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鄞州借助“三化”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布時間:2015-03-13 16:32 來源: 編輯:公共服務司
信息來源: 2015-03-13

鄞州區自2005年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來,至今已擁有國家級非遺名錄5項、省級21項、市級45項、區級78項﹔擁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個、省級15個、市級47個、區級91個﹔擁有市級傳承基地45個、區級98個﹔擁有市級“三位一體”示范點4個﹔擁有區級非遺教育傳承基地34個﹔擁有非遺專題展示館14座。鄞州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走在了全市全省前列。

一是政策保障系列化。20095月鄞州在全市率先出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基地、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較為科學合理的“一個項目+一個傳承基地+一個代表性傳承人”的非遺“三位一體”原生態保護、傳承、利用模式。2011年鄞州又實施了《區傳承基地星級評定辦法》,對傳承基地的硬件設施和具體保護工作進行評估考核,並根據考核結果給予補助獎勵。2013年鄞州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完善民辦博物館建設的政策意見》,將非遺館納入管理補助范疇,進一步促進了區非遺專題展示館(藝術館)的建設。

二是傳承保護多元化。“建立非遺保護名錄”,經申報審核,篩選命名區級非遺保護名錄,目前已命名區級非遺名錄5批共78個項目。一旦條件符合,還積極推薦申報上級非遺名錄。發展教學傳承基地”,與學校合作在校園設立非遺教學傳承基地,如寧波走書的傳承人沈健麗、鄞州竹編的傳承人葉良康、彩線刺繡傳承人陳愛娥等,主動聯系學校上門開展輔導,吸引了眾多前往學藝的學生。“發展生產性傳承保護”,對有產業化發展優勢的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如骨木鑲嵌、朱金漆木雕、金銀彩繡等,鼓勵其進行合理的開發生產,促進其可持續性保護與傳承。“政府貼息保護”,對一些瀕危非遺項目如唱新聞、寧波評話等採用招募徒弟政府貼工資的方法培養傳承人,對一時難以招到傳承人的則先採用錄音、錄像、記錄的方式進行數字化保存。“舉辦培訓班普及性傳承”,每年根據實際需求召集各非遺傳承人面向廣大群眾舉辦多門類的非遺公益培訓班至少10余期。

三是宣傳展示社會化。鄞州曾先後開展了兩次全區范圍內的地攤式非遺普查,歷時一年多,從尋找線索到篩選非遺重點項目都吸納了眾多社會力量參與,借助普查為非遺保護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在普查基礎上,鄞州一方面通過常態化的非遺展示活動激發了非遺持久的生命力,如非遺展示進社區、進校園、參加文化“三下鄉”等已成常態﹔每年組織大型非遺展示活動10余次﹔踴躍參加上級文化部門組織的非遺活動,如鄞州朱金漆木雕“萬工轎”、“船鼓”、骨木鑲嵌“千工床”、咸祥抬閣等獲得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另一方面通過多維度宣傳擴大了非遺社會影響力,如編撰出版《甬上風物》(鄞州卷)、《甬上風華》(鄞州卷)及其它一些重要非遺項目專著﹔每年在各類媒體發表近百篇非遺宣傳報道﹔組建區非遺聯絡員隊伍和非遺保護志願者隊伍,目前已有成員400余名,這兩支隊伍在區非遺項目挖掘、申報、檔案管理、採訪、記錄等系列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鄞州非遺宣傳的重要力量。

 

                                                                                    (鄞州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金慧君)

                                                                                                    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