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為進一步推動中拉兩國文化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與友誼,應拉脫維亞國家藝術博物館邀請,“中華文化講堂”活動於近日在拉脫維亞國家藝術博物館學術報告廳舉行。拉政府官員、拉脫維亞大學有關學者、對華友好人士、文化教育界人士和媒體代表參加了本次活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副局長烏布裡和河南博物院副院長、研究員張得水作為本期“中華文化講堂”主講人,分別以《文明傳播廊道——絲綢之路(中國新疆段)的文化價值》和《絲綢之路與盛唐時期的洛陽》為題,做了精彩的演講。
烏布裡在演講中首先對絲綢之路及其沿線的情況進行了簡要介紹,並指出19世紀以來,隨著中亞歷史考古的進步,使得絲綢之路成為轟動全世界的重大研究課題,逐步確立了正式的學術命名。亞洲和歐洲陸地相連,在歷史的發展中形成了歐洲、西亞、中亞、南亞及東亞等多個不同的文化圈,構成為世界歷史的“中心地帶”。而絲綢之路正是連接歐亞大陸的紐帶,是朝聖之路、商貿之路、文明傳播之路和科教之路。
烏布裡提到,絲綢之路整體線路上,中國新疆段是最為重要的地段。其線路最長,佔整體線路四分之一;絲綢之路在新疆境內形成網狀並向東亞、南亞和中亞輻射,草原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也在新疆境內相互碰撞形成草原與綠洲文化兼容區域,是東西方文化影響最為明顯的文化多樣性、遺產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區域。提倡不同文明對話,促進世界和平正是絲綢之路的精神所在。
張得水從十三朝古都洛陽談起,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洛陽作為隋唐兩代的東都,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尤其是盛唐時期,洛陽的文化教育、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都達到了中國封建時代的高峰,也是當時世界的高峰。
張得水通過洛陽及其附近地區考古出土的大量胡(西域)人形象的陶俑,講述了當時西域各族人涌入洛陽的盛況。西域各族通過經商、使者、人質、婚姻、勞佣等各種途經來到中原,極大促進了中原與西域各族的交流。漢人在造就領先世界,燦爛輝煌的唐文化過程中就受到過“胡人”與“胡文化”的影響。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就在於通過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雙向交流,促進國家和地區間的合作與繁榮發展。
本期“中華文化講堂”由中國文化部主辦,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同時也是適逢中拉建交25周年和“中國—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年”之際舉辦的“絲路瑰寶展”活動的組成部分。“絲路瑰寶展”匯集了來自河南省博物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和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等機構的百余件文物精品,展覽生動展示了中西方在經貿、文化、社會發展等方面的交流、對話與融合。
“中華文化講堂”創立於2015年,旨在通過思想交流與文明對話,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與友好。截至2016年年底,“中華文化講堂”已在世界四大洲30多個國家舉辦了近70場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
來源:文化部外聯局歐亞處
上一篇: 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訪問阿根廷 |
下一篇: 喀麥隆總理菲勒蒙會見文化部副部長丁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