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北京王府井大街向北,一排灰白色磚牆旁,門臉不大的中華書局﹒燦然書屋靜安一隅,露台上偶爾傳來茶盞輕碰與游客低語聲,與樓下翻閱書籍的沙沙聲應和成韻。這裡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客廳”,有效提升了市民游客的文化獲得感。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各類公共文化新空間超4萬個。”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文化和旅游部通過示范培訓、交流推廣、政策引領,推動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作為我國六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的重要延伸和補充,這些新空間顏值高、設計感強、內容多、運行靈活,成為百姓身邊的“文化客廳”。
顛覆邊界 融入美好生活
或嵌入書店、咖啡店、城市公園、商圈,或依托傳統村落、農家院落、民宿、鄉村旅游點……傳統公共文化設施多以行政區域布設,公共文化新空間則顛覆邊界,與生活融為一體。
“剪紙、刺繡、面花等傳統技藝帶來的視覺盛宴太震撼了!而且從這裡出去就是大唐芙蓉園、大唐不夜城,還有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全是眼下最火的旅游去處。”西安市民盧女士說。
作為一座集服務培訓、休閑、展示於一體的公共文化新空間,位於陝西省文化館曲江館區內的陝西省非遺體驗中心於今年暑期免費對公眾開放,成為市民游客的又一游玩新寵。“曲江館區地處西安旅游打卡熱點區域,與周邊景區的聯動實現了‘白+黑全天候服務、館+景沉浸式體驗’。游客可以白天參觀文化館和非遺體驗中心,晚上游覽大唐不夜城,欣賞夜間燈光秀。”陝西省文化館曲江館區相關負責人說。
黑龍江省雞西市近年來積極推進“文化+便民服務”深度融合,創新打造了阿塞利亞花園三味書屋、虎頭景區山水書房等一批特色鮮明的公共文化新空間,更好地滿足市民游客就近、就便獲取文旅服務的需求。
“‘山水’有游山玩水之意,我們希望游客通過閱讀書籍了解虎林,故名‘山水書房’。”虎林市圖書館館長譚家春介紹,虎頭景區山水書房作為虎頭風景名勝區服務窗口和虎林市圖書館的分館,有著豐富的虎林地方文獻,游客可以通過閱讀了解虎林的歷史文化。此外,館內還設置了虎林特產刺五加茶、“書潤虎林”讀書分享會等特色體驗,讓游客全面體驗書香虎林的文化熏陶。
煥新業態 創新消費體驗
各地公共文化新空間在更好地滿足人們對高品質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時,還積極開拓新業態,構建消費新場景。
“在這裡,我們不僅可以在充滿未來感的閱讀空間裡借閱書籍,還能夠在9米層高的‘M—BOX魔盒世界’裡‘穿梭’於海洋和宇宙之間,領略五大洲的自然風光。”山西游客王女士近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合柴1972文創園游玩時,打卡了位於其中的元小鰲魔幻書局。
以“科技+IP+文化+體驗”為核心理念,元小鰲魔幻書局深度融合圖書零售、文創開發與數字文旅體驗,成為合肥的又一個文旅新地標,為市民游客帶來了新奇的消費體驗。
“我們還定期舉辦閱想故事會、創意手作等互動活動,推出多種特色文創產品,有效激發游客的消費意願。”元小鰲魔幻書局相關負責人說,自今年4月試營業以來,書局線上商品交易總額達200萬元,線下營業額超180萬元,更帶動了合柴1972文創園區餐飲、零售等業態客流增長。“未來,我們將不斷深化業態融合,豐富體驗內容,為游客提供更多元的文化消費體驗。”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夜間文旅需求進一步旺盛,一個個24小時開放的公共文化新空間為城市留出了一處處不打烊的“心靈驛站”。
夜幕降臨,城市逐漸安靜下來,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的如是書店石老人店依然燈火通明,成為海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實行24小時營業5年來,我們始終以閱讀為核心,通過精選生活、人文、美學類輕鬆圖書,聯動作者與IP舉辦活動,搭建展覽、兒童文化場景等方式降低閱讀門檻。同時,我們還推出日出套餐,讓市民游客獲得身心雙重滋養,全力打造永不熄滅的閱讀燈塔。”如是書店創始人郝照明介紹,作為一家開在景區的公共文化新空間,如是書店不斷調整經營模式,在原有的“咖啡+圖書”模式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文創產品比重,推出原創文創品牌青島海鷗“紅嘴小古SOGULL”,並針對青年開設夜校等,以微創新優化閱讀體驗。
優化服務 凝聚社會力量
以服務優化為核心導向,各地還積極凝聚社會各方力量,推動公共文化新空間新理念引領風尚、新主體激發活力、新模式提升效能。
江蘇省揚州市的破題之道在於以法律支持共建共管共享設施空間和服務資源。《揚州市城市書房條例》鼓勵單位、個人通過免費提供場館或者捐贈資金、文獻信息、設施設備等方式,參與城市書房建設。如今,揚州主城區基本形成了“15分鐘閱讀圈”,為市民游客提供“書香就在身邊”的文旅服務。
“我們創新推動多元主體參與,廣泛吸納社會力量深度參與各類新空間的建設與管理,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的公共文化新空間。”浙江省溫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比如,木偶藝術中心集演出、非遺傳承、體驗、展示、培訓於一體,生動展示木偶文化﹔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通過設置數字化展示區等方式,為游客營造全新視覺體驗。
部分地方則鼓勵社會力量以受托管理、連鎖經營、合作運營、獨立運營等方式,依法依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新空間日常運營。
走進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杉城鎮際溪村,丹霞山色與田園風光交織的畫卷徐徐展開。這座承載著李綱、朱熹、李春燁等歷史名人耕讀遺韻的村落,如今打造了別具匠心的農家書屋。在書屋內,游客們臨窗而坐,指尖掠過泛黃書頁時,氤氳的咖啡香與紙墨香在山水間交融。
際溪村農家書屋是泰寧縣“耕讀李家”旅游專業村建設項目的子項目,由台灣上趣策劃團隊進行設計運營,彷台灣北投圖書館設計風格,是集文創展銷、商務交流、游客服務於一體的多功能建筑。“書屋中現有圖書1.25萬余冊,免費提供給游客借閱,還提供飲品,吸引了眾多省內外游客前來體驗。”杉城鎮干部黃夢琪告訴記者,如今,這座獲評“福建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間”的農家書屋,每年還開展10余場講座和各類文化交流活動,提供多項非遺技藝體驗,讓廣大游客在青山綠水間邂逅“詩和遠方”。(范朝慧 高雅 李金枝 任麗 朱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