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留住手工技藝——現代化進程中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論壇”在京隆重舉行
發布時間:2010-06-29 09:33 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 編輯:易碩
信息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 2010-06-29

 

 

          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致開幕辭

        

                            論壇主席台

        

                           論壇會場

  618,作為 “巧奪天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名工藝美術大師技藝大展”(以下簡稱“技藝大展”)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由文化部主辦,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及各省(市、區)文化廳(局)協辦的“留住手工技藝——現代化進程中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有關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專業院校和部分省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的領導、專家、學者以及參加“技藝大展”的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大師共145人出席論壇。

  此次論壇是第五個“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之一,旨在進一步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促進我國傳統手工藝的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與會代表以如何保護傳統工藝美術為切入點,圍繞論壇的三個議題(1.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化﹔2.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工作所遇到的問題和解決對﹔3.傳統工藝美術前瞻)探討現實問題,總結實踐經驗,提出前瞻思想。

  在618日上午的論壇開幕式上,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致開幕辭。他首先向大家介紹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進展情況和取得的成果,闡釋了今年文化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的主題——“非遺保護,人人參與”。王文章指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同時也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非遺保護不是一個文化遺產日能夠擔當的,它是一項來自民眾、融入民眾的工作,每一位公民都有義務和責任來保護我們祖先留下來的文化遺產。他強調,我們今天應該從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角重視傳統工藝美術“巧奪天工”的手工創造技藝,同時更要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建設生態文明的前瞻眼光,發揮其推動經濟、社會和文化全面協調發展的獨特作用。為此他特別地談到了“生產性方式保護”問題,指出作為手工技藝的傳統工藝美術是以人為本的精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文化內涵和技藝價值要靠人的手工創造來體現來發揮,而其保護與傳承也隻有在生產實踐中才能真正地實現。對傳統工藝美術尤其要強調在傳承中延續,在生產性保護中發展。王文章最後還強調了立法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根本性意義,表示文化部將配合有關部門積極推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立法工作。

  國土資源部珠寶玉石首飾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鳳民代表此次“技藝大展”的協辦單位——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在開幕式上講話。他指出,珠寶玉石首飾是傳統工藝美術結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的一種現代化的呈現,它將傳統工藝品的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為傳統工藝在當代的延續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發展平台和空間。深厚的人文蘊涵、鮮明的民族特色,和以材料、技藝、樣式、風格的獨特性所構成的手工品格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珠寶玉石首飾文化。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一直致力於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工作,尤其在推動玉石雕刻行業發展和扶植首飾設計人才成長方面,例如連續九年設立中國玉雕、石雕作品“天工獎”,評定“中國珠寶首飾設計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等。此次由文化部主辦的“技藝大展”對於反映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成果、推動傳統工藝美術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開幕式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主持。

  開幕式結束後,由6位與會代表做大會發言。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王能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硯祖分別主持了上午與下午的大會發言。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常沙娜發表了題為《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的演講。她指出,中國的工藝美術事業正處於整體的轉型時期,由於我國的經濟形勢和社會大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務院於1997年頒布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目前看來尚存在一些概念和力度上的不足,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工作的立法和措施需要跟進、補充與修改。針對這一問題,她提出了相關建議,包括重視少數民族地區有特色的工藝美術形式和技藝、重視傳統民族文化的審美傳承和傳統工藝美術有體有魂的傳承、加強對工藝美術大師以及優秀作品的保護等方面,並由衷地希望國家採取有效措施,在產業管理與指導、作品征集與收藏,人才培養和解決民生就業等方面做出切實的努力。此外,她還提出了有關傳統工藝美術生產開發分類的設想。

  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邱春林在發言中提出工藝美術大師應亦工亦文,要求工藝美術大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敢於做一個研究型大師,不僅要全面總結手中的技藝,還要多思考技藝背後的人文內涵。除此之外,還要研究歷史,不斷向歷史上最高技藝水平挑戰。

  蘇繡藝術創作中心主任、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張美芳根據多年從事傳統刺繡的實踐經驗,結合當今社會人們的審美情趣、文化關注,對在現代化過程中如何處理傳統與創新、傳承與發展的關系,如何賦予傳統刺繡以時代審美內涵,以使刺繡文化跟上現代化步伐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就傳統工藝美術前瞻這一議題,江蘇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馬達發表了題為《現代化進程中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與發展展望》的演講。他提出應該進一步針對現代化進程的大環境,根據我國市場化發展的需要和本行業的實際狀況,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努力培養人才、建設專業隊伍,不斷轉變觀念、挖掘自身潛力,加大扶持力度、爭取政策配套,以促進傳統工藝美術的有序、健康、全面和持續發展。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青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浙江省青瓷行業協會會長徐朝興闡述了龍泉青瓷手工技藝的歷史發展、文化價值,並就其傳承與保護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龍泉青瓷“申遺”成功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應根據其技藝特點和文化內涵有序地進行產業化發展,而不能隻著眼於追求產量的過度開發甚至利用模具進行大批量生產,要杜絕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粗制濫造的行為,以切實承擔保護、傳承之責。此外,他還提出了自己所總結的對藝人的“五貴”要求。

  就傳統手工藝(工藝美術)的本體問題,南京大學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徐藝乙作了題為《手工藝的傳統——對傳統手工藝(工藝美術)知識體系的再認識》的發言,論述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設計、制作、裝飾所涉及的材料、工藝和形態知識。他認為這些逐漸形成傳統,並通過器物以及制作上的范式、工藝、口訣、故事等體現出來的體系化的知識,應在傳統手工藝傳承或教學過程中全面地加以重視和把握。

  大會發言結束後,與會代表們圍繞論壇的三個議題進行了熱烈的座談討論,各抒己見。座談討論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孫建君主持。來自高校的專家代表從學理層面結合高校教學探討了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問題﹔來自各地工業美術行業協會的代表介紹了各地工藝美術行業的現狀,為行業的未來發展獻計獻策﹔參加“技藝大展”的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大師就具體傳統工藝美術項目的保護、傳承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在論壇閉幕式上,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工藝美術館館長呂品田就論壇大會發言和座談討論情況做學術總結。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致閉幕辭。閉幕式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高顯莉主持。

  “留住手工技藝——現代化進程中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論壇”的召開為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這對於推動中國工藝美術行業發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