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北部遼闊的壩上草原,鑲嵌著一顆宛若珍珠的美麗小城。聞名世界的"北方絲綢之路"與綿延千年的古長城,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更迭變遷。日新月異的現代化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彰顯著與時俱進的科學發展理念。這裡,就是古老塞外大地孕育出的綠色明珠——張北!”
3月7日至8日,記者跟隨河北省文化廳、財政廳、部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庫專家組成的評估驗收組,來到了張家口市張北縣,考核公共文化服務示范縣創建情況。
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我們就被這裡干淨整齊的城市建設所吸引,一排排整齊的樓房,窗明幾淨,即便是低矮的平房也錯落有致,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青瓦紅磚十分亮麗。加之空氣質量好得很,沒有霧霾的污染,令人心情格外好。在下到了下面的油簍溝鄉喜順溝村,記者才了解到這裡原來是國家級貧困縣,地處壩上,干旱少雨,自然條件惡劣,98年的一場地震,更是令全國人民都看到了這裡的“窮”,江澤民總書記、朱镕基總理,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幾任國家領導人曾到過這裡扶貧,看望群眾。喜順溝村破舊不堪的房屋,也是因為地震後的重建改造才有了現在的模樣。現在的村裡,人民都搬進了新居,在村公所建起了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廣場,縣文化局給配齊了電視機、電腦、音樂器材、健身設備等,農村“戶戶通”有線電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也接了進來,農民們每天參加廣場舞、健身操、老年秧歌、二人台演唱、太極拳和棋牌娛樂等活動,人均每周文體活動時間達5小時以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老百姓辦起了農家院,過上了幸福美滿的小康生活。
“想起以前沒熬頭,婦女就在家裡頭,成天蹲在熱炕頭,想唱兩句又害羞,現在日子出了頭,夫妻雙雙並肩頭,幸福生活有盼頭﹒﹒﹒﹒﹒﹒”在張北馬蓮灘,剛剛吃過飯的李鳳娥帶領著她的農村文藝表演隊,排練起新編的節目。“公共文化服務示范縣創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李鳳娥如是說。
廣播電視“村村通”,通到了百姓家裡的熱炕頭,讓農民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電影下鄉“月月放”,在家門口就能看見大電影,農民心裡樂開了花﹔農村文化活動室,搶走了農閑時麻將館裡的“好生意”﹔農家書屋,農民們開始用科學武裝著自己的頭腦。?????隨著公共文化服務示范縣創建的深入開展,道不盡的文化惠民服務真正讓群眾得實惠。為了引導群眾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2014年,當地文廣新局組織了首屆廣場舞大賽,帶動了縣鄉40多支表演隊伍的參與熱情。二台子鎮新圍子村王淑芝帶領的農村舞蹈隊得了二等獎。“農民跳個廣場舞還能去縣城比賽,以前哪敢想啊。今年啊,我們也組隊去比一遭。”說完,李鳳娥和姐妹們羞澀地笑了起來。2015年春節,兩面井鄉也自發組織了個秧歌隊,自己編排動作,自己制做衣服,在社火表演上大放光彩。羊年春晚,社區大媽們引著一大幫姐妹上了節目,廣場舞比賽他們得了第一,經專業輔導老師的指導,這次春晚他們原創了個反映老年人活力的舞蹈,叫《金色的回憶》,他們的幸福生活被真真切切搬上了舞台。
這隻是無數次文化活動帶動全民參與的一個縮影。記者來到由當地農民企業家孫亮開辦的成龍文化大廈,五層老年活動中心的繁榮景象令記者幸福指數倍增。由老年人自發組織的老年大學、書畫協會、太極拳協會、鑼鼓隊、秧歌隊、夕陽紅藝術團、紅六悅舞蹈隊在這裡歡聚一堂,每個社團都有一個活動小屋。嗩吶、揚琴、鑼鼓伴奏,主要還是當地地方戲東路二人台開道,花紅柳綠的服裝,高亢嘹亮的對唱,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如果同時間排練,吹鼓將不夠用,要不停穿梭在幾個社團﹔二人台新作一誕生,幾個劇社一起觀看給提建議,經常為了幾句台詞掙得面紅耳赤﹔走廊裡到處張貼著書畫社畫品題作、剪紙刻字,供老伙伴們賞閱。縣老干部局等有關科局為了保證老年朋友的健康,還在這裡建起了問診室和輸藥室,給予了所有老文藝愛好者家一樣的溫暖。政府與社會力量共同辦文化,這是一個成功創新的典范。孫亮,這樣一個農民企業家,北京打工掙了錢,為了城裡能少幾個像他一樣的“文盲”,為了百姓能共享先進文化成果,他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建起了集辦學、演藝、會展、體育健身為一體的成龍文化大廈。政府也通過採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和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鼓勵他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通過集中配送、連鎖服務等多種方式,實現政府主導下的供給主體和供給方式多元化。
在我們轉成龍文化大廈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政府對於文化場館建設的政策傾斜,在大廈裡面建設了數百平米的劇場、演播大廳、健身中心、田徑場,定期舉辦大型文化活動、體育比賽,其中社會反響比較強烈的有2013年的中美籃球對抗賽,2014年的華北五省市青少年陽光體育大會,邀請星光大道冠軍歌手來張北獻唱,該企業也因其特殊的文化示范性獲批河北省第四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文化大廈平齊的就是當地政府投資建設的公益性質的文化館、圖書館、全民健身中心綜合大樓,博物館,城展館,檔案館等文化地標性建筑群,構成了中都文化一條街的繁榮景象,市民可以在家門口充分享受優質的文化大餐。據了解,近三年,張北公共文化支出佔財政支出比例分別為1.7%、2.02%、3.12%,呈逐年增長態勢﹔2014年縣財政對公共文化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支出增長幅度60個百分點。2014年為文化館、圖書館撥付經費110多萬元。縣政府每年安排15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鄉鎮、社區、農村文藝演出活動﹔每年投入50多萬元對100名創編人員、輔導人員和優秀演員進行獎勵﹔投資200萬元為二人台藝術團及社區、鄉鎮、學校文藝表演隊伍配備了樂器,並按照國家標准將“兩館一站一中心”免費開放經費100%落實到位。
最後,我們跟隨縣委有關領導的腳步,來到了剛剛落成的張北規劃展覽館,該展館布展面積約1900平方米,採用大量科技手段,將沙盤模型,三維動畫、VR自駕等現代聲光電技術融入多項展示環節,集中展示了張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希望無限的今日圖景與精彩輝煌的未來藍圖。戰國策記載的“無窮之門”、金戈鐵馬的野狐嶺軍事戰場、元武宗海山建設的中都遺址、綿延數公裡經歷六代洗禮的長城遺跡﹒﹒﹒﹒﹒﹒無不讓我們感受到張北的神奇歷史與魅力文化。張北當下正是利用這文化“軟實力”去撬動著經濟的“硬支撐”,先後依托挖掘出的文化資源,借智借腦,開拓出了中都草原文化產業集聚區,草原音樂節,草原天路等一大批國內外熟知的文化旅游項目,走出了一條探索與實踐的良性發展之路。在把公共文化事業作為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提高居民幸福指數、構建和諧張北的重大民生工程的同時,先後出台並實施了《張北縣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綱要(2010—2014)》、《張北縣關於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施意見》,申報了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示范縣,國家城鄉文藝演出服務體系示范項目,2014年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圖書館、文化館均被評為國家一級館。
毋庸置疑,在全國發展改革創新的時代大潮下,一個城市的發展,必須要有獨一無二的文化,有讓人民記住他的城市名片。張北作為經濟上沒有脫貧的國家級貧困縣,必須在文化方面開拓思路,發揮優勢。縣委書記郝富國在接受採訪時,意味深長的說:“張北人民物質上窮怕了,作為政府部門,我們要緊緊抓住文化這個核心競爭力,才能讓38萬百姓精神脫貧。”未來,張北借助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和北京、張家口聯合申奧兩大機遇,提出了建設“五個張北”(“綠色張北”、“實力張北”、“美麗張北”、“希望張北”、“世界張北”)的發展目標。一座現代化的壩上區域中心城市正迅速崛起!勤勞勇敢的張北人,在中國夢的感召下,正齊心協力,著力構建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向“五個張北”的核心目標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