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王國維戲曲論文獎是全國性的權威戲曲理論獎,自上世紀90年代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文聯、海寧市人民政府聯合設立,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屆論文頒獎都要進行戲曲學術研討,這次也不例外,在11月28日第五屆中國海寧王國維戲曲論文獎頒獎會暨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的40余位專家學者以“中國戲曲表演理論”為題目展開研討。
“目前戲曲表演理論總結落後於戲曲實踐。”與會者認為,這突出表現在以往重視戲曲文本研究忽視戲曲表演﹔或者戲曲表演理論停留在現象描述,而缺乏學理關照。科學化、理性化建構戲曲表演理論體系,任重道遠。
中國藝術研究院王安葵研究員認為,中國古典戲曲理論體現了民族的美學觀念。要建設中國的戲曲表演理論,必須深入理解、闡釋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概念和范疇,如意境、神韻、本色、形與神、虛與實、雅與俗等,同時完成現代轉換。對外國戲曲理論也要借鑒吸收,最終使戲曲表演理論建設與實踐同步。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所副所長劉文峰認為,中國戲曲是高度綜合性的藝術,應關注戲曲的程式性、虛擬性,同時注意其多樣性特征。
中國戲曲表演形態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進行全面理論總結要求既要對以往的戲曲理論進行梳理、探討、解說,又要對當前表演現象進行新的概說。中國傳媒大學周華斌教授指出,科學化、理性化構建戲曲表演理論,可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系統整理傳統戲曲理論。二是深入考察戲曲流派。三是對現存藝術家個體的藝術進行總結,並覆蓋各個劇種。中國戲曲學院周育德教授認為,戲曲表演教學體系研究至關重要,包括三個方面:戲曲表演史論、戲曲角色創造、戲曲劇目教學。
武漢大學鄭傳寅教授指出,挖掘中國戲曲表演獨特的審美價值應注意三個問題。一是關注舞台表演形態的多樣性。我國現存200多個劇種,對其理論概括不能以偏概全。二是繼續尋找戲曲表演的民族性。在世界戲劇比較中得出結論。三是致力建立獨立的理論范疇。中國曲論受詩論影響,“傳神”“意境”進入戲曲批評。能夠揭示戲曲表演獨特個性和本質特征的獨有理論范疇有待確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何玉人認為,現代戲的程式既是解構的同時又是建構的,是對戲曲傳統表演形式的繼承和發展,應加以重視。
上海大學朱恆夫教授認為,沒有表演,就沒有戲曲。但是,要振興戲曲,首先要解決服務對象的問題。不同的劇目、不同的劇種,其服務對象是不同的。就劇目來說,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的人,喜歡傳統劇目﹔而受西方文化影響較多的人,則愛看反映現實生活的現代戲。隻有服務對象的定位准確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解決今日的戲曲如何表演的問題。不同題材的劇目,表演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傳統劇目,自然要運用很多傳統的表現方式﹔新編歷史戲與現代戲,僅用傳統的程式等表現方式,是肯定不行的。必須在尊重戲曲美學精神夸張、傳神、以虛代實的前提下,運用“程式思維”,設計出一整套能夠反映現代生活、迎合戲曲美學要求、滿足當代普通百姓審美趣味的表演動作。隻有這樣,戲曲表演才能與時俱進。
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所長梅曉認為,中國戲曲藝術的繼承、發展和創新,不能有意或無意地丟掉幾百年來無數藝人在長期藝術實踐中積累、提煉、創造出的戲曲表演程式。賦予程式新的生命力,要求戲曲表演藝術家對人物有深刻的了解,對規定情境有深刻的把握,還對生活有深入的體驗。
從此屆戲曲研討會可以發現,除老一輩理論工作者參與外,更多的中青年學者加入到戲曲研究的行列中來。獲得一等獎的3位學者分別是青島大學副教授楊寶春、武漢大學講師李曉彬和我國台灣明道大學助理教授李佳蓮,彰顯了強勁研究實力。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劉禎作會議總結說,以表演為中心的中國戲曲,以其精湛的表演和獨特的演劇體系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從理論的高度概括中國戲曲表演體系,對提高民族文化的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針對戲曲舞台的巨大變化和不斷涌現的新創作經驗,中國藝術研究院將牽頭進行的中國戲曲表演理論體系的建設工作,需要在過去積澱的良好基礎上,整合資源,調動社會各界支持、投入的積極性。
劉 茜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