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產業發展司
產業發展司
湖南長沙市:文化產業促增長
發布時間:2015-12-31 15:05 來源: 編輯:產業發展司
信息來源: 2015-12-31
  來源自:光明日報    記者  龍軍
  

    近幾年,湖南省長沙市按照“山水洲城、品質長沙、文明高地、幸福家園”的定位,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2014年,長沙文化產業總產值為1818億元,佔全市GDP比重為8.8%,已經成為長沙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在文化產業的帶動下,長沙的經濟逆勢上揚,加速轉型發展。

 

  穩增長考驗決策智慧 

 

  初冬時節,長沙市瀏陽河婚慶園裡一對對情侶以歐式建筑為背景,在相機的“咔嚓”聲中,將愛情的甜蜜定格。佔地122畝、投資3億元的瀏陽河婚慶園自2012年9月25日正式運營以來,已入駐高端文化娛樂公司30多家,佔企業總數的80%,年營業額3億元,稅收2000余萬元。

  瀏陽河婚慶園,隻是長沙市瀏陽河文化旅游產業帶的開篇之作。“未來,這裡將串聯起現代購物、游船賞景、特色美食、運動健身、創意體驗等主題文化。”長沙瀏陽河產業帶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小衛自豪地說,“預計每年游客將達9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過10億元,拉動社會就業20萬人次以上。”

  當前,宏觀經濟發展面臨挑戰,這就要求政府在穩增長中必須要有新思維、新方法,培育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易煉紅說:“文化產業既與消費相連、與投資相通,又是名副其實的綠色產業、創新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較強的發展後勁。”長沙市委、市政府發出了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強音,掀起了文化項目建設的熱潮。

 

  大文化帶動經濟增長 

 

  “湘江歡樂城業態豐富,能滿足各個年齡層的游客需求,長沙交通樞紐的地域優勢也將能吸引大批省外游客。”湘江新區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湘江歡樂城建成後,最大日接待量10萬人次,預計年收入30億元。這個在曾經污染嚴重的長沙市坪塘老工業區建設起來的重大旅游項目,正是長沙高質量開展項目建設的一個縮影。

  圍繞轉型創新發展主題,長沙對引進項目的投資額度、投資來源、投資效益嚴格把關,對高能耗、有污染的項目“一票否決”。華強美麗中國文化產業園、華誼電影文化城、銅官窯國際文化旅游度假區等項目,不僅體量大、投資多,而且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強,充分彰顯了創新、綠色發展理念。

  現在,長沙的千億元產業集群已由過去的工程機械“一枝獨秀”,變為新材料、工程機械、食品、電子信息、文化創意、旅游等六大千億元產業集群“爭奇斗艷”。

 

  軟實力成城市名片 

 

  在區位、經濟條件、政策環境均不具優勢的中部地區,長沙如何創造出文化產業過千億的奇跡?“長沙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與現代市場經濟相融合,孕育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廣闊市場,形成了多元化經濟力量共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態勢。”長沙市市長胡衡華一語道破其中奧秘。

  近幾年,長沙以國際文化名城建設為抓手,以文化創意產業為重點,加速與科技、金融、商貿、旅游的深度融合,獲評首批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稱號。“影視湘軍”“動漫湘軍”“出版湘軍”等聲名遠揚,已有8家文化企業先後上市。長沙著力為文藝創作創造條件、營造環境,催生了一批全國知名的長沙廣電品牌,《恰同學少年》《走向共和》《雍正王朝》《毛澤東》等電視劇全國聞名。以沙坪、湖南湘繡城為代表的湘繡市場,以田漢大劇院、琴島演藝中心為代表的演藝場館,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

  文化產業的發展,使長沙市城市綜合競爭力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3縣(市)全部進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長沙在國內乃至世界的吸引力不斷增強、美譽度不斷提升、影響力不斷擴大,先後獲得中國十大最具軟實力城市、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十大創業之城和十大品牌城市等稱號。

  易煉紅說,正是這種文化“軟實力”的增長,讓長沙成為一座“快樂之都、幸福之城”,在眾多城市中脫穎而出,並帶來快速成長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