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畫院是我國美術創作研究的專業機構,承擔著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繼承和發展民族美術事業的重任。新形勢下,如何實現對畫院創作和研究工作的有效引導與扶持,鼓勵和支持國有畫院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美術創作研究活動?文化部藝術司於今年10月起,開始實施作為“國家美術發展工程”重要組成部分的“全國畫院優秀創作研究扶持計劃”,並得到了全國各級畫院的積極響應。記者日前了解到,該計劃2010年的評審工作已告結束,全國各級畫院共有20個創作項目、7個研究項目入選,它們將獲得數額不等的文化部獎勵性扶持資金。
各地申報積極 水平參差不齊
據該計劃評審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國畫院優秀創作研究扶持計劃從發文到申報結束時間較短,但各地申報熱情很高。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共收到全國26個省區市及中直所屬畫院報送的項目73個。其中,除7個項目因不符合文件相關規定,不列入此次評審范圍外,共有66個項目正式參評。從報送的材料看,絕大多數項目涵蓋面廣,注重學術性和對地域文化的研究、整理,十分切合該計劃對優秀創作研究項目進行獎勵性扶持的宗旨。但是,由於該計劃面向全國各級國有畫院,而這些畫院的發展現狀各有不同,其創作研究水平也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狀況。 由美術界專家學者等組成的評委專家委員會分組對申報材料進行了仔細審讀、研究,並集中評議、嚴格把關。為保證公平、公正、公開,評委們按照實名制的方式,對入圍的申報項目進行了投票,最終共有20個創作項目、7個研究項目入圍。
鼓勵結合地域文化的特點 開展創作與研究
畫院是中國土壤上的特殊產物,畫院發展過程中的多重調整耐人尋味。以新中國畫院而言,周恩來總理曾在1951年北京中國畫院(北京畫院前身)成立大會上講話,指出了政府辦畫院的職能、任務,“希望北京中國畫院今後能團結中國的畫家,繼承中國繪畫的優秀傳統,吸收外國繪畫的長處,努力創作,加強研究,不斷提高,培養後代,讓百花齊放,眾美爭妍,為創造社會主義的中國新美術而斗爭。”多年以來,全國各國有畫院正是在這一方針的引下,不斷發展。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有些畫院模糊了自身的職能和任務,為社會所詬病,一時處於被動和無力的境地。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術創作研究活動,出精品、出人才仍然是當前國有畫院的重要職責。
文化部出台此次扶持計劃後,得到了各地畫院的積極響應。他們紛紛表示,它真正體現了國家對畫院創作與研究工作的重視,體現了文化部對全國畫院系統的關注和支持,也給藝術家們以巨大鼓舞。“我們在接到文化部的申報通知後非常高興,它的意義不在於獎勵的多少,而是對畫院創作與研究有了明確的導向。” 江蘇省國畫院院長周京新說,該院還專門組織了關於申報的專題研討會和工作會,讓每一位畫家都能體會到國家對這項工作的重視,增強他們的使命感和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感。
擔任此次評委的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更是對這一扶持計劃給予了充分肯定:“創作和研究是畫院的兩項重要職能。畫院能不能出作品、出人才,與這兩項工作抓得好不好直接相關。這次獎勵性扶持是在全國范圍內對畫院工作予以有效引導,強調了畫院要有好的學術主張。”
記者注意到,如何結合當地文化資源開展畫院的創作和研究,成為此次扶持計劃的重要導向。而那些入選的項目,也正是具有顯著地域文化特征和獨特學術思考的成果。比如在此次入選的項目中,中國國家畫院的《聚焦西部——美術寫生創作活動》、雲南畫院的《非遺畫憶——雲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美術創作項目》等創作項目和山西畫院《山西古代壁畫藝術》、蘭州畫院《敦煌書法藝術研究》等研究項目,最大特點就是立意高遠,對地域文化不乏深入的搜集、整理、研究。
面對《其命惟新﹒山河丹青——新金陵畫派的傳承與發展》這一課題,江蘇省國畫院力圖超越以往對“新金陵畫派”的研究僅僅停留在對其代表性畫家的生平考證、藝術作品的分析和闡釋這一純理論化的研究層面,以期從對江蘇地域文化建設產生實際作用和影響的高度挖掘“新金陵畫派”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更具現實意義的實踐價值,從新金陵畫派傳承與發展的角度探尋一條學術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式和思路。“本項目是一個系統的美術工程,我們將聯系畫家、學者、策展人等相關人員,通過綜合性的創作、研究、展覽等環節,展現‘新金陵畫派傳承與發展’的主題內容,努力挖掘、保護、合理利用江蘇地域的歷史文化資源,積極推動江蘇美術創作研究和文化的傳承發展。”周京新說。
提倡創新形式培養人才
民間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記錄是雲南的文化史特點之一。此次,雲南畫院選報的《非遺畫憶——雲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美術創作項目》,即是用繪畫語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和表現的嘗試。“這是一個為期5年的長期課題,以前我們畫院的藝術家都是零散創作,未能形成系統、有序的題材。從前年開始,我們在雲南省文化廳的大力支持下,組織院內10多位專業畫家,根據自己擅長的題材深入生活,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創作。目前已完成了反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傣族剪紙、潑水節,納西族的東巴畫,傈僳族的刀竿節等,以及反映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哈尼族的農耕禮俗等題材,它們全部採用繪畫的形式來表現。”雲南畫院院長羅江說。
研究一直是畫院工作的弱項,如何聯合當地研究力量開展對地域文化的整理、研究也是畫院需要加強的內容。作為本次少數幾個獲得研究性項目扶持的畫院之一,山西畫院以《山西古代壁畫藝術》呈現了其對全省壁畫的梳理、研究工作。山西是壁畫大省,“以前山西省文物局也出版過一些壁畫資料,但是沒有從美術、繪畫的角度去更深入地研究,我們的目的就是對壁畫的歷史進行系統的梳理,並將近幾年新發現的壁畫以及文物研究方面還不太重視的壁畫內容進行充分的補充,從繪畫的角度更細致地反映山西壁畫的全貌。”山西畫院院長王學輝坦言,雖然此項目已於去年啟動,但由於畫院主要側重於創作,理論人才偏弱。“這也是全國畫院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近年來開始向研究側重,並專門調入了理論研究人員。目前,該項目已和山西省部分高校的理論研究專業及專家合作,形成了一個院內院外互動的機制。”
據廣州畫院院長方土介紹,該院結合《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題研究》推動年輕畫家的創作,通過“一些規定性的動作和任務”磨礪隊伍,培養人才。“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不會怕這種規定性任務的,它不僅不違背藝術規律,相反,它更能突出藝術家的個性,顯示藝術家的聰明才智。”
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諸迪表示,此次評審也是對全國畫院的創作、研究工作的一次廣泛摸底,在反映各級畫院成果的同時也暴露了畫院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畫院創作、研究基礎薄弱,缺乏有效的規劃等問題尤其突出。希望通過此次評選,促進各地文化主管部門對畫院工作的重視,積極引導畫院關注自身的學術建設,使創作、研究方面的規劃更為科學、有序、有效。藝術司將認真總結評審經驗,針對薄弱環節,在促進畫院精品創作、理論建設以及人才培養方面作出積極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