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演員在北京國話劇場排練中文版《戰馬》。金良快 攝
中文版《理查三世》劇照 覃海石 攝
6月27日至29日,由英國皇家歌劇院、中國文化部外聯局主辦,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英格蘭藝術委員會、北京大學等承辦的中英表演藝術高級管理人才交流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本次活動是近年來中英兩國之間一系列重要對話的延伸,作為2015年“中英文化交流年”成果的一部分,得到中英兩國政府的支持。
會上,中國國家大劇院、中國國家話劇院、上海大劇院等多家表演藝術機構的代表,與來自英國皇家歌院劇、英國國家劇院、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等的14位英國劇院高管和演藝界專家,圍繞劇院工作結構、劇目生產流程、管理和運營模式、受眾拓展和融資模型以及交流合作等話題展開深入研討。
舞台劇《戰馬》自2007年在英國倫敦首演以來,在全世界演出超過3000場,觀眾總數超過500萬人,創造了輝煌的觀演紀錄。2013年8月,中國國家話劇院與英國國家劇院在倫敦簽署合作備忘錄及協議,《戰馬》作為中英戲劇戰略合作的第一部作品,於2015年9月起以中文版的形式在中國各地進行長期演出。這不僅讓中國乃至亞洲的億萬觀眾有機會欣賞到這部舞台巨制,也開啟了中國演出產業化升級的大幕,給中國演出產業帶來深遠影響。
此次研討會上,擔任《戰馬》中國區導演的英國國家劇院導演亞歷克斯﹒森斯介紹了《戰馬》中文版排演的相關情況,他說,排演過程中遇到很多文化和環境方面的差異,但經過訓練、磨合,演員們最終完成的表演令人滿意。亞歷克斯強調翻譯的重要性,他說,為了做好翻譯工作,主創和翻譯人員坐在一起,逐字逐句地研究,尋找最合適的表達方式,此外,他們還專門制作了一本有關《戰馬》專用詞匯的中英字典。國家話劇院相關項目負責人也談到,英國國家劇院的要求極其嚴苛,中文版《戰馬》在演員表現、舞台布景、燈光和音響設備等方面,都必須嚴格達到標准,而這些對中國戲劇提升技術和制作水准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常務副院長、著名導演王曉鷹執導的中文版話劇《理查三世》參演全球性文化活動“環球莎士比亞”戲劇演出。之後,該劇又應邀赴美國、羅馬尼亞、丹麥、匈牙利、以色列、韓國等地演出,並於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期間在英國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再次上演。該劇得到國外觀眾高度評價,其獨特的中國視角和中國式詮釋也受到大家的推崇和關注。王曉鷹表示,語言問題和劇院條件不會給觀眾欣賞表演帶來障礙,因為中英文化既有差異也有很多共通之處。劇中,王曉鷹讓演員穿上中國傳統服裝,運用了很多富有中國古典特色的道具,融入中國京劇唱腔、舞蹈、打擊樂和書法等元素,舞台背景應用的“英文方塊字”更彰顯了中英文化的碰撞與相融。
英國莎士比亞環球劇院首席執行官尼爾﹒康斯特布爾說,《仲夏夜之夢》來中國演出時,在配器中融入中國民族樂器二胡、笛子,受到觀眾的歡迎;中國國家大劇院劇目制作部部長韋蘭芬通過介紹國家大劇院劇目制作戰略,指出共同投資制作既可以節省成本,也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勢分配,並在實踐中為中國培養劇場領域的人才。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技術和制作總監艾瑪﹒威爾遜指出合作中溝通尤其是提前溝通的重要性。英國斯圖菲什娛樂建筑事務所制作總監保羅﹒科克及中國國際京劇院的代表也強調合作時要在設計階段就把一切處理完善。
同時,中英嘉賓還嘗試擬定統一的劇目制作和聯合制作流程,促進表演藝術行業的人才培訓與發展,提高雙方作品在彼此國家劇院演出的整體運作效果。英國皇家歌劇院首席營運官薩利﹒奧尼說,我們希望探索兩國可以協調一致的領域,研究兩國在劇作管理流程和角色方面的差異,通過提升共識,達成中英表演藝術加強合作和確定未來發展方向的目的。
信息的交流與經驗的分享,為未來中英劇目制作和聯合制作奠定了基礎,也為今後中英在表演藝術領域持續展開務實合作搭建了平台。據悉,2018年,中英將在北京聯合制作《紐倫堡的名歌手》。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