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朝陽區以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為重點,突出現代科技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助力作用,建立富有生機和效率,有利於科學持續發展的管理體系和運行體系。
構建文化館服務配送體系。改變自上而下、填鴨式的服務供給機制,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依托區文化館建立“基層文化輔導中心”,充分整合社會資源,積極調動專業院團、志願者隊伍和藝術家等社會力量加入基層文化輔導中心,積極探索“以需定供”的文化配送機制,提高了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採取了兩種服務形式:一是服務快遞,由街鄉組織參加培訓人員,輔導中心將專家教授直接派送到社區授課,採取大課、座談交流、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為文藝骨干解決實質問題﹔二是集中培訓,由區文化館提供固定場地,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授課,採用觀摩、參與、座談等學習形式,讓文藝骨干拓展專業技能。)上半年基層文化服務配送共完成10類、40余項科目145課時,服務人群達39個街鄉,近1600人次。
構建傳統與現代兼容的圖書館服務體系。即構建以傳統物理館舍為主體,以圖書配送中心為紐帶,以網絡圖書館和24小時自助圖書館為補充的圖書館服務體系。一是傳統形式圖書館建立以區圖書館為總館, 43個街鄉級圖書館為分館的“總分館制”管理模式,實現總分館聯採統編、通借通還。目前在全區已經建立了5家分館。二是建立“圖書配送服務中心”,建立圖書流動網絡,將圖書在各個街鄉圖書館流動,使每個圖書館都能享有到其他圖書館的資源,將現有資源放大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優化配置區域圖書資源,有效解決各地區圖書館發展不均衡,更加強化不同地區圖書館發展特色。上半年,已經完成配送圖書110次,配送圖書數量61201冊次,需求率提高一倍。三是在全區建立健全數字化圖書館系統,一方面建立24小時自助圖書館服務網絡,這是今年兩位領導南方考察後提出的,5月3日程區長專題調度此項工作,提出8月底完成10台試點,年底前完成50台,2012年實現43個街鄉全覆蓋,部分社區覆蓋。目前試點已經確定,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另一方面,要借示范區創建之機,加快推進網上圖書館和全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建設,這也是示范區創建的硬性指標。
構建博物館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中提出,通過新建、扶持、引進等措施,逐步提升區內博物館的規模和品質,形成高端博物館、民辦博物館、地區特色博物館及國際知名博物館四類層次分明、互為補充的博物館服務網絡。上半年,在廣泛征求專家及博物館管理者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了《朝陽區大力發展博物館事業的工作意見》和《關於鼓勵促進朝陽區民辦博物館發展的實施辦法(試行)》送審稿,報送區政府審閱。充分利用“5.18國際博物館日”,加大對區域民辦博物館的宣傳。節日期間,組織北京中國紫檀博物館、觀復博物館等6家民辦博物館在東岳廟門前廣場開展宣傳活動﹔舉辦《南磨坊的記憶》展﹔編制發放《家門口的博物館》,推介轄區內博物館﹔將為扶持民辦博物館建設,購博物館門票贈送給社區居民,實現了“政府買單,博物館、群眾齊受益”。
構建信息化文化市場監管體系。用現代信息技術助推文化市場監管,克服朝陽區區域面積大、執法人員少的不足,提升執法水平和效率。一是充分發揮區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網格化管理平台作用,對全區文化場所實施全天候動態監管。二是自主開發了全區印刷企業信息化台帳,獲得市文化局的好評,准備進一步豐富完善功能,納入北京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辦公平台。三是在文化資源大調查的基礎上,建立GIS監管平台,充分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進一步優化實時動態監管,提高監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