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川劇《死水微瀾》是中國當代戲曲的經典之作,而據其改編的青春版京劇《死水微瀾》,正是由當年主演該劇的川劇表演藝術家田蔓莎執導,演員則是上海戲劇學院所屬戲曲學院以及上海青年京昆劇團的年輕演員們。近日,青春版京劇《死水微瀾》,不僅在北京大興劇場進行了兩場精彩演出,還引出了“劇目移植是繁榮戲曲創作重要途徑”的話題。
從川劇到京劇都“捧人”
京劇《死水微瀾》的故事,來源於著名作家李劼人的同名小說,通過講述晚清末年四川天回鎮上少女鄧幺姑追求愛情的曲折經歷,反映出當時國家的深憂內患影響著人們命運變化的悲歡故事。1995年,田蔓莎自掏腰包,以當時罕見的高價買下了由著名劇作家徐棻編劇的川劇《死水微瀾》首演版權,成為中國戲劇界個人購買劇本首演權的開先河者。這一“膽大包天”的行為,不僅使該劇獲得了文華大獎等多個國家級獎項,而且還為田蔓莎成功摘得了二度梅。
據徐棻透露,田蔓莎成功演繹鄧幺姑後不久,就吸引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和劉長瑜的關注。兩人向徐棻表達希望將該劇移植為京劇的願望,但當時因徐棻很擔心《死水微瀾》的川劇個性太強,移植稍有不慎就會造成京劇版的“水土不服”,所以沒敢答應。
而此次徐棻能將這個京劇版《死水微瀾》劇本交到上海青年京昆劇團這群青年演員的手中,一是由於田蔓莎對此戲的熟知理解和她多次與徐棻溝通的堅持﹔二是被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大膽培養拔尖人才、優秀青年演員的決心所感動。
一出京劇《死水微瀾》,讓走出校園才2年的石曉珺站在了上海戲劇“白玉蘭”表演藝術新人主角獎的領獎台上。而她同時收獲的,還有2010年上海優秀劇目獎的優秀新人獎。除石曉珺外,扮演劇中顧天成角色的孫建弘也獲得“白玉蘭”表演藝術新人配角獎。
從當年田蔓莎憑借“鄧幺姑”登上藝術人生的一座高峰,到今天石曉珺依托“鄧幺姑”開始戲曲舞台的燦爛征程,《死水微瀾》可謂是一出“捧人”的好戲。
不止一次的“唯一”
從參加第十二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到文化部於2010年12月上旬至2011年元月中旬在北京舉辦的全國京劇優秀劇目展演活動,青春版京劇《死水微瀾》已連續享受了兩次“特殊待遇”。在以上兩次全國重要的戲曲藝術活動中,該劇都是唯一一台由戲曲院校師生獨立創排的劇目,與各地京劇院團的藝術家們同台競技。
京劇《死水微瀾》除大膽起用石曉珺、蘭天等優秀青年演員外,也為更多學生和年輕演員提供了機會。除男女主演之外,參與演出的演員都要同時扮演2至3個身份不同、性格各異的人物。通過幾輪演出,大家在表演、演唱等方面,都有了顯著進步。而“通過舞台演出鍛煉演員、多出人才”,也正是上海青年京昆劇團建團4年來一貫的宗旨。
劇目移植可繁榮戲曲創作
上海青年京昆劇團的這種嘗試,也得到了專家的認可。中國劇協主席尚長榮先生看完該戲後說:“劇目移植是繁榮戲曲創作的一條捷徑。通過傳承創新,不僅出了新戲、豐富了舞台,還培養和鍛煉了新人。”
上海京昆藝術發展咨詢委員會主任馬博敏認為,京劇《死水微瀾》不僅拓寬了京劇藝術表現題材,而且還創新了京劇藝術的表現形式,是京劇發展路途中一次有價值的實驗。
京劇《死水微瀾》對川劇的成功改編,也為京劇移植地方劇種,豐富劇目帶來了一定思考。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韓生說,戲曲的程式規范嚴謹,劇種之間以及行當之間涇渭分明,為戲曲帶來精致,也同時帶來制約,劇目移植是一種利於戲曲發展的有效突破。
隗瑞艷 文
上一篇: “開心麻花”擰出京味音樂劇 |
下一篇: 《寶蓮燈》:高水平的武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