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年畫如何走進新年俗場景
發布時間:2019-02-02 10:33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信息來源:光明日報 2019-02-02

1月2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恭王府博物館、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主辦的2019“年畫重回春節”系列活動之傳統年畫精品展在北京開展。這些年畫為春節增添了濃濃的年味兒。

    在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年畫重回春節並且與時俱進,在新的生活場景煥發出新的魅力。在這方面,從“非遺研培計劃”到“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再到最近的“年畫重回春節”活動,圍繞年畫傳承創新,已陸續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培養新一代接班人

    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軌的整個中國傳統工藝行業,都面臨著“接班人培養難”的問題,年畫也不例外。桃花塢年畫社2001年並入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仍為集體所有制企業。學院每年選派在校生進入年畫社學習,迄今已學成21位,有6位留社工作,成為中堅力量,其余學生或進入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或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這是現代職業教育與非遺傳承融合的成功案例。

    在職業教育體系之外,年輕一代年畫傳承人如開封木版年畫李力、佛山木版年畫劉鐘萍、灘頭木版年畫鐘星琳等,也都在參與非遺研培過程中脫穎而出,成為“傳二代”中的佼佼者。這些80後、90後除了以創新方式推廣年畫,也都在拜師學藝中掌握了核心技藝,具備了研發新產品的能力。

增強核心競爭力

    從某種意義上,“年畫”這個稱謂並不恰當。從技藝的角度來看,年畫的核心是印刷(有時候是半印半繪),在西方的概念中,可歸入“print”(印刷/版畫)一類。

    隨著現代印刷術的出現,傳統的印刷術變成了一種“低技術”。現代印刷工藝極大地沖擊了傳統手工刻印,但這是否意味著,在年畫制作中,一定要用“高技術”替代“低技術”、用數碼印刷替代雕版印刷?想想陶瓷和紡織行業,雖然早就進入了工業化大生產階段,但緙絲、織錦、手工陶瓷和柴燒,不僅沒有消亡,反而越來越為高品質生活所需要。再來看看傳統印刷業,手工印刷在西方也並沒有完全被機器所取代,而是轉變為一種更為藝術化、個性化的創作形式。可見傳統技藝並不必然被現代技術全面替代。

    從西方傳來的手工版畫,在中國成了一個大的專業門類,源自本土的年畫卻瀕臨滅絕。這固然與外在的體制性因素有一定關系,但也有年畫從業者自身的原因。放眼國內年畫界,隻會印不會刻、隻會刻老版不會刻新版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種不思進取的現象是值得業界反省的。復興年畫不能單靠情懷,年畫傳承人要有技藝方面的核心競爭力,至少應該達到院校中現有的版畫技藝水准。

關注材料和產品品質

    隨著消費升級,民眾對生活品質越來越關注。傳統工藝所使用的天然原材料,相對於人造材料,不僅具有稀缺性,而且蘊含著人與自然的本源性聯系,越來越受當今消費者的青睞。年畫在古代是價格低廉的快銷品,但就這麼一張薄薄的紙,其材料細究起來也有學問。年畫用的顏料,自近代以來一直是化工顏料。在生活越來越講究的今天,能不能恢復使用礦植物顏料?用於雕刻的木板,能不能在選材上更為講究,年畫界能不能和木雕界多些來往?古代雕版插圖往往以文人書畫為范本,今天的木版水印界能不能和書畫界重新建立聯系?尤其是用於印刷年畫或插圖的紙張,能不能採用手工造紙,融合兩項或多項非遺技藝?

    在古代,年畫往往由紙鋪代售,二者的關系能否在今天得以重構?佛山木版年畫興盛的時期,也是造紙業、顏料業興盛的時期。與年畫業相關的有扎作、燈籠、圖書文具等十余個行業,年畫應該多從相關行業多汲取營養,與相關行業同步前行。

    年畫的歷史意蘊是豐富的,因此對年畫的創新不能是扁平化、單向度的。以往對年畫的創意開發多數隻注重圖案,比如將年畫圖案印到馬克杯或T恤衫上,以為這就是創新。承載這些“創意”的載體,實質上是一種做工粗糙的小商品,不僅沒有提升反而貶損了年畫的價值。所以,年畫創新,不能僅寄希望於其他載體,而應將年畫的文化意蘊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從內在氣質上實現轉型升級。

緊貼情感和生活需要

    傳統印刷工藝用於印刷典籍,承載的是文人或宗教文化﹔用於民間節俗,承載的則是民俗文化、民間信仰。民間信仰對於傳統年畫來說至關重要,年畫上的圖案是民間信仰和價值觀的視覺化呈現,人們相信,印在紙上的吉祥圖案會帶來好運。

    在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古今其實是相通的。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也同樣是現代人的憧憬,雖說換了場景,可內在的情感還是類似的。佛山木版年畫傳承人劉鐘萍在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她在年畫老店舉辦的“和合二仙脫單專場”年畫開放日活動,吸引了眾多單身人士,效果顯著。她的“狀元及第”年畫體驗活動,也“保佑”了不少參加考試(包括考駕照)的朋友。在這裡,古老的年畫,成了美好生活的見證和祝福。

    請回年畫,需要張貼才有效。能否還是用糨糊,裝在小瓶子裡饋贈買家?這樣既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又增強了儀式感,還能喚醒人們兒時的記憶。能否研究一下年畫的裝裱、安置方式,使年畫更容易走進現代家居?目前常見的做法是裝框上牆,但問題是家裡的牆壁是有限的。此外,市面上的畫框,往往做工不精致,式樣上也難以和年畫搭調。這些問題看起來瑣碎,卻是年畫從業者不得不考慮的,因為它們都是制約年畫走進新年俗場景的現實問題。摘編自:光明日報文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