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發揮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評獎與巡演的示范作用 創作生產更多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精品力作————蔡武部長在文化部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作品全國巡演閉幕式座談會上的講話
發布時間:2010-11-25 09:27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0-11-25
   歷時3個月的文化部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作品全國巡演活動圓滿落下了帷幕。各位院團長、各位藝術家為巡演活動的成功舉辦,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在此,我代表文化部向各個院團所取得的成績表示熱烈祝賀,向各位藝術家表示衷心的慰問和誠摯的敬意。

  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評獎及巡演活動,是文化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我國舞台藝術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文藝評獎機制的一次重大改進。其重要意義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對於樹立正確的文藝創作導向,發揮文藝作品引領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具有重要意義。要在包容多樣中確立主導,在尊重差異中加以整合,確立先進文化的主導地位和發展方向。而引導的主體就是我們的優秀作品,就是那些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以及我們的骨干演出院團。我們的優秀保留劇目以及創作演出這些劇目的院團就具備上述的條件,應該承擔起引導的重任和義務。

  二是對於鼓勵藝術院團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具有重要意義。這也符合“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人民是藝術的主人,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是我們創作的源泉,人民群眾是藝術欣賞的主體。藝術創作一方面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引導和教育人民群眾,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審美情趣。文化部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評獎及巡演活動,就是要鼓勵藝術院團真正沉下去,面向基層、面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三是對於促進舞台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藝術不可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隻有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才能獲得不盡的生命源泉。另一方面,藝術的生命活力在於創新。隻有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舞台藝術才能真正得到發展。

  四是對於增加中華民族當代文化積累具有重要意義。每一個輝煌的時代都會留下燦爛的文化遺產。這些燦爛文化遺產的延續,就構成了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靈魂和固有的精神家園。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沸騰的時代,是前所未有的大變革的時代。生於斯、長於斯的文藝工作者要有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謳歌這個偉大的時代,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精品力作,並傳諸後世,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在中華民族文化積累中的歷史記憶。

  本次巡演規模宏大,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8月至10月,18台優秀保留劇目走遍了全國100多個城市,演出總場次419場,演出收入1300多萬元,觀眾40多萬人次,其規模之大、范圍之廣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文化系統前所未有的。

  巡演還把市場運作與公益性演出結合起來,實行低票價,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觀賞需求。在西藏、青海、甘肅、寧夏等偏遠省區以及部隊、學校、災區和農村進行多場慰問演出,滿足了當地人民對藝術精品的觀賞需求。

  巡演體現了藝術家隊伍是一支吃苦耐勞、敢打硬仗、作風過硬的隊伍,是一支德藝雙馨的隊伍。由於巡演時間緊、范圍廣、路程遠,藝術家們付出了超乎尋常的辛勞和努力,他們發揚“輕傷不下火線”的艱苦奮斗精神,克服高原反應、台風、暴雨等不利因素,努力為廣大觀眾獻上精彩的藝術精品。巡演為藝術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機遇,許多青年演員擔綱主要角色,加快了他們的成長步伐。巡演使藝術家從火熱的生活中吸取了養分,密切了他們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展現了當代藝術家不畏艱難、執著奉獻的高尚情操,勤學苦練、爭創一流的拼搏精神。

  這次巡演的運作機制是文化主管部門在轉變政府職能(即從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從管微觀向管宏觀轉變,從主要面向直屬單位向面向全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對評獎和展演機制的成功創新。本次巡演,以政府搭台、市場運作、讓人民共享藝術發展的優秀成果為宗旨,在規定時間內,院團完成一定的場次任務後,文化部予以獎勵。這一模式有效地調動了藝術院團和演出公司、劇場、院線以及地方政府等多方面的積極性。以往的展演、調演由政府提供資金支持,統一安排。優秀保留劇目巡演,發揮品牌效益,變事前資助為事後獎勵,促使藝術院團積極承擔市場風險,增強市場營銷能力,取得了良好成效,為今後的演出活動提供了有益經驗。

  在新時期、新階段,文化藝術發展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新情況,需要從過去的“一個適應”轉變為“兩個適應”。過去我們強調文藝為政治服務,適應政治的需要。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我們既要遵循藝術自身的發展規律,同時也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有所創新,從過去舊的體制向新的體制轉變。至於這個新的體制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體制,我們還在改革和探索的過程中。我們要學習其他領域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力爭使文化體制改革少走彎路。

  巡演受到新聞媒體的持續、高頻度報道,社會反響熱烈。本次巡演,吸引了眾多媒體的關注。據初步統計,在整個巡演活動3個月的時間裡,各類媒體共發稿230篇,其中平面媒體報道153篇、廣播電視媒體14條、網絡媒體原創報道23條、網絡媒體轉載超過40條。在百度中搜索“文化部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作品全國巡演”詞條,可得到4750個結果。新華社、人民日報、搜狐網、中國網等刊發了大量的演出報道、圖片、視頻等。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朝聞天下等欄目多次進行報道。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和新浪網都開設了巡演專欄,有力地提高了巡演活動在觀眾中的知名度。巡演期間,各地觀眾爭相觀看演出,多次出現電視轉播、“一票難求”的喜人場景,地方領導多次觀看演出並接見演員,給予充分肯定。有的還發來了感謝信,對文化部舉辦此次巡演活動表示由衷的感謝。

  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作品全國巡演獲得了圓滿成功,取得的成績令人振奮、使人欣喜。剛才,各位藝術家和院團長的發言也給我們帶來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和啟示。今天出席大會的除優秀保留劇目大獎作品藝術院團的負責同志和藝術家代表外,還有各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廳(局)、解放軍藝術創作主管部門的負責同志。借此機會,我向全國的藝術院團和藝術家們提出幾點希望:

  一、始終堅持正確的文藝方向,堅持面向基層、服務人民,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藝術發展的優秀成果。

  藝術創作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證是堅持黨的正確文藝方針。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評獎及巡演活動,就是對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以及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的積極踐行。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二為”方向、“雙百”方針、“三貼近”原則我們講了很多年,在新時期、新階段,我們要不要對它們的內涵有新的發展和新的總結?過去的實踐證明,“二為”方向、“雙百”方針以及“三貼近”原則是完全正確的,是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可靠保障。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發展階段,怎樣賦予它們新的時代精神,需要我們認真總結實踐經驗,進而上升到理論層面,充實“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的內涵,從而指導新時期、新階段的文藝工作,引領文化藝術事業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

  前不久,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要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創作生產更多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講話充分體現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科學把握、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希望全國的文化藝術工作者都能深入學習胡總書記講話精神,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始終堅持文藝的“二為”方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服務人民大眾。當前,全國和地方還有很多文藝評獎,希望這些獎項的獲獎作品都能以優秀保留劇目為榜樣,面向基層、面向群眾、面向市場,把舞台搭建到基層,在演出中實現藝術作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藝術發展的優秀成果,同時在實踐中發揮好文藝作品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

  文化產品、藝術作品具有雙重屬性,既有意識形態屬性,也有商品屬性。要從這兩個屬性出發,處理好兩種功能的關系,一是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二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我們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發生沖突時,首先要保證社會效益,這也是文化藝術的功能所決定的。

  二、鼓勵藝術創新,推出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

  創新是藝術的靈魂。榮獲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稱號的18部作品,無論是詼諧幽默、表演精湛、被600多個劇團移植演出的《春草闖堂》,多方面吸收與借鑒其他劇種優長的川劇《金子》,還是突破了中國民族舞劇原有局限、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舞劇《絲路花雨》等作品,無不生動地揭示了繼承與創新的深刻內涵,顯示出巨大的藝術魅力。

  要進行藝術創新,既要對優秀傳統文化懷有敬畏之心,不可輕薄、輕視,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採取反傳統的態度,又要有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勇氣,不斷煥發創作激情、增強原創能力。要把握人民群眾審美需求的新特點,緊跟時代步伐,體現時代精神,不斷滿足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引導和提升觀眾的審美趣味。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推進藝術觀念、內容、風格、流派的創新,推進體裁、題材、形式、手段的發展,在推動藝術與科技的融合中搶佔發展的制高點,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和傳播力。要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用更加包容的態度、更加寬廣的胸懷、更加長遠的眼光,使藝術家各得其所、各盡所能,努力營造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和環境,大力推進藝術院團的觀念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內容形式創新和傳播手段創新,在藝術上不斷取得突破。

  談到創新,一定要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不善於繼承,沒有創新的基礎﹔不善於創新,缺乏繼承的活力。現在的新創作作品,可能成為以後的保留劇目。要把藝術創新與挖掘利用民族文化的豐厚資源結合起來,與學習吸收人類一切有益文明成果結合起來,與借鑒融合其他藝術門類的優點和長處結合起來,在繼承優良傳統、尊重藝術規律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推陳出新,不斷催生新的藝術樣式和表現形式,推動藝術不斷向前發展。

  三、不斷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的藝術生產機制。

  改革是藝術發展的動力。改革的目的是破除阻礙文化藝術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是為了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為了充分調動廣大藝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當前,文化體制改革正在不斷推進。這就要求藝術院團積極轉變觀念、增強活力、面向市場,在勞動人事、收入分配、藝術生產等方面進行不斷探索,逐步建立科學的藝術生產機制。

  首先,建立科學的藝術生產決策機制。優秀保留劇目的久演不衰充分證明了藝術決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藝術生產進行科學決策,就要把能不能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當做一項重要的指標。不能單純為了獲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獲獎後“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更不能急功近利,迎合社會上的不良風氣。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決抵制低俗之風。要進行市場論證,充分發揮藝委會的作用,避免決策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使生產的產品既叫好又叫座。

  其次,進一步建立科學的演出機制。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適應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適應時代的要求、創新演出運營機制方面,我們還需要不斷學習、積累經驗、把握規律、提高效益。本次巡演,很多院團大力開拓演出市場,自覺應對各種演出條件,廣交朋友,積累演出資源,在市場運作方面開展了很好的工作,這都是非常可喜的現象。我們應該堅持這樣做,希望各院團把各自的經驗總結出來,供全國其他院團學習、借鑒,共同提高演出效益。通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力爭使全國的藝術院團普遍建立優秀保留劇目輪換上演機制或演出季制度,最大程度發揮優秀作品的品牌效應,有效利用藝術人才、劇場等資源優勢,取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第三,要建立科學的藝術評價機制。這次巡演證明,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獲獎作品不愧為經受了時間和觀眾檢驗、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優秀作品,同時也反證了優秀作品應該也能夠常演不衰,擁有強大的生命力。評獎不是目的,獲獎也不是藝術創作終點。巡演是評獎的延續和補充,是評獎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今後,文化部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的評選兩年為一屆,第一年評獎、第二年巡演,並將作為制度堅持下去。文化部將以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的評選和巡演為契機,繼續改進和完善文藝評獎的評選機制,發揮文藝評獎的示范和導向作用,推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佳作。

  人民群眾是文化產品的創造者和享有者,文化精品來源於人民群眾,服務於人民群眾,最終應該由人民群眾來評判。藝術工作者要生產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加快培養藝術人才隊伍,推出一大批德藝雙馨的藝術家,為藝術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藝術事業的根本,舞台實踐是培養藝術人才的搖籃和必由之路。培養大批優秀藝術人才,充分發揮藝術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促進舞台藝術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長時間、高密度的巡演,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特別是青年文藝工作者提供了展示藝術才華的機遇,而深入基層,艱苦的磨煉又使他們經受了精神的洗禮,升華了精神境界。

  各級政府和藝術院團要更加重視人才培養工作。要努力營造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和機制,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尊重勞動。要具有海納百川的胸襟和伯樂識馬的眼力,善於發現人才,大膽使用人才,在使用中培養和鍛煉人才。要知人善任、人盡其才,要採取切實措施,建立人才激勵機制,要與藝術家交朋友,做藝術家的貼心人。用良好的環境吸引人才,用藝術事業留住人才,用真摯的感情團結人才,用科學的制度和健全的法規管理人才,逐步形成各藝術門類藝術人才結構合理、人才輩出、青年藝術人才茁壯成長的良好局面。

  五、精心組織、積極謀劃、科學安排,推動優秀保留劇目走出國門,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擴大優秀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在這方面,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比如,怎樣讓外國觀眾看懂我們的優秀保留劇目,怎樣適應他們的欣賞需求﹔怎樣適應國外演出市場的要求,組織劇目的運營、包裝、廣告、宣傳等﹔怎樣做到文化交流和貿易並重﹔怎樣拓寬資金渠道,不僅要有政府的資助,也要吸引更多社會資金的投入。

  所有的保留劇目已經經過了國內市場和觀眾的檢驗,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隻要我們精心組織、積極謀劃、科學安排,就一定能把這些優秀保留劇目推向世界,讓更多外國公眾通過這些劇目認識和理解優秀的中華文化。

  當前,我國正處在文化發展的最好時期,全社會對文化藝術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提高。今年,國家財政設立的繁榮藝術創作專項資金的資金總額達到1億元。文化部、財政部正在積極籌備設立國家藝術基金,以更開放和靈活的方式籌集資金,扶持藝術發展。社會資金資助藝術事業好消息不斷傳來。民營企業泛海集團出資億元贊助中國藝術研究院設立中華藝文獎(暫定名)。我國的人口大省河南省,從民營企業到國有企業,都積極為藝術院團捐贈資金和物資,省直各院團目前到位的資金已經超過700萬元。當地政府對藝術院團的扶持政策、對藝術人才的獎勵政策也陸續出台。另外,走進劇場欣賞藝術的生活習慣也正在養成。看戲漸漸成為一種社交形式和社會時尚,許多觀眾通過請朋友看戲以增進友誼。

  藝術事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期艱苦的努力和積累。當前,我國正在認真總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取得的成就,制定“十二五”發展規劃。在文化部“十二五”規劃中,對藝術發展也提出了明確的任務和目標,將通過實施國家藝術作品引導扶持工程,推出更多的優秀作品和優秀人才,推動各藝術門類、各地區藝術創作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努力創作優秀的舞台藝術作品,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掀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