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排名不分先後)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0月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要求設立的,它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主要區別在於列入此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處於危險狀況,急需保護。這次是首次公布。
羌年
羌年是中國四川省羌族的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祝活動。節日期間,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禱繁榮,在釋比(神父)的細心指引下,村民們身著節日盛裝,舉行庄嚴的祭山儀式,殺羊祭神。然後,村民們會在釋比的帶領下,跳皮鼓舞和薩朗舞。活動期間,釋比吟唱羌族的傳統史詩,人們則唱歌、喝酒,盡情歡樂。新年之夜,每個家庭的一家之主會主持祭拜儀式,獻祭品和供品。近年來,由於人們的遷徙活動日益頻繁、年輕人對羌族傳統文化的興趣不斷減弱,加之外來文化的沖擊,慶祝羌歷新年的人越來越少﹔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毀了許多羌族村庄,羌族人民聚集區遭到嚴重破壞,羌歷農歷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狀態。
中國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
中國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是採用原木材料,使用傳統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運用“編梁”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接並構筑成極其穩固的拱架橋梁技藝體系。木拱橋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師傅指揮,其他木匠操作來完成。木匠的建造工藝按照嚴格的程序,通過師傅對學徒的口傳心授或是作為家族手藝而代代相傳。這些家族在木拱橋的修造、維護和保護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傳統工藝的載體,木拱橋既是傳播工具,也是傳播場所。它們是當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場所,人們在木拱橋上交流信息、開展娛樂活動、舉行祭拜儀式,從而加深了感情,凸顯了文化特征。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間不足等因素威脅到了木拱橋工藝的傳承與存活,使這一傳統技藝有所流失。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中國海南省黎族婦女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它集紡、染、織、繡於一體,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婦女從小就從母親那裡學習扎染經紗布、雙面繡、單面提花織等紡織技藝。母親們通過口傳心授,傳授技能。黎族婦女僅憑自己的豐富想象力和對傳統樣式的了解來設計紡織圖案。在沒有書面語言的情況下,這些圖案便成為黎族歷史、文化傳奇、宗教儀式、禁忌、信仰、傳統和民俗的記錄者。這些圖案還對海南島的五大方言進行了區分。黎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場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宗教儀式和各種節日,特別是婚嫁場合。每逢這些重要日子,黎族婦女都會為自己設計服裝。作為黎族文化的載體,黎錦的傳統紡織技藝是黎族文化遺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近幾十年來,掌握織、繡技藝的婦女人數急劇減少,黎錦的傳統紡織技藝正瀕臨滅絕,急需給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