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首屆晉冀魯豫傳統戲劇展演活動綜述
發布時間:2018-02-23 11:06 來源: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信息來源: 2018-02-23
    2017年11月17日至25日,“首屆晉冀魯豫傳統戲劇展演”在河南省安陽市舉行。此次展演活動由文化部非遺司支持,河南省文化廳、安陽市人民政府主辦,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安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承辦,山西省文化廳、河北省文化廳、山東省文化廳協辦。
    晉冀魯豫都是戲劇大省,劇種繁多,流派紛呈,名家輩出。四省傳統戲劇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有的藝術魅力,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四省山脈相連,土地相接,河流相通,頻繁的人員、物資、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使得眾多劇種在此萌芽、發展、壯大、成熟。2006年以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啟動,四省在傳統戲劇的保護、傳承、振興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人、財、物等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投入,促進了傳統戲劇的傳承,增強了傳統戲劇的活力。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做出重要指示。隨著《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意見》《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傳統戲劇面臨著新的、極為難得的發展機遇,也對其保護、傳承、振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17年2月28日至3月1日,文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項兆倫在安陽調研時指出,要加強對傳統戲劇的保護力度,並就組織傳統戲劇展演等問題提出了具體要求。此後,四省多次磋商,河南省文化廳、安陽市人民政府精心籌備,首屆晉冀魯豫四省傳統戲劇展演得以順利舉辦。在為期九天的活動中,九個劇團,十一個劇種,十八場演出,亮點頗多。
    一、劇種多樣,風格各異,劇目豐富,精彩紛呈
    展演活動致力展現晉冀魯豫精品劇種、精品劇目,選擇了山西省的上黨梆子、鑼鼓雜戲、晉南眉戶,河北省的四股弦、平調劇、武安落子,山東省的五音戲、柳子戲,河南省的豫劇、羅戲(大鑼戲)、淮調等劇種作為參演劇種。這些劇種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主要流播於晉冀魯豫交界一帶,體現了不同地域的藝術風格與文化特質,深受該地域民眾的喜愛。在演出中,上黨梆子的淳朴豪放,柳子戲的儒雅秀麗,五音戲的幽默風趣,四股弦的兼收並蓄,武安落子的寬厚洪亮,淮調的委婉醇厚,羅戲(大鑼戲)的大氣粗獷等,無不給觀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二、參演院團具有代表性,演出質量高
    此次參演院團都是所代表非遺項目的主力演出團體,甚至是唯一的演出團體。建院已六十年的淄博市五音戲劇院是唯一的一家五音戲專業表演院團,擁有一批堅持長年演出、勤於事業、藝術上也有專長的優秀演員,是淄博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而成立於1959年的山東省柳子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是目前國內兩家柳子戲專業院團之一(另一家為河南省清豐縣柳子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曾三次進京演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觀看演出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參演院團也十分珍視這次機會,主演基本上都是該劇種的國家級、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年逾八旬的晉南眉戶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英杰盡管年事已高,依然堅持上台獻唱《探槽》一段,令人感動。濮陽縣豫劇(大高調)藝術中心作為一個百年老團,近年來致力於曾流行豫北的豫劇“高調”流派的恢復與傳承,復排的《跑汴京》一劇加入了高調原有的“四大扇”“尖子號”等伴奏樂器,恢復了“河南嘔”的“嘔”音唱法,特色鮮明,氣氛熱烈。
    三、觀眾踴躍參與,劇場氣氛熱烈,廣大群眾共享文化盛宴
    在九天的時間裡,一幕幕大戲精彩紛呈,場場爆滿,使廣大群眾大飽眼福、過足了戲癮。展演前,僅一天時間,演出票就被一領而空。許多戲迷盡管沒有票,依然守在門口,期待能夠進場。近2000座的安陽中原影院內場場座無虛席,每場表演結束後,觀眾全體起立鼓掌,遲遲不舍離場。演員幾次返場謝幕,並加演經典唱段,現場反響十分熱烈。安陽當地一老文化工作者還即興賦詩:“晉冀魯豫中原聚,稀有劇種展非遺。古老文化彌珍貴,諸多皆為活化石。上黨梆子鑼鼓劇,四弦平調加落子。更有五音與柳子,高調懷調大鑼戲。連唱九天十八場,安陽觀眾喜洋洋。父老鄉親過戲癮,場場爆滿頻鼓掌。多演新劇練好腔,反映時代總吃香。舞台劇種無大小,面向大眾響四方。”現場不僅僅有老戲迷捧場,也出現了不少年輕的身影,他們感嘆:“原本從不看戲,今天才知道原來是自己不懂戲,傳統戲劇真的好看、好聽!”
    四、運作模式新,傳播方式多,網絡直播成績喜人
    在此次展演活動中,組織單位高度重視宣傳、傳播工作,通過展板、宣傳冊、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介,進行活動推介、信息發布,設計制作了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成果和各省演出劇團資料展板十余幅,發放宣傳冊四千余冊﹔新華網、央廣網、中國文化報、河南日報、河南電視台等40余家媒體報道了活動盛況。
    本次活動還通過“點睛文化傳媒”“直播安陽”“全城直播”等9家新媒體傳播平台和安陽文化大舞台微信平台,對展演活動進行全程網絡直播,網上直播觀眾共計158余萬人次。在直播留言區,每場直播都有很多觀眾留言,點評演出劇目,交流觀劇心得,並對此次展演活動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五、深入座談,交流經驗,探討保護、傳承之路
    21日下午,承辦單位召開晉冀魯豫傳統戲劇保護工作座談會,重點聽取基層院團代表的情況介紹及意見建議。會議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要求發言人不念稿子、不說虛話,講情況、談問題、提建議。
    演出場次及收入方面,稀有劇種演出場次少,演員收入低,人員流動大,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在後續人才培養方面,受制於業戲曲院校整體衰微且相關專業少,編制有限等因素,基層院(劇)團面臨著青黃不接的窘境﹔在農村、社區演出受季節影響較大,每年平均有半年都是處於淡季、甚至是不演出的狀況。
    為了聚攏人心,保持演出水准,各團也想了很多辦法,許多院(劇)團充分利用非遺保護資金,在淡季復排、加工劇目。商丘市梁園區四平調劇團介紹了赴京演出的情況,建議各級文化部門能夠給稀有劇種提供更多、更高的展示展演平台﹔山東省淄博市五音戲劇院負責人介紹了以藝術實踐為基礎,理論研究、跨界融合、傳承普及和非遺資料數字化的五位一體保護體系探索。在座談會上,四省非遺主管部門代表對本省傳統戲劇的基本情況進行了介紹,根據生存現狀進行了分類,並從省級層面介紹了保護傳承傳統戲劇的一些舉措和方法。
    25日晚,隨著安陽縣淮調劇團演出的《西門豹》大幕的徐徐閉合,首屆晉冀魯豫傳統戲劇展演活動順利結束。雖然展演活動結束了,但此次活動的影響還將持續,四省傳統戲劇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也將從中獲得啟發和幫助。對於廣大民眾來說,九天的戲劇盛宴,使他們對於下屆展演的舉行,有了更大的期盼,也有了更高的期許。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的傳統戲劇展演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如何通過展演來促進、引導傳統戲劇的保護、傳承與振興?作為華北地區的“戲窩子”,晉冀魯豫交界一帶如何加強合作?合作什麼?怎麼合作?廣大稀有劇種如何堅守住陣地?這些沉甸甸的問題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探索、去印證、去解決。
    下一步,河南省文化廳將以此次展演活動為依托和契機,在傳統戲劇的保護、傳承、振興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第一,在近幾年河南省開展傳統戲劇保護工作的基礎上,組織專業人員,對全省傳統戲劇特別是稀有劇種當前的生存狀況進行回頭看、再調研,根據其活力進行分級。在此基礎上,加大對傳統戲劇基層保護,傳承單位的資金、政策扶持力度,繼續開展傳統戲劇傳承人群培訓工作。
    第二,以演出促保護,鼓勵傳統戲劇演出院團克服困難,開展形式各樣的演出活動,倡導省內各市縣開展傳統戲劇展演。繼續協調有關省份,將晉冀魯豫傳統戲劇展演定期開展下去,打造成國內有較大影響的傳統戲劇展示平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品牌。同時,探索建立晉冀魯豫傳統戲劇保護聯動機制,成立協作小組,加強日常溝通與交流。
    第三,積極探索豫北傳統戲劇整體性保護路徑,在現有的濮陽稀有劇種省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的基礎上,擴大保護范圍,論證“豫北傳統戲劇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申報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相關事宜。
    首屆晉冀魯豫傳統戲劇展演活動是進一步加強傳統戲劇保護傳承工作的新起點。相信隨著黨和國家對於傳統文化、傳統戲劇的日益重視,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晉冀魯豫四省在傳統戲劇的保護、傳承、振興之路上,將會走得更堅定、更順暢。(河南省文化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