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產業發展司
產業發展司
告別2015 文化消費持續發力
發布時間:2016-01-27 09:19 來源: 編輯:產業發展司
信息來源: 2016-01-27
  來源於:光明日報    邱玥  陳晨  劉坤
  
深夜,三聯書店燈火通明。邱玥攝
CFP
數據來源:國家旅游局 邱玥制圖
數據來源: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陳晨制圖

2014.12—2015.6中國網民對各類網絡應用的使用率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劉坤、邱玥制圖

  

  票房首破400億元,中國電影迎來“本土電影”元年﹔播放量跨過50億次,以《花千骨》為代表的電視劇網絡播放量屢創新高﹔產值突破1000億元,一批高質量的國產動漫作品廣受好評……回望剛剛落幕的2015年,我國文化消費市場亮點頻出,異彩紛呈,已成為當前拉動消費增長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市場一片紅火的背後,細分行業表現如何?2016年,我國的文化消費市場又將如何續寫傳奇? 

 

  1.電影:票房過億元國產片47部 

 

  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定格在440.69億元,同比增長48.7%,其中,國產電影票房達271.36億元,佔全年票房總額的61.58%。中國電影在2015年屢屢刷出新紀錄——單片票房紀錄從10億元出頭直接拉升到24.39億元﹔票房過億的國產片達到47部﹔全年有4部影片進入“10億元俱樂部”﹔全國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2.6億,同比增長51.8%。

  在票房收入創下新高的同時,國產影片類型也更加多元化。《捉妖記》《西游記之大聖歸來》《煎餅俠》《烈日灼心》《尋龍訣》《老炮兒》等不同敘事風格的電影均收獲不俗的票房和口碑,電影質量穩步提升,電影市場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IP(知識產權)成為當之無愧的熱詞,2015年共有20多部IP電影先後上映,斬獲近80億元票房。

  除了影片內容和質量的提升,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實現高增長也離不開硬件支持。2015年全國新增銀幕8035塊,銀幕總數達到31627塊,平均每天增加22塊。目前全國共有縣級影院3241家,縣級影院銀幕12777塊。此外,互聯網、手機APP等便捷的在線購票方式不僅成為用戶觀影最主流的購票方式,也進一步引爆了電影市場。

  【點評﹒展望】 

  中信證券傳媒與互聯網首席分析師郭毅:

  預計2016年我國有希望超越美國本土電影市場票房,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未來三年,我國電影票房有望突破1000億元大關。同時,我國電影行業的盈利模式、影視行業收入的構成會進一步多樣化。目前中國電影收入的九成來自票房,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隨著電影產業收入結構的逐步優化,未來電影及相關產業鏈有望達到萬億元規模。

 

  2.電視劇:網絡播放量屢創新高 

 

  2015年,國產電視劇的年度生產總量較2014年有所收緊,上半年生產159部電視劇,同比下降14%,電視劇的創作播出和產業發展呈現多樣性、復雜化的總體態勢。國產電視劇相繼出現《偽裝者》《琅琊榜》《羋月傳》等熱劇,引發社會討論熱潮。與電影市場相同,IP也成為電視劇行業的熱點,《琅琊榜》《羋月傳》《花千骨》等收視較高的作品均為IP 改編作品。

  由視頻網站優酷聯合藝恩發布的《2015大劇琅琊榜》顯示,2015年大劇網絡播放量屢創新高,《花千骨》以195.2億次的播放量摘得2015年電視劇網絡播放量冠軍。播放量前十名的大劇播放量整體跨過50億次大關,量級比2014年提升了30億次,其中,IP改編劇數量佔比達50%。

  網絡自制劇在2015年也取得佳績,不僅《盜墓筆記》《他來了請閉眼》等熱播,還出現了網劇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的“反哺”現象,在影視行業漸獲“主動權”。搜狐視頻參與出品的《無心法師》播放量達10億次以上﹔《太子妃升職記》播出一周內的播放量累計達到5500萬次。

  【點評﹒展望】 

  華策影視集團總裁趙依芳:

  全產業鏈布局電影、電視劇、綜藝、游戲等全娛樂內容成為影視集團的一致選擇。2016年華策將力圖構建“大盤作業”的影視協同生態體系,核心業務將從國內最大的電視劇內容平台,向電影、網絡劇、綜藝節目等領域延伸。

 

  3.圖書:線上線下齊發力 

 

  由北京開卷信息公司發布的《2015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2015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規模繼續保持增長,市場整體同比增長12.8%。在“全民閱讀”的強勢推動下,最近幾年圖書零售市場都保持著不錯的增長勢頭。實體書店零售市場繼2014年實現3.26%的增長之後,2015年繼續保持增長,同比增長0.3%。與之相比,2015年網上書店渠道零售市場保持高速增長,同比增長率為33.21%。

  盡管逐年增長的高額房租讓很多實體店主頭疼,但民營實體書店在這個冬天卻呈現出“逆襲”之勢。以網上售書起家的當當網宣布未來三年將在全國開設1000家實體書店。中信出版集團上海公司總經理、中信書院院長施宏俊日前透露,中信出版計劃在“十三五”期間開辦上千家書店,並把它們打造成一種“城市文化公共空間”。

  在圖書細分方面,教輔教材依然是實體書店渠道碼洋比重最大的細分類,佔比達25.38%,其次是社科、少兒和文學,碼洋比重均在10%以上。網絡銷售渠道的銷售結構與地面店有明顯的差別,碼洋比重最大的類別是社科類,達到了26.61%。

  該報告還顯示,2015年移動閱讀市場規模達108億元,同比增長22%。移動互聯網應用中閱讀領域滲透率高達60%。移動閱讀時間主要在午後和晚間,中午12點、晚間22點是兩個高峰期。緣於智能手機高普及率及平台內容趨向年輕化,移動閱讀人群集中在30歲以下年齡段。

  【點評﹒展望】 

  當當高級副總裁姚丹騫:

  實體書店回暖的腳步愈來愈近了。與網上購書相比,實體書店能大大提升顧客的購物體驗,有效解決供應鏈效率問題,同時響應政府“書香社會”的號召,助力全民閱讀﹔而商業地產過剩也將為實體書店發展帶來機會。

 

  4.音樂:“互聯網+”推動付費模式 

 

  《中國音樂產業報告》顯示,從核心層音樂行業市場結構來看,數字音樂產業獨佔鰲頭,數字音樂市場規模整體呈穩步上升的趨勢。用戶的聽歌習慣也正在逐步向移動端轉移,習慣在移動端聽歌的用戶佔到了56.6%以上,而在PC端聽歌的用戶僅佔到22.4%,還有17.3%的用戶在移動端和PC端使用參半,3.7%的用戶表示不怎麼聽歌。結合移動端網民的發展走勢以及網民對音樂的需求,未來移動音樂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音樂演出成為音樂產業的另一匹黑馬,而這部分產值中也有互聯網的貢獻——在“互聯網+”的推動下,“付費直播模式”成為業內備受關注的全新商業模式。而曾經作為音樂產業支柱的唱片工業仍在持續滑坡,中國內地實體唱片產值規模持續下降。

  互聯網音樂在近十年經歷了全面盜版下載、授權免費下載、行業醞釀授權付費下載階段,目前音樂網站、唱片公司都在積極准備迎接網絡音樂付費下載時代的到來。與此同時,網絡音樂產業也在發生一些深層次的變化,音樂著作權人、唱片公司和音樂網站已經成為網絡音樂產業鏈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計未來中國內地的數字音樂產品將呈爆炸式增長,數以千萬的數字音樂專輯將以音樂APP方式通過互聯網傳播。

  【點評﹒展望】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唱片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盧建:

  探索付費模式是未來中國音樂市場發展的唯一道路,中國音樂產業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商業模式。目前,95%的傳統音樂運營模式已經消亡,以互聯網、手機為消費平台的數字音樂、無線音樂,以及卡拉OK等方式成為音樂生存的新空間。由於網絡音樂市場的版權難以得到有效維護,音樂的版權方即唱片公司和創作人並沒有從數字音樂產業的崛起中獲得應有利益。希望未來能夠形成一個內容方與渠道方各自獲得合理收益的平衡分配體系。

 

  5.演出:品牌號召力不斷增強 

 

  從張火丁赴美演出大獲成功到近期英國音樂劇《劇院魅影》在國內創下逾億元票房,2015年,中外戲劇交流呈活躍態勢,“請進來”與“走出去”均有收獲。其中,戲劇節、戲劇季、邀請展等有組織性的展演活動為中外戲劇搭建了開放的交流、展示平台。去年,集中在京津滬的各類戲劇展演活動超過20個,無論是展演數量還是規模水准均高於往年,體現了規模化、品牌化的特點。

  隨著二三線城市演出消費迅速崛起,北京、上海等地實力較強的民營話劇機構逐步向外拓展。一些品牌劇目強化了“巡演+駐演”模式,連續數年演出並不斷改進,逐漸成為具有票房號召力的精品。兒童劇市場逐步向品牌化和專業化發展。由於兒童劇制作成本較低,單場投資回本較快,一些有實力的票務公司、投資機構、話劇團體、雜技團等非專業兒童劇機構,也紛紛加入兒童劇的創作和演出行列中,促進了市場的繁榮。一批國內外知名的經典舞劇巡演,推動了國內舞蹈市場的回升,但同時也存在著新創劇目乏力、原創不足等問題,對舞蹈市場長遠發展不利。

  【點評﹒展望】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郭富民:

  隨著國內外教學、演出機構的學術、藝術交流日漸頻繁,如今中國戲劇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開放環境。劇場正在成為城市的地標,戲劇正在成為時尚內核,看戲則是潮人、文化人的標簽,所有這一切預示著中國戲劇已經處在時代的風口。可以預見,2016年中國話劇觀眾群會繼續擴大,原創劇目會逐步增加。此外,商業戲劇的新模式可能普及開來,戲劇演出將與旅游、地產等行業融合發展,形成一個多方共贏的局面。

 

  6.藝術品:拍賣業面臨“洗牌”格局 

 

  2015年的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市場,呈現出深度調整的狀態,但仍有一些億元拍品脫穎而出,顯示著市場在去泡沫化的過程中對優質拍品的渴求。齊白石的《“葉隱聞聲”花卉工筆草蟲冊》、潘天壽的《鷹石山花圖》等均拍出過億元高價。一些中小拍賣行相繼停拍,全國拍賣行業面臨“洗牌”格局,迫使中小拍賣公司進行結構調整,其服務更加親民、品類更加多元、發展趨向專業。

  【點評﹒展望】 

  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西沐:

  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將是中國藝術品市場最為困難的時期。目前市場已經進入筑底階段,這個階段將持續1-2年的時間。預計2016年藝術資本市場發展活躍,“平台+互聯網”的交易模式會進一步擴容,藝術消費市場發展迅速。

 

  7.信息消費:消費增長的主引擎 

 

  2015年,我國信息消費增速已經遠遠超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平均增速,成為去年消費領域的最大亮點和消費增長的主要引擎。

  信息消費增長的亮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智能手機、智能家電以及與信息硬件相關的產品消費出現高增長﹔二是手機游戲、手機文學等信息內容和信息載體的消費也出現高增長。截至2015年6月,網絡游戲用戶規模達到3.8億人,較上年底增長1436萬人﹔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4.61億人,較上年年底增加2823萬人﹔2015年全年在線旅游市場交易規模持續增長,互聯網滲透率突破10%。

  【點評﹒展望】 

  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高素梅:

  當前我國互聯網普及仍處在由移動互聯網拉動的增長期內,信息消費市場商機無限,而智能電視作為電子信息的顯示窗口,在“互聯網+”時代將引發行業更加激烈的競爭。

 

  8.旅游:境內外消費均列世界第一 

 

  2015年,中國旅游業迎來了飛速發展的局面,國內旅游突破40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4萬億元,出境旅游1.2億人次,花費約1.1萬億元。國內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國內旅游消費、境外旅游消費均列世界第一。據世界旅游業理事會測算,中國旅游產業對GDP綜合貢獻10.1%,超過教育、銀行、汽車產業。據國家旅游數據中心測算,中國旅游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10.2%。

  【點評﹒展望】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周玲強:

  目前的旅游產品中,傳統供給供過於求,新型供給供不應求﹔觀光產品供應過剩,休閑度假養生養老等旅游產品供應不足,旅游業迫切需要推進供給側改革。與以往“走馬觀花”的旅游方式相比,目前游客更加注重景區的深度游覽,尤其是文化體驗。人們的出游決策越來越隨機,對於“等待”的容忍度越來越低,省時高效的游覽體驗更加受歡迎。

 

  9.動漫:轉型升級迎“拐點” 

 

  2015年,中國動漫迎來新發展,動漫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大關,一批高質量的動漫作品廣受好評,產業轉型升級成效顯現,可謂具有“拐點”意義的一年。

  這一年,政府對動漫產業扶持與監管並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實施“原動力”計劃,扶持原創動漫作品的創作生產﹔文化部發布首批38部被列入“黑名單”的網絡動漫產品。“動漫+”大放異彩,網絡動漫、手機動漫保持高速發展﹔戲曲動漫、動漫主題公園、“動漫+電商”等多種新形態層出不窮﹔以動漫IP為核心,動漫與文學、游戲、影視等行業進一步融合。

  【點評﹒展望】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

  我國動漫總體水平較過去有所提高,營銷、制作等能力也有所增強,但與國際動漫巨頭相比,國內動漫制作大片的能力依然較弱,動漫生產水平仍然較低,生產力跟不上市場需求。從趨勢來看,未來我國動漫市場成長性較好,市場需求較大,而且隨著動漫網站、各地動漫節的普及,國產動漫逐漸找到了一種實現消費者與產業有效對接的方式,動漫市場將處於一個長期向好的趨勢。

 

  10.主題公園:深度融合彰顯文化特色 

 

  2015年,主題公園已開始擺脫單純依靠過山車、摩天輪的“游樂場”模式,充分挖掘傳統及現代文化價值,利用高科技不斷創造新魅力,多元化盈利模式讓主題公園變得更有吸引力。國外迪斯尼樂園、Hello Kitty樂園、環球主題公園等多個超大規模的主題公園大舉登陸我國城市。國內主題公園也不斷進行創新轉型,通過充分挖掘我國傳統文化價值來增強主題公園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

  【點評﹒展望】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

  主題公園最重要的在於“主題”,而非“公園”。經過前期游樂園式的低水平重復建設之後,我國的主題公園逐漸開始凸顯主題,注重與特定區域的文化傳統、風俗、特色結合起來,注重開發IP價值鏈,從而實現了“逆向發展”,即由“公園”向“主題”的逆價值鏈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