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穩步推進,有序開展。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特別強調指出:“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加強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充分表明黨和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各級黨委、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非常重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文化發展綱要,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許多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政府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建設文化大省重要內容,在保護機制建設、地方政策法規制定、經費投入等方面,積極採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第一次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將在年底前完成。普查工作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項基礎性工作。2005年6月,文化部部署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目的是通過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目前,各地普查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北京、雲南、浙江等省(區、市)已率先完成普查工作任務。北京市普查的項目達7000項,並完成了18個區(縣)普查資料匯編。雲南省普查工作由州(市)統一組織,以縣為單位開展,歷時兩年半,至2005年年底結束,現正在編輯普查分省圖集。山東省、上海市普查工作已完成60%以上。一些省份前期田野普查工作已經完成,正在總結普查成果,進行整理文字、音像、珍貴實物資料,建立數據庫等工作。四川省對收集的有關歷史文獻、相關資料、珍貴實物,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建檔保存,形成了50多萬字的《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匯編》。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初步建立。經過組織專家評審、征求意見、公示、部際聯席會議審核等程序,2008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涉及925個申報地區或單位﹔以及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7項,涉及427個申報地區或單位。在評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入選項目中,始終堅持以下原則:項目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重大影響,體現國家級項目水平﹔涉及國家文化主權和文化安全﹔反映中華民族杰出智慧和獨特創造力並具有重大價值﹔在海內外華人中具有重大影響﹔重點關注少數民族項目。其中有起源於我國的木活字印刷技術以及圍棋、象棋、珠算、南海航道更路經、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茶葉制作技藝、印泥制作技藝等。
各地也在積極推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建立工作。目前,全國省級名錄共有4155項。其中雲南、貴州等省已經基本建立了省、市、縣三級名錄體系。北京、上海兩市建立了市、區兩級名錄體系。一些市、縣也建立了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湖北省17個市(州、直管市、林區)已全部建立地市級名錄,第一批共計382項。
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取得新進展。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他們掌握並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和精湛技藝,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的寶庫,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的代表性人物。傳承人的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鍵。為加強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文化部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與命名工作,分別於2007年6月9日和2008年2月15日,公布了兩批共777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08年2月28日,文化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頒證儀式,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頒發了證章和證書。這項工作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和中央領導的肯定。
各省區也陸續開展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與命名工作。雲南省1999年、2002年和2007年,分三批命名了647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6個州(市)命名了970名州(市)級傳承人,129個縣(區、市)命名了1893名縣(區、市)級傳承人。目前,雲南已建立起四級傳承人保護體系。
為推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工作,文化部以部長令的形式公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標准、權利、義務及管理作出具體規定。浙江、上海、寧夏等省(區、市)較早出台了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並對國家級和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給予了補助或津貼。
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逐步展開。《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在“十一五”期間確定10個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較為集中的區域,實施整體性保護。2007年6月9日,文化部命名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試點——福建省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目前,《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實施規劃》正在加緊論證,即將出台實施。廈門、泉州、漳州3市也根據本地情況相繼出台了本市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實施規劃》。2008年1月8日,文化部命名了第二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目前正在加緊編制《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和《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實施辦法》。青海省計劃對黃南藏族自治州熱貢地區文化生態進行全面保護,目前《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已制定完畢,正組織進一步論證。《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正在組織論證當中。廣西、海南、浙江等省區也在積極探索文化生態的整體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和傳習所建設呈現良好態勢。建立專題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和傳習所,既能有效地保護普查工作中收集、整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實物資料,又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加以集中保護和展示,充分發揮對青少年和廣大群眾的宣傳教育作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北京、河北、雲南、貴州等省(區、市)共建立專題博物館363個、民俗博物館241個、傳習所359個。廣東省現已建立木雕藝術、粵劇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傳習所40個。江蘇省蘇州、無錫、揚州、南通、鎮江等市建立了專題博物館、民俗館、傳習所共67個。這些形式多樣的專題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和傳習所,對於建立科學有效、可持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習民族刺繡
內蒙古剪紙大師劉靜蘭
浚縣泥咕咕作品
(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