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新余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簡報總第32期
發布時間:2015-03-19 10:53 來源: 編輯:公共服務司
信息來源: 2015-03-19

新余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

體系示范區領導小組辦公室  總第32  2015年1月31

 

 

目   錄

 

編者按:重慶市北碚區是與新余市同為第二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城市之一。北碚區在加大公共文化投入、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科技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文化服務中心標准化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對我市的創建工作的開展有很好的學習和借鑒意義。

  

 

赴重慶市北碚區學習考察報告

——渝水區考察小組

為學習第二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城市的先進經驗,進一步理清我區創建示范區的工作思路,促進我區創建工作高效有序開展,2015126日至29日,由區政府副區長謝雲萍帶隊,區創建辦相關人員和各示范鄉鎮(街道)分管領導一行15人,赴重慶市北碚區進行了為期四天的學習考察。期間,重點考察了北碚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盧作孚紀念館)、美術館、歇馬鎮天馬村文化服務中心、北溫泉街道文化中心、北碚區文化大院。所選的考察點包括了北碚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的區、鄉、村三級設施。各考察點的基礎好、工作扎實、成效顯著,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借鑒意義。現將此次學習考察的情況和收獲體會簡要報告如下:

一、北碚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經驗做法和成效

重慶市北碚區文化底蘊深、文化氣息濃、文化設施齊、特色亮點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既有標准化建設,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歸納起來有以下特點。

(一)強化資金保障,夯實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

北碚區的文化資源豐富,為進一步開發和利用當地文化資源,繁榮北碚文化事業,北碚區加大了文化方面的投入。根據當地政府提供的數據,2013年,北碚區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9418萬元,佔公共財政支出比例達2.1%,人均支出達123.92元。為了保障示范區創建工作,北碚區還落實了2800萬元的創建配套資金。北碚區本身的文化基礎很好,加上近年來的文化投入不斷加大和示范區創建配套經費的投入,使得北碚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建設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北碚區在重慶市率先建成了“文圖博美影”區級設施體系,即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電影院,並且對全區的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進行了提檔升級,100%社區文化室已完成了標准化建設。

(二)文化加旅游,煥發勃勃生機

北碚區位於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四川境內,文化底蘊深。由於地理險要的原因,北碚區的文化遺產很少受到戰火破壞,大多文化遺產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北碚區充分發揮了這個優勢,很好地保護並開發了盧作孚紀念館、四世同堂紀念館、梁實秋紀念館、晏陽初紀念館、美齡堂、抗戰時期復旦大學舊址6處文化景點,並把這些歷史遺跡打造成了北碚區的博物館網絡。北碚區政府把文化和旅游發展融合在了一起,使北碚的文化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三)引入社會力量,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北碚區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還加大了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力度。按照北碚功能分區,建成了“縉雲葵蓮、施家泉湖、偏岩寫生、東陽奇石”等各具特色的6個文化大院,政府給每個文化大院配了5萬元的補助資金。文化大院採取展覽加經營的模式,院內陳列著一些反映當地特色文化的作品,同時還可提供餐飲等服務。文化大院既是一個展示當地文化的小型博物館,又是一個對外經營的旅游服務點。這種政府和社會力量雙贏的模式,進一步強化了北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四)融入科技元素,創新公共文化服務

北碚區已建成的數字文化網在區文化館、圖書館、鎮(街)文化服務中心等場館都安裝了服務終端,人們在任何一個終端都能查看到北碚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和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安排情況等信息,為群眾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便利。北碚區文化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創作體驗廳等場所也配置了三維感應展示台、激光豎琴、編曲台、表演投影等數字設備,讓群眾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體驗著科技帶來的新鮮感,從而大大提高了這些文化服務場所的人氣。

(五)標准化建設,打造有品味的文化服務中心

北碚區對鎮(街道)文化服務中心和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進行了統一規劃的標准化建設。各服務中心的外牆、文化長廊、功能室門牌、室內上牆制度等裝飾,都經過了統一的設計,基本達到了和諧統一、格調不俗的效果,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品位。

二、對我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啟示

此次北碚的考察之行,讓考察組感受到了要成功創建示范區,我們還任重道遠。借鑒北碚區的創建經驗做法,結合我區創建工作實際,下一步創建工作的開展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加大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力度

我區的示范區創建工作要達到文化部制定的中部地區標准,還要打造出渝水特色的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政府的配套資金還遠遠不夠。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在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中來下功夫,要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形成全社會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二)加大渝水文化遺產保護力度

我區的“鳳凰戲牡”、“新余花鼓戲”、“界水舞獅”、“水北豆腐”、“水北米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大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充分利用文化館、文化服務中心等場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展示,從而提高群眾對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曉度和認可度。

(三)推進渝水數字文化網建設

我區應該大力推進我區文化數字化建設,區文化館、圖書館、鄉鎮(辦)綜合文化站均建立“渝水數字文化網”服務終端,並與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接軌,通過整合圖書館、文化館、綜合文化站、文體活動室、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以及教育、體育、廣電、報刊、旅游等部門的數字文化資源,組建“渝水數字文化網”,不斷擴大數字文化資源總量,讓渝水文化在“渝水數字文化網”上得以充分展示

(四)盤活現有資源,提高服務效能

我區已建成的區文化館、圖書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活動室等場所,都已具備提供一定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文化部的示范區創建評估驗收中,有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群眾的滿意度調查。我們要真正提高群眾對我區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就應該讓群眾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並且是自願來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盤活現有公共文化資源,搞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努力讓我們的文化服務場所以及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夠吸引群眾,能夠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進一步規范各文化服務場所裝飾工作

我區各示范點的硬件設施建設已基本完成,下一步,應該在場館裝飾工作上下功夫,進一步提升各場館的文化品味。各場館的門牌、上牆制度、牆面軟裝飾、文化長廊等制作都應該精心設計,形成統一風格,盡力讓我區各個文化場所都能夠體現一定的文化品味。

 

    (渝水區文廣新局 佔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