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產業發展司
產業發展司
資本如何助力“文化產業+互聯網”
發布時間:2015-12-07 17:22 來源: 編輯:產業發展司
信息來源: 2015-12-07

  來源於:中國文化報    裴秋菊

     

  

   近一年來,文化產業領域的投資火熱,人們把關注點放在了文化產業,加上國家政策的推動,資本也越來越關注文化產業。在資本和文化產業的結合過程中,資本如何選擇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又如何擁抱資本?近日,記者邀請了投中資本首席運營官馬峻、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劉澤輝、華映資本董事錢奕和巨星龍投資總裁吳歆幾位投資人士,對此進行了討論。
 

  文化產業搭上互聯網

  資本的機會在哪

 

  在互聯網上自生的文化產業佔比較少,多數是傳統領域,在“互聯網+”模式日益明顯的當下,無論是VC還是PE,該如何推動傳統的文化產業轉型?

  馬峻:“互聯網+”更多的是一個創業的概念,問題在於互聯網做起來後“+”什麼,這是現在資本上遇到的挑戰。如O2O(線上到線下),上半年有一些線上做得不錯,但後來線下越來越弱。這可能跟很多創業者的基因有關,我們發現有不少的創業團隊互聯網基因很強,但落地實際經營的能力較弱。這類企業做A輪融資相對比較容易,到B輪時估值較高,尤其是到C輪,投資人看的是財務數據和執行能力,這時發現你的執行力不夠強,或是業務數據沒辦法支撐你的估值,這是有挑戰的。

  反過來“+互聯網”是一個剛性需求,中國大量的企業在傳統行業裡,無論是重資產還是輕資產都需要用互聯網的方式解決自己的成長瓶頸問題,所以很多產業資本越來越關注有利潤的公司和成型的公司。

  我們現在做“互聯網+”,每年做大量的並購業務,會發現互聯網企業動力最大的是傳統行業,比如,原來是廣告代理公司,後來收購了3家公司,所以就變成一個產業,“傳統行業+互聯網”是一個大潮。

  錢奕:對於很多其的傳統行業來說,做互聯網的轉型是比較困難的,而文化產業相對容易些,因為文化產業是我們目前能看到的行業裡比較輕的產業。比如,文化產業的重要特征是以內容為導向,從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上傳播轉向互聯網等新媒體傳播是很快的。但在轉變過程中有沒有用到新平台的思維方式、思考方式,或行為方式去做是非常重要的。所謂“互聯網+”,是你生產的內容一定要適合互聯網上被傳播、被分享、被評論的規律,這才真正達到了“互聯網+”的效果。

  劉澤輝:文化娛樂包括影視、體育、旅游、教育,還有二次元的很多產品。在互聯網時代下,娛樂的藝術形式沒有變化,但展現形式發生很大變化。重要的是兩個方面:一是互聯網,網絡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很多讓老百姓更加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二是技術,互聯網可以去中心化、多元化。

 

  投資人手裡要有一個小鞭子

 

  做文化產業最重要的是什麼,當前的資本市場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有怎樣的作用?

  馬峻:做文化行業最重要的是IP(知識產權)一定要有價值,要塑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IP。美國的創業者是為了興趣、愛好、夢想,我們的年輕人也有夢想,他們能夠打開思路做出更好的作品。但興趣愛好多了就會偏向另外一個極端,會少一些狼性,這就需要我們投資人,需要我們有血性的資本,如果能夠綜合一下,我們既有文化的情懷,同時又想到怎麼樣合理地掙錢。

  從現在資本市場角度來看,對IP來說,中國現在的資本環境很好。中國文化市場的上市公司估值的高與低,對IP的產業升值都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一部電影,如果能有11億元票房,資本市場就表現非常好,這樣推動很多公司敢去做IP,願意去做IP,讓做一級市場的人看到做IP還是有希望的。

  劉澤輝:在供給端,IP有價值了,而且政府要保護,有更多的資本以及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市場變好了,我們應該更好地擁抱文化娛樂產業。

 

  娛樂“互聯網+”的投資變現

 

  娛樂產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娛樂產業如何在互聯網上盈利?

  劉澤輝:互聯網企業的變現和盈利是永恆的難題和課題,文化娛樂企業的更難些。在文化娛樂中,消費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過去找不到變現的方法,而現在IP的價值得到了社會認可。從發達國家來看,IP是付費的,我國過去盜版和免費產品很多,現在通過國家政策的制約,盜版的視頻、音樂很少了,而且文學、動漫的盜版也在慢慢減少,這是非常好的。中國的政策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樣的變化促使很多優秀的創作者願意加入。

  另外,IP本身是跨媒體或跨屏幕的,文字、漫畫是IP的源頭,影視是最大的IP,現在我們可以做動漫,還可以做音樂劇,還可以拍電影。美國很多電影有70%來自全球市場,中國人有13億,我們可以先把這13億人的市場做好。

  錢奕: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各方面條件也越來越成熟,應該說變現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原來一直說文化產業怎麼落地,現在也看到了無論是廣告,還是導流到游戲、電商,都能產生不錯的收入。我認為這個行業還是充滿了發展的機會和投資的機會。

  一個文化項目在A輪時看用戶和粉絲有多少,但發展到C輪,或者是更往後,投資人關注的是如何盈利,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華映資本在文化產業領域的投資廣泛,如9158、電商、出版、游戲等,我們對“文化產業+互聯網”的變現分成兩類:一是直接變現,不管是在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或其他的新形態,廣告是很大的變現方向﹔二是間接變現,有很多是通過導流的方式。如電商、游戲、娛樂等,娛樂有時也有可能是直接變現,9158就是直接變現。我們認為金融也是一種很好的變現方式。

  吳歆:大家都覺得互聯網是免費的,娛樂到底怎麼賺錢?其實很簡單,第一,投資音樂版權公司,現在基本是數位版權,我們可以拿到很多的版權費。目前我們投資的一個項目,以前是一個酒吧,大家可以把視頻直播放在那裡,很多的視頻網站把直播交給我,我給你分成,而他們的盈利點是送花、送房子、送虛擬貨幣。

  第二,粉絲經濟,我們一直在研究,包括我們很看好的企業,我們投資他們,首先看他們是不是有想法。大家做娛樂“互聯網+”時,你要做什麼。

 

  變現模式影響資本投向

 

  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做文化產業,資本方會如何選擇投資項目?

  錢奕:我們投資文化產業,通常會看這個項目是做什麼內容、哪個方向,這個方向適合變現到什麼地方去。如果是直接變現,規模效應有多大,原來可能一張報紙或一個電視台,用戶隻要幾百萬,一年的收入就可以支撐到上億或者幾億。但在互聯網上,用戶可能隻有幾百萬,廣告價值很低,價格就會嚴重縮水,這時就要看增長空間,就是用戶數、粉絲數,是不是能做到千萬級,或者是活躍用戶能做到500萬、1000萬以上的量級,這就決定了將來能夠有很好的變現能力。

  第二,從用戶進入到我們產品或者內容,或者是到我們這個平台上,最終轉化為收入的過程是不是足夠短,是直接的收入還是間接的收入。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是嚴重地降低了轉化率還是保持穩定的轉化率,最後都會影響到最終的收入。

  對創業者也是這樣。我們在做項目時,用什麼樣的低成本方式吸引到多少的用戶。同時,可以用什麼樣的高效率轉化成什麼樣的收入。收入方面,對團隊的運營能力要求非常高,其實對互聯網項目來說,不光要做好內容,尤其是要做好運營,這兩方面也是我們著重考察團隊的重要方向。

  馬俊:作為創業家,也要想想變現模式,開始要有發散性思維,比如,原來做母嬰社區的,有內容,變現模式首先想到的是廣告,雖然毛利較高,但是天花板在那兒。接著可能會做電商,如果有較強的核心內容,做好用戶黏度,後面還可以做早教,這些都是圍繞自己的核心內容往外延伸,這類企業是大家比較看好的,有較大的想象空間。

  吳歆:我們判斷的觀念在於,看他是否接觸新的東西。中國人最大的特色是抄,他能不能抄得好,能不能抄得妙。如果他的理論、思想、做法和目前國際的娛樂行業能接軌,我們就去投。因為他與世界接軌,一定會產生“互聯網+”。如果說他隻說我要錢,我要做什麼,那麼我們未必會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