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廣參與、重互動、多體驗、 促傳承——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發布時間:2014-06-13 09:29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4-06-13

    6月14日,中國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將在江西景德鎮市舉辦。本次活動主題為“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突出互動色彩,充分展現厚重璀璨的千年瓷都文明,注重促進群眾對文化遺產的關注和參與。與此同時,全國各地文化系統也積極組織開展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從文化遺產保護各個層面、各個角度推出異彩紛呈的特色文化服務,讓民眾切身感受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讓非遺傳承獨樹一幟

    “你看人家做的皮影,線條圓滑,上完色後人物表情特別好看,咱們的就比較死板。”6月12日,由首都博物館、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委員會主辦的“千年魅影——北京皮影藝術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北京龍在天袖珍人皮影藝術團運營總監林中華帶領團裡袖珍人演員來現場取經。“在北京能看到皮影戲的場所屈指可數,更別說欣賞到如此種類齊全、做工精細的皮影了,這對我們研發皮影藝術有很大借鑒作用,尤其是北京皮影與戲曲的融合。”林中華表示。

    以舉辦文化遺產日活動為契機,圓明園皇家皮影戲院將推出“京西皮影”非遺傳承成果展演周系列活動,其中的“古典四大名著京味皮影戲原創作品展演”活動,根據四大名著改編的原創皮影戲《紅樓夢﹒葬花》、《水滸﹒夜奔》、《三國演義﹒夜戰馬超(熒光)》、《西游記﹒紅孩兒》,將集中在90分鐘內演出,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全新的舞台表現形式以及16米長的專業皮影戲“水幕”戲台,將再現老北京皮影藝術的獨特魅力。

    6月12日,四川省非遺“兩基地”頒牌暨非遺保護座談會在成都會館舉辦,標志著該省以“非遺保護與城鎮化同行”為主題的2014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正式啟動。活動現場,四川省文化廳公布了首批省級非遺傳習基地和第二批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單位名單。“我們劇團每年都活躍在基層,年演出場次達到300場。”首批省級非遺傳習基地——資中縣木偶劇團團長胡海說,獲此榮譽將會對資中木偶技藝起到推動作用,有了政府的扶持,很有信心讓資中木偶發展獨樹一幟。

    此外,由四川省非遺保護中心主辦的“記憶四川——非遺主題網站”將於6月13日正式開通。這一網站主要依托四川省非遺資源,將非遺文化內容通過文化創意、創新思維和現代互聯網高科技手段,進行提煉、復制和數字化、媒體化處理,轉化為具有大眾文化服務特性的文化產品,使非遺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其社會效益。

    全方位體驗其樂無窮

    今年吉林的文化遺產日活動由該省文化廳、省文物局、四平市政府和四平市文廣新局共同主辦,6月1日至13日,在主場城市四平市舉行多個非遺項目預熱性展示、展覽、技藝交流活動,並將於6月14日在四平市正式啟動文化遺產日活動。據悉,活動突出滿族文化特色,注重歷史文化與非遺項目有機融合,包括傳統技藝展示、參觀傳習基地、觀看歌舞表演、舉辦文化講堂和非遺項目授牌等內容。這些活動集中展示吉林非遺保護成果,提高群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積極性,營造全社會熱愛文化遺產的濃厚氛圍。讀理工科的大四學生李欣說:“這次文化遺產日活動,同學們覺得很有意思,大家對省內的非遺項目有了更多認識,受益很大。”

    聽民歌、品美食、觀講座、賞戲劇、玩非遺……5月18日至6月14日,廣西民族博物館結合國際博物館日和文化遺產日特別舉辦廣西民族文化節。文化節期間,廣西民族博物館陸續推出四大民族文化周、兩個民族專題展覽、3場原生態民歌演唱會、4場講座、8場非遺戲劇演出和八大互動活動以及升級版的“非遺天天演”等活動。原生態民歌演唱會中,來自瑤、壯、侗族的民歌傳承人和廣西《暢享民歌》歷屆獲獎選手帶來原汁原味、風情各異的民族歌曲﹔瑤族刺繡、恭城瑤族油茶、侗族蘆笙制作、侗族剪紙繡、壯族背帶刺繡、京族獨弦琴彈唱、炮龍制作技藝等非遺傳承人也亮相文化節,通過動靜結合形式向市民進行非遺活態展演。

    廣西民族博物館還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與市民展開互動,分別舉辦“十二世居民族娃娃集結號”“八大類型銅鼓集結號”“可移動文物普查”等系列活動,旨在通過看、聽、玩、品等多樣化方式,使群眾全方位體驗絢麗的廣西民族文化。

    非遺傳承,人人參與

    圍繞文化遺產日,山東各地組織開展多項“美麗非遺﹒文化山東”活動,本次系列非遺活動主題是“非遺保護與城鎮化同行”,口號是“非遺傳承,人人參與”。近日舉行的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非遺進社區”活動中,當地文化部門將舞台設在群眾家門口,組織西河大鼓、毛竹板等諸多非遺項目傳承人走進社區,讓民眾不出村就能領略各具特色的文化瑰寶魅力。德州市夏津縣黃河故道森林公園近來也熱鬧非凡,馬堤吹腔、山東大鼓等夏津縣山東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一一亮相,在表演各自絕活的同時,還向現場民眾普及非遺保護知識。

    山東省還將6月定為“非遺優秀地方戲劇目展演月”,期間組織全省優秀地方戲瀕危劇種和各級非遺傳統戲劇類項目傳承人,走進劇場演繹經典唱段和新排劇目,增強公眾對瀕危劇種的了解和保護意識。此外,“非遺傳承,人人參與”非遺傳承人“四進”(進社區、進學校、進廣場、進企業)活動、“傳承﹒傳播”非遺知識普及宣傳活動也在省內各地同步進行。

    廣東省東莞市為文化遺產日特地准備了16項特色活動,以圖片展、龍舟錦標賽、經驗交流會、進校園、客家山歌展演等形式,展示東莞文化遺產魅力。值得一提的是,龍舟是本次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的主角。5月至6月,東莞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舉辦“古風今韻”龍舟文化展,展出包括國家級非遺項目賽龍舟和龍舟制作技藝等近10項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也是東莞市特別打造的一項重點活動,6月中上旬將通過非遺圖片展、非遺知識講座、非遺項目展演等形式開展4場非遺進校園活動。

    (文化報記者集體採寫:柯中華、李雪、付遠書、常雅維、郭凱倩、蘇銳、譚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