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16年8月3日至7日,中阿合作論壇第三屆中國藝術節在突尼斯舉辦。文化部外聯局副局長朱琦率領文化部外聯局代表團赴突尼斯參加了中國藝術節的開幕活動,並分別與突尼斯文化部部長索尼婭﹒穆巴拉爾和阿拉伯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卜杜拉﹒哈米德﹒穆哈裡卜舉行了會晤和會談。中國駐突尼斯大使邊燕花出席了中國藝術節開幕活動。中國駐突尼斯文化參贊沈中文、文化部外聯局亞非處處長余建等陪同參加了上述活動。
8月3日,中阿合作論壇第三屆中國藝術節在突尼斯斯法克斯開幕。圖為主要嘉賓與演員合影(攝影:徐鵬遠)
中突嘉賓與四川藝術團演員在演出後合影(攝影:張小蘭)
阿拉伯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卜杜拉﹒哈米德﹒穆哈裡卜(中)接受中國記者採訪後合影留念(攝影:薩米爾)
“面人郎”傳承人郎志春的面人藝術特別吸引孩子們的目光(攝影:張小蘭)
北京鬃人傳承人白霖在展示現場向觀眾解說鬃人藝術(攝影:張小蘭)
開幕活動現場 (攝影: 胡肖楠)
作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項目之一的張金旭魔術表演,讓突尼斯觀眾站起來叫好 (攝影: 張小蘭)
這對突尼斯父子看得多麼專注 (攝影: 張小蘭)
京劇表演現場 (攝影: 胡肖楠)
四川藝術團表演雜技造型 (攝影: 張小蘭)
觀眾被邀請上台抖空竹,笑稱不容易 (攝影: 張小蘭)
地中海最藍的海水
本次中國藝術節由中國文化部主辦、北京市文聯和四川省文化廳承辦。承辦單位所組織的藝術團,由北京市文聯主席張和平和四川省文化廳廳長鄭曉幸分別帶隊,為突尼斯觀眾奉獻了非遺展示表演和歌舞雜技節目。
由本報、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國文化傳媒網、搜狐網、鳳凰網等國內主流媒體記者組成的中國記者團,在藝術節舉辦期間專程前往突尼斯的斯法克斯市報道中國藝術節的各項活動。記者團連續數日晝夜奮戰,發回了約20篇各類報道,報道方式包括平面媒體文字及圖片,電視媒體、網絡媒體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多種形式。
位於非洲大陸最北端的突尼斯共和國,國土面積163610平方公裡,大約接近中國河南省的面積大小。其人口數量為1100多萬,是河南省人口數量的1/10強。突尼斯距離中國非常遙遠,必須要中途轉機才能到達。此次為了抵達這個位於非洲的阿拉伯國家,記者團也是頗費了一番周折,一路上提心吊膽。因為土耳其政變導致伊斯坦布爾機場管控,我們不得不從乘坐土航班機改為乘坐法航班機。就在我們出發之前,法航又開始全球大罷工,大量航班被無理由取消。為了能夠如期抵達突尼斯,我們不得不多次與法航進行交涉,兩次化解突然出現的困境,還經受了一次托運行李失而復得的驚嚇。
8月2日下午,本報記者作為中國記者團的領隊,與其他8名由“80後”和“90後”組成的年輕記者團成員,一行共9人,抵達第三屆中國藝術節的舉辦地——2016年阿拉伯文化之都斯法克斯市,採訪報道在這個當選2016年阿拉伯文化之都的城市中舉辦的中阿合作論壇第三屆中國藝術節活動的盛況。在此次突尼斯之行短短的6天時間裡,記者深切地感受到突尼斯政府和人民對中國藝術節的熱情支持和對中國文化藝術的無比喜愛,領略到阿拉伯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感。
據說突尼斯一年有350個晴天,我們抵達首都突尼斯市的時候,遇到的是地中海最藍最美的海水和晴朗燦爛的天空。在這個世界上少有的集中了海灘、沙漠、山林和古文明的國家,人們可以輕鬆滿足自己對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觀的多種內心期盼。始建於公元前9世紀的迦太基古國,曾經是富甲一方的地中海帝國,其勢力范圍曾覆蓋今天的北非沿岸、西班牙中部、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裡島和馬耳他島。曾經令羅馬人聞風喪膽的迦太基杰出軍事將領漢尼拔,至今仍然是不少突尼斯人內心的自豪與驕傲。
節目漂亮得不可思議
此次中國藝術節的開幕式別開生面。8月3日下午在斯法克斯市展覽中心舉行的北京非遺展演活動,安排台上的演出和非遺傳承人的絕活展示在同一展廳內同時舉行。偌大的展廳內,數百名突尼斯觀眾喜氣洋洋、興致勃勃,他們有的坐在場地中間觀看演出,有的在場地周邊參觀非遺藝術家表演手工藝絕活,場面花團錦簇。舞台上,中國藝術家進行著文藝表演,精彩絕妙的口技、優美動人的昆曲和民族管弦樂、歡快動感的魔術、扣人心弦的雜技、功夫不俗的京劇,引得現場觀眾頻頻起立,叫好鼓掌。一波又一波的笑聲和掌聲過後,觀眾們呼啦啦地坐下來,但下一個節目的精彩,又讓觀眾們再次呼啦啦地站起來。如此快樂自在、無拘無束地觀看表演的場景,按照當下北京流行的一句話來說——“也算是醉了”。
與演出同時進行的是非遺手工藝展示活動。“扎燕風箏”“葡萄常”“面人郎”以及鬃人、書法、篆刻、北京毛猴、剪紙、臉譜、鼻煙壺、“烙葫蘆”等非遺絕活表演,吸引著不少突尼斯觀眾。他們一直圍在非遺傳承人小小的展台前,聚精會神地看北京非遺絕活。這些觀眾是如此的神情專注,甚至顧不上看一眼舞台上的精彩演出。鬃人技藝傳承人白霖先生的現場教學活動,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他反復教授突尼斯觀眾現場制作紙質桑蠶,巧奪天工、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的紙桑蠶,引發了突尼斯觀眾的驚嘆和笑聲。“面人郎”傳承人郎志春先生的面塑絕活,也是特別吸引孩子們的手工藝展示。老爺子從容不迫地現場制作無比精美的小面人兒之時,他那淡定的臉上和靈巧的手指尖上,牢牢凝聚著突尼斯孩子們聚精會神的目光。
8月3日晚,作為開幕活動的組成部分,中國四川藝術團在斯法克斯市穆罕默德﹒杰木西文化中心劇場,為突尼斯觀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的綜藝節目。久負盛名的川劇特技《變臉》,高難雜技節目《草帽飛舞》、《柔術造型》和《對手技巧》等,令突尼斯觀眾發出陣陣驚嘆。中國藝術周讓突尼斯觀眾切身感受到中國藝術的無窮魅力。
突中友協前主席沙美﹒裡達表示,以前很多突尼斯人不了解中國文化,這次中國藝術節的舉辦恰逢其時,讓不少突尼斯人可以直觀地了解中國文化和藝術的博大精深與美妙。
突尼斯優秀的英文導游奧馬爾說,他非常喜歡這次中國藝術團的表演,不少節目漂亮得不可思議。他說自己突然萌生了一個念頭,去中國學習兩年漢語,在突尼斯做一名中文導游。他相信,隨著突尼斯和中國民眾相互了解的增加,目前在突尼斯沒有中餐館和沒有幾個中文導游的局面,一定會有所改變。
一次意義特別的活動
此次中國文化部在突尼斯主辦的中國藝術節活動,並不是一次單純意義上的與突尼斯的雙邊文化交流活動,其作為中阿合作論壇框架下的文化藝術活動,早已經被寫進了《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2014年至2016年行動執行計劃》之中。該行動執行計劃包括了“論壇”機制、政治合作、經濟合作、能源合作、環境保護合作、防治荒漠化合作、農業合作、旅游合作、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文化合作、文明對話、教育合作、衛生合作等條款內容,並明確規定,雙方高度評價2010年6月和2012年3月分別在中國和巴林成功舉辦的阿拉伯藝術節和中國藝術節活動,繼續輪流在中國和阿拉伯國家舉辦阿拉伯藝術節和中國藝術節活動,增進中阿人民相互了解。
今年是《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2014年至2016年行動執行計劃》的收官之年,也是2014年和2015年“中阿友好年”之後,中阿文化合作持續升溫的一年。此次中阿合作論壇第三屆中國藝術節,也是中國文化部繼2014年9月與中國外交部和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處在北京聯合主辦第三屆阿拉伯藝術節之後,按照《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2014年至2016年行動執行計劃》,與突尼斯合作完成的一次中阿文化合作項目。本次活動不但延續了2012年在巴林、2008年在敘利亞舉辦的兩屆中國藝術節所達到的良好效果,而且在中國藝術節舉辦期間,通過中突文化工作者的合作與交流,進一步加強了與阿拉伯世界在文化藝術和思想方面的對話溝通。
中國此次共派出4個團組赴突尼斯參加中國藝術節,即文化部外聯局代表團、北京市文聯非遺展示團、四川省藝術團和中國媒體團。4個團組在文化部的統一領導下,在中國駐突尼斯大使館文化處的具體幫助和支持下,相互配合,圓滿完成了此次中國藝術節的各項工作。其中,記者團除了採訪報道中國藝術節之外,還採訪了突尼斯文化部部長索尼婭﹒穆巴拉克和阿拉伯教科文總干事阿卜杜拉﹒哈米德﹒穆哈裡卜,並對突尼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地進行了實地調研。記者們將通過回國後的陸續報道,借助各自的媒體平台,增加中國民眾對突尼斯及阿拉伯文化更為生動具體的了解和認知。
阿卜杜拉﹒哈米德﹒穆哈裡卜總干事對記者團的到來表示由衷的歡迎。他說,自己履職阿拉伯教科文組織後的最大成就,就是籌資興建並於今年3月正式剪彩新的辦公大樓,並新設立了阿拉伯教科文組織自己的媒體中心。他說,此次中國藝術節期間,能夠有中國的媒體團到訪阿拉伯教科文組織總部新辦公大樓,是一件特別令人高興的事情,也可以說是對阿拉伯教科文組織媒體中心工作的一種肯定和鼓舞。
穆哈裡卜還充分肯定了新聞媒體的作用。他強調說:“我對新聞媒體在社會上的工作和所發揮的作用表示稱贊。”他坦誠地說,總部設在突尼斯的阿拉伯教科文組織,以前在突尼斯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名氣,但自從該組織建立了媒體中心之後,開展了一系列的對外宣傳活動,舉行了多次記者招待會,不但擴大了機構的知名度,在傳播阿拉伯文化方面的成果也非常顯著。他認為,在文化領域的努力,不僅僅是來自政府的,還需要更多來自民間以及不同社會組織包括新聞媒體的努力。
文化部外聯局副局長朱琦表示,文化部高度重視與阿拉伯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工作。在突尼斯舉辦的中阿合作論壇第三屆中國藝術節圓滿結束之後,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文化藝術合作互動還將持續進行下去。今年9月,文化部和陝西省人民政府將在中國西安舉辦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邀請了多個阿拉伯國家的藝術團組來西安參加藝術節活動。相信在中阿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阿文化交流與合作將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