皮瓊,貝寧國民議會議長納戈,法國前總統德斯坦、前總理拉法蘭,德國前總理施羅德,蒙古副總理恩赫包勒德等均出席了中心的相關活動。他們的評價,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心多年來的累累碩果:鮑尼奇表示,中國文化中心展示的舞蹈、音樂吸引了馬耳他人,中國文化為馬耳他帶來了清新的氣息﹔毛裡求斯藝術文化部長丘尼稱,中國文化中心通過舉辦豐富多樣的活動,已成為毛民眾日常交流的場所,對豐富當地民眾的多元文化生活起到重要作用﹔貝寧文化部部長阿賓博拉表示,貝寧中國文化中心的角色十分重要,中國文化已融入貝寧的文化發展之中……

    發揮中華文化傳播的獨特力量

    登錄文化部“中國文化中心”官方網站,對中心宗旨和功能的介紹被放在醒目位置,不斷更新的豐富活動亦彰顯著中心發展的欣欣向榮。實踐證明,遵循“優質、友好、普及、合作”宗旨,緊密圍繞“文化活動、信息服務、教學培訓、聯合創作譯介”四大功能定位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確很好地發揮了其“扎根當地、交流深入、形象親民、資源廣泛”等優勢。

    中國文化中心的具體運營亦是有章可循。中心通過國內支持、自主開發和運作項目,常態化開展活動,全面、協調、持續地推廣和傳播中華文化,參與日趨激烈的國際文化軟實力競爭。據文化部外聯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中心本著“長流水、不斷線”的原則,以“規模適度、專業性強、活動不斷、便於操作”為特點來開展活動。“一般來講,大型文化活動主要集中在我國傳統節日等節慶時段舉辦,或者參與承辦當地有影響的藝術節,這是高潮和重要節點,一年中要有幾個這樣的點狀高潮。此外,平時舉辦的演出、展覽、影視放映、教學成果展示等文化活動也具有點狀特點。除此之外,還要充分發揮常設機構的特性,通過舉辦常態化的具有線性特點的教學培訓和信息服務來凝聚中心人氣,在學員中培養文化中心的骨干力量,利用口碑的作用,逐步擴大影響,讓文化中心始終保持旺盛的人氣和活力。”這位負責人說。

    文化部副部長丁偉日前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訪問時表示,文化中心獨特的優勢,打破了以往在國外開展文化宣介工作缺乏自主平台、多為短期交流的傳統局面,為對外文化工作開辟了新的渠道。“今後,我們將逐步把文化中心打造成服務國內各行業、各領域對外工作的中國中心,全面展現我國各方面發展成就和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國家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和價值理念,才是真正的文化軟實力,也是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重要使命。”

    多模式推進中國文化中心建設

    “加快在海外設立文化中心,是有效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國際傳播能力的重大舉措和重要手段。中央領導一直高度重視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建設,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40余次視察文化中心和出席見證有關政府文件的簽署等活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文化中心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中心工作現已上升到國家戰略;此外,中國人走出去的願望和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願望也非常強烈。”鑒於此,丁偉認為,文化中心的發展正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他同時指出,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在經歷了探索期(1988—2002)、起飛期(2002—2012)之後,目前已進入高速發展期。

    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採取多模式思路推進中國文化中心建設成為必須,這其中包括有效引導地方、社會、民間、企業、外方有序參與海外文化中心建設,創立中國文化中心子品牌——“中國文化之家”等。

    據了解,今年文化部正嘗試與上海、天津兩個直轄市進行合作,利用地方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的優勢共建文化中心。如果進展順利,這種“部省合作”升級版的對象還有望進一步擴大。

    作為中國文化中心子品牌的“中國文化之家”,更是對“政府主導、各方參與、自主申辦、審核授牌、獨立運營”新模式的有效探索,有助於推動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成為一項全民皆可參與的國家事業”。“我們將制定准入標准,將符合條件的海外已建和擬建的文化推廣機構納入這個子品牌——中國文化之家系列裡,並支持其發展成為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基地和展示、體驗平台,力爭到2016年發展30個海外中國文化之家。”丁偉說。

    根據《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發展規劃(2012—2020年)》,到2020年,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總數要達到50個,形成覆蓋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傳播和推廣中國文化的主干系統。據文化部外聯局主管處室領導介紹,為堅定不移地落實《規劃》提出的既定目標,文化部將全力以赴地推動文化中心建設,以3年為一階段、分兩個階段制訂未來7年的工作計劃﹔根據不同國家的不同國情和條件主動設計、區別對待,在加快發展同時切實重視質量和規模﹔同時,除繼續在重要戰略支點國家打造功能齊全、設施完備、具有示范和引領作用的文化中心外,也要以多模式思路和邊租邊建模式,加大在中小國家設立文化中心的力度,做到合理規劃、統籌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