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中國藝術研究院承辦地震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座談會
發布時間:2008-06-19 14:45 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 編輯:kuaner
信息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8-06-19
    2008年6月16至17日,由文化部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地震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主要議題為災後非物質文化遺產設施修復、重建及傳承恢復規劃和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立規劃。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中國文聯副主席、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文化部社文司(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屈盛瑞、巡視員周小璞,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慶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資華筠、劉魁立、烏丙安,以及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聯、中央黨校、清華大學、民族宮博物館等機構的相關專家與四川、甘肅、陝西省地震災區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同志共四十余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會議現場,主席台就座: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左五),文化部社文司(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屈盛瑞(右一)、巡視員周小璞(左三),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右五),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慶善(右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資華筠(左四)、烏丙安(右四)等

  “5﹒12”特大級地震,造成了歷史空前的損失和災難。災區文化系統人員傷亡慘重、設施設備遭受重大破壞、文化遺產資源嚴重損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環境和保護工作開展面臨境況嚴峻。2008年5月23日,國務院成立了由發改委、四川省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及其他有關部門組成的災後重建規劃小組,“5﹒12”特大震災的災後重建工作,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溫家寶總理重返北川視察時,對當地干部殷切地說:我們要再造一個新北川。他同時提醒,作為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即使縣城遷建,也要注意保護好羌族文化遺產。


  再造新的家園,就是要讓百姓安居樂業。因此以科學發展觀指導來我們開展包括文化遺產保護在內的重建工作十分重要。如何在重建的過程中更好地構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和諧關系,這既是災區人民恢復基本生活設施應該考慮的問題,更是災區人民精神家園重建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參加會議的同志紛紛表示,文化部組織地震災區文化系統的同志與相關專家共同探討災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整體規劃的制定,部署相關具體工作的開展,是及時的,更是務實的。


  會上,四川、甘肅、陝西三省文化廳主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分別匯報了所在區域震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來自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綿陽市、茂縣、北川羌族自治縣,甘肅省天水市、隴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陝西省漢中市、寶雞市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一線工作的同志向與會代表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5﹒12”特大地震災害中受損的具體情況。這些同志當中既有強忍失去親人悲痛心情積極參與救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同志,也有無法顧及失去家園的悲痛投身於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寶貴實物資料工作的同志。與會者無不為這些守護精神家園的堅強衛士所感動,以及為中華民族在災難面前永不退縮的精神品格而震撼。


  周和平副部長在會上發表講話,他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的精神價值,對增進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規劃災區重建過程中,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十分重要。這次地震災區是四川、甘肅、陝西等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富集地區,地震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嚴重損失,其中包括39項國家級項目、141項省級項目、256項市級項目、553項縣級項目。四川省共有117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傷亡,其中遇難12人,受傷105人,全省上萬件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被毀,上千份珍貴音像資料被破壞,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11個民俗博物館嚴重受損,綿竹年畫傳習所全部毀滅。陝西省共有漢調桄桄、鳳翔泥塑等28項國家級和省級名錄項目受損,涉及數百件珍貴實物﹔甘肅省共有11項國家級名錄項目、33項省級名錄項目及403項縣區級名錄項目受損,涉及65136件珍貴實物和8000份珍貴資料。這次地震使文化生態受到嚴重破壞。震情最嚴重的北川、汶川、茂縣三個縣是羌族聚居區,地震使羌族災區大部份城鎮鄉村建筑倒塌,羌民族文化遭到近乎毀滅性的打擊,文化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羌族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全被掩埋。四川省羌族地區的碉樓、吊腳樓垮塌損毀,汶川的蘿卜羌寨、茂縣的黑虎羌寨、理縣的姚坪羌寨、北川的小寨子溝等羌族風格獨特的羌寨受到毀滅性破壞。其他羌族民居也有不同程度的損毀。甘肅省文縣的十二個山寨以及藏族支系白馬人聚居區獨具民族風情的古宅、碉樓全部受損,95%以上成為危樓,30%已坍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具有不可再生性。一經消失,不可再生。必須加緊組織搶救和保護。我們必須從保護中華傳統文化,促進災區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災區重建中的重要作用,切實採取有力措施,使地震災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得以有效搶救和保護。


  周和平說:“目前,文化部正根據黨中央關於災後重建工作的總體部署和李長春同志赴四川災區慰問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對災區文化重建,以及災區安置過渡期的文化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根據地震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為加強災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工作,擬採取以下幾個措施:一要加強領導,抓緊制定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規劃和工作方案。有關省市文化廳局要高度重視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制定本省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工作規劃或方案,並積極爭取納入當地重建規劃。省文化廳要統籌指導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工作,有關單位要各負其責,組織精干力量,抓緊開展相關工作。要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對搶救和保護工作方案進行科學地研究和論證,確保搶救工作科學有序進行﹔二要進一步摸清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損失情況。組織專家對嚴重受損的汶川、理縣、茂縣、北川等羌族聚集區的文化遺產損失情況進行評估,加強對羌族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的指導﹔完成各省地震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及受損情況調查報告,為制定保護規劃和方案做好工作准備﹔三要抓緊搶救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實物資料。鑒於災區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實物資料受損,因此,搶救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實物資料迫在眉睫。要組織專業人員,抓緊挖掘、清理被掩埋的檔案資料和珍貴實物﹔搶救、征集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檔案、珍貴實物、音像資料﹔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進行搶救性保護﹔將搶救、征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實物資料建立檔案,妥善保存﹔四要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對於受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一方面要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決基本生活安置問題,並對他們進行心理安慰,幫助他們恢復生活信心﹔另一方面要對傳承人的傷亡情況進行調查統計,並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通過培訓班等形式,對傳承人進行系統培訓,支持他們盡快恢復傳習活動﹔五要組織文化單位搜集地震和抗震救災實物,為建立災後地震博物館等做准備,同時要組織專家,配合相關部門進行可行性論證,科學規劃,支持對受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傳習所等,進行新建和維修﹔六要對建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抓緊組織專家研究論證,提出明確保護措施,進行整體性保護。對於能在原址上恢復的,則盡可能在原址恢復﹔如不能在原址恢復的,則選擇在與原有人文生態環境相近的地區恢復,同時研究制定符合當地文化生態良性發展的保護措施”。


  王文章發言時說,地震災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在整體性保護原則的指導下分階段按步驟開展進行。救助安置傳承人和搶救珍貴實物資料是第一個階段工作的當務之急。救助安置的傳承人對象,既要注重名錄體系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也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項目和文化空間中的普通民眾傳承人予以關注﹔搶救珍貴的實物資料,既要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載體形式的實物,也要重視對已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品、影像資料、普查文獻資料的搶救保存。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災後不久就向四川省文化廳捐助30萬元人民幣,主要用以救助傳承人和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實物資料。第二個階段的工作就是在調研的基礎上,認真聽取一線同志的意見,尊重廣大人民群眾的訴求,做好保護規劃的制定工作。特別是在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的制定中,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文物的保護放到社會人文環境修復的整體性保護規劃中,做到科學保護。王文章還表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近日將在文化部領導下,組織專家調研組赴地震災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受災情況調查後,進一步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保護規劃。


  馮驥才發言時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生命,是一個民族存在的象征,因此地震災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的損失難以用數字衡量。”他提議動員社會力量成立地震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救助基金,並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標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載體的傳承人提供救助。


  與會專家還就災區重建過程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整體規劃編制,人口(村落)遷徙與文化空間修復,羌族文化歷史、文化結構、文化圈與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劃定及文化系統工作的全面恢復等進行了深入探討。


  此次會議的召開是落實國務院災後重建工作部署的重要舉措。專家們圍繞災後非物質文化遺產設施修復、重建及傳承恢復,特別是羌族文化生態保護的建立規劃進行的探討,對推動災區重建工作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開展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