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越劇尹派傳人、著名越劇演員蕭雅投資創立的上海蕭雅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在成立8年的時間裡,排演了8台大戲,以上乘的藝術質量,演遍上海、北京、天津、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該團進大中城市劇場,演到了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舞台上﹔該團下基層、進社區、走農村,一天兩場在簡陋的農村戲台為農民演出﹔他們演出的劇目既受到專家的廣泛好評,登上了政府主辦的藝術節、梅花獎的領獎台,更是深受各地觀眾的喜愛和追捧,常常讓那些不同年齡段的觀眾感動得落淚。至今,他們已為各地觀眾奉獻了近3000場大大小小的演出,觀眾達300萬人次,闖出了一條民營劇團自我發展的成功之路。
在戲曲藝術市場遠未達到繁榮的今天,蕭雅以對戲曲藝術的熱愛和開拓市場的拼搏精神,自覺堅持為觀眾排好戲演好戲,並建立起民營劇團靈活的運營機制,在各級政府與政策越來越有力的支持下,在闖市場中磨煉,在服務群眾中成長,以自主決策、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有效機制,顯示出民營劇團蓬勃的生機與活力。上海蕭雅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的成功,也給國有院團及民營劇團的改革創新帶來了啟發與思考。
演員心裡有觀眾 觀眾心裡才會有演員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較早出現的戲歌兩棲明星,蕭雅以越劇尹派小生的俊美扮相、甜美而富有感染力的唱腔,多年來贏得了眾多戲迷,更以一首氣聲唱法的通俗歌曲《月亮走,我也走》,紅遍了大江南北。正當蕭雅的藝術事業順利上升之時,她卻去了美國,而且一去就是10年。然而,富裕的生活斬不斷蕭雅對越劇與故土的思念,她強烈地感受到,隻有她摯愛的越劇才能體現自己的生命價值。1999年,蕭雅毅然回到了上海。
回國初期,蕭雅先後與上海越劇院合作排演了為建黨60周年獻禮的越劇《早春二月》,拍攝了越劇電視連續劇《玉蜻蜓》。特別是在《早春二月》中,她塑造的蕭澗秋這一人物角色得到了孫道臨先生的贊許和認可。當時,她也可以進國有院團,等待演出機會,然而,“為觀眾演戲、演自己想演的戲”這個念頭如此強烈,以至於她毅然回絕了眾多國有院團的加盟邀請,自己於2002年投資創立了上海蕭雅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因為對越劇的熱愛而回歸舞台,因為對觀眾的熱愛而盡情奉獻。對於蕭雅來說,能盡情地為觀眾演出,才是她人生最幸福的事。她始終牢記著戲曲前輩們“戲比天大”的信念,並把它作為戲曲演員敬業愛業的最高准則。有一次演出時,蕭雅在戲一開場就滑倒摔成尾骨骨裂,在疼痛難忍的情況下,堅持不動聲色地演出了近3個小時,直到落下帷幕﹔有一次感冒發燒,從上午8點半打點滴一直到下午6點,演出鈴聲一響,蕭雅又出現在舞台上……
長期以來,蕭雅的劇團無論是進劇院演出還是下基層演出,每次大戲落幕後,都由蕭雅帶領眾多演員,繼續在舞台上為觀眾奉獻戲裡戲外的各種唱段。隻要是觀眾們愛聽的,無論是越劇、其他劇種還是歌曲,蕭雅和演員們都會盡力滿足觀眾的要求。常常有觀眾現場請教某一個唱段,蕭雅每次都耐心輔導,結果是台上台下一起反復演唱。有一次在寧波演出結束後,蕭雅和演員們與觀眾整整互動了一個小時,觀眾仍然不肯離場。劇院經理忍不住感嘆道:“沒見過這種熱烈的場景!像這樣受歡迎的演出,這樣敬業的演員,我們不接都沒理由!”8年來,這種演出後與觀眾的互動已成了蕭雅公司的招牌,成為極受觀眾喜愛的演出風格。
僅靠每年在各大中城市的劇院裡演出七八十場,很難維持一個劇團的生存。為此,蕭雅的劇團努力開拓演出市場,常常是風裡來、雨裡去,連夜轉場,一天兩台演出,奔波在江浙滬等地的廣大農村,有時一演就是幾個月,大戲、折子戲輪番上演,隻要老百姓喜歡就演。再苦再累,演出也必須保質保量,因為每一場的演出水平和質量,都關系著觀眾對劇團的認可,也就直接關系著下一場演出的簽約。就這樣,靠著拼搏精神,蕭雅的劇團將每一次演出都作為自己形象的最好宣傳,拿下一個鄉、一個鎮的演出市場。
演員心中有觀眾,觀眾心裡就會有演員。蕭雅和她的劇團對戲曲的熱愛、在舞台上的拼搏,換來了越來越多觀眾的歡迎與喜愛,從上海到“長三角”、從老年到青年、從女性到男性,她的戲迷越來越多。特別是不少白領和大學生,也因對蕭雅演唱的喜愛而開始喜愛尹派越劇,對戲曲藝術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
熱愛與拼搏,是一切事業成功的關鍵。我們今天的戲曲舞台上,多麼需要像蕭雅這樣發自內心地熱愛戲曲、熱愛觀眾的優秀演員!在戲曲依然面臨困境的今天,更需要像上海蕭雅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這樣勇挑重擔、勇闖市場的民營院團。
為觀眾排戲 演觀眾愛看的戲
作為一家民營劇團,要想靠演出收入來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有自己的“吃飯戲”、常演不衰的戲。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牢牢樹立觀眾意識,為觀眾排戲,演觀眾愛看的戲。為此,蕭雅從劇目的題材選擇、情節設計、舞台布景到藝術風格,都定位於老戲新做,既保留原有越劇流派的韻味,又增加新的時代氣息﹔既滿足老觀眾的審美要求,使其有興趣一看再看,又使新觀眾愛上越劇,擴大觀眾群。2002年,蕭雅選擇編排的越劇《狀元未了情》就是這樣一出戲。它以曲折動人的情節、精湛的表演、婉轉優美的唱腔,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這部戲第一輪演出就在全國14個城市演了47場,收入94萬元。
8年來,上海蕭雅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每年創排一台大戲,自2002年排演了《狀元未了情》之後,2003年排演了《何文秀傳奇》,2004年排演了《盤妻索妻》,2005年排演了《蕭雅尹派折子戲專場》,2006年排演了《秋海棠》,2007年復排了《綠林奇緣》、《碧玉簪》,2008年排演了《花為媒》,2009年排演了《巡按斬父》。這些劇目當中,既有新創作的古裝戲,也有重新編排整理的尹派經典劇目,但無一例外都是觀眾喜聞樂見、人物善惡分明、符合老百姓口味的好戲。在每出戲中,蕭雅都努力體現戲曲本身的魅力,在唱腔上既充分展現越劇尹派的特有韻味,又充分發揮自己的嗓音特點,將二者有機結合,使得每出戲的唱腔、表演都讓觀眾覺得既熟悉又有新鮮感,大段的唱腔設計唱來酣暢淋漓,讓觀眾回味無窮。
這些年來,常有專家學者批評一些劇目著眼於各種評獎,而一旦獲獎便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許多劇團抓劇目不可謂不用心、不用力,常常是滿腔熱情排演出來,力圖在思想深度上有所突破,可觀眾卻不一定買賬。2010年7月,《狀元未了情》參加文化部主辦的首屆全國民營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的閉幕演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觀看了演出,一致給予充分肯定。李長春在與演職人員的談話中,准確地指出該劇深受觀眾歡迎的原因。他說:“《狀元未了情》演得非常好。一是劇目立意好,彰顯了社會美德,倡導了健康的戀愛觀,雖然表現的是古代故事,但也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二是劇情編排得好,全劇雖然不長但扣人心弦、高潮迭起,故事情節合情合理。三是演員演唱得好,表演細膩。”就該劇的進一步提高,李長春與演職人員進行探討,他說:“唯一的缺憾,就是該劇的悲劇性結局似乎不太圓滿,好人結局不好,壞人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是否可以考慮改為狀元用尚方寶劍除掉兩大惡人,這樣比較符合現場觀眾懲惡揚善的願望。”
這正道出了中國戲曲生於民間、長於民間、服務民間而形成的注重故事、注重情節、彰顯社會美德、唱念做打結合的藝術規律。蕭雅和編創人員覺得這條意見很有道理。回到上海後,結合專家的看法,蕭雅又一次修改了《狀元未了情》,並於2010年10月23日攜該劇在第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再次與觀眾見面。曲折的劇情、優美的唱腔、出色的表演,深深打動了觀眾﹔惡行屢屢得逞、善良總被欺負,也使得觀眾心情壓抑得喘不上氣。當蕭雅扮演的狀元最終以尚方寶劍除去劇中的兩大惡人,觀眾懲惡揚善的情感需求終於得到了痛快淋漓的宣泄,壓抑許久的觀眾忍不住發出歡呼……
李長春在聽到上海的同志介紹蕭雅劇團的劇目建設情況時,還深有感觸地說:“評判一出劇目的好壞,很重要的就是看這出戲能否廣受歡迎、長演不衰。俗話說‘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長志’,演戲也是如此,不受觀眾歡迎的戲就是演不長,隻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好戲才能長期受到觀眾的歡迎,才能長演不衰。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的角度講,排一部優秀的劇目,演的次數越多、演出的時間越長,社會效益越好,經濟效益越高。”
蕭雅的藝術實踐印證了這一質朴而深刻的道理。自2002年首演至今,《狀元未了情》演出了300多場,每到一處觀眾都點名要看,已經成為蕭雅公司的吃飯戲﹔《何文秀傳奇》、《盤妻索妻》、《巡按斬父》等也都是常演常新,受到觀眾的歡迎與喜愛。蕭雅還根據觀眾的現場反映修改劇情,改進唱段和表演,而這些戲也就在與觀眾的天天見面中越磨越好看、越磨越有味了!
靠演出質量確立品牌 靠靈活機制闖出市場
因為資源、條件、人才等的限制,以及自身經營質量目標的缺失,有的民營劇團演出水平低下。從一開始,蕭雅就下定決心,要改變民營劇團在人們心目中藝術粗疏、運營低質的不好形象,要以質量確立品牌,靠靈活機制闖出市場。為此,蕭雅在設備上舍得投入,從天幕燈光、音箱、調音台到電腦字幕,精良專業設備一樣都不缺﹔在編、導、演、音、舞、美各個環節,則邀請國內一流人才加盟:排演《狀元未了情》,蕭雅請來著名編劇李惠康為自己度身定制,著名導演石玉昆執導﹔《何文秀傳奇》由國家話劇院著名導演查明哲執導,一級作曲顧達昌擔任音樂設計,《阿伊達》設計者桑琦負責舞美設計﹔《盤妻索妻》邀請越劇名家劉覺整理改編並執導,著名表演藝術家傅全香、岳美緹指導把關﹔《秋海棠》則約請著名編劇吳兆芬擔任編劇,著名導演陳明正執導。他們還先後從江浙各地院團聘請了多位國家一級演員參加演出,為了充實演員隊伍,蕭雅還從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分院越劇中專班一次就招了9名演員。盡管是民營公司,資金匱乏,但為了能夠保證劇目質量, 蕭雅從不含糊,哪怕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也決不降低藝術質量。而這些藝術家們也為蕭雅的精神所感動,從不計較報酬的多寡、條件的艱苦。
“我們民營院團不敢輸、也輸不起!”上海蕭雅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謝紅兵這樣說。也許正因為是民營公司,每一個劇本的審定,每一出新戲的排演,都要做大量的市場調研。請專家反復論證,深入觀眾廣泛征詢,與各大劇院負責人及演出公司的經理人溝通,收集來自觀眾市場的反饋意見,以這樣的機制來決定上演劇目及確定修改意見。他們對待觀眾、對待市場如履薄冰的態度,在人力、物力上舍得投入的做法,在創作演出中精益求精的要求,最終使他們創排出一系列成功的劇目。蕭雅靠高水准的藝術質量確立了自己的藝術品牌。
民營藝術院團與國有院團相比,並不佔有優質的藝術資源,處於弱勢﹔但生存的巨大壓力,市場的摸爬滾打,反過來也使民營劇團摸索出一套靈活的運作機制:真正實行劇組簽約制,通過聘任,優選編、導、演、音、舞、美,將優質人才資源聚集到自己的劇目當中﹔把市場調查放在首要位置,實行嚴格的成本核算,並在創作前就預先考慮資金的回收可能﹔通過多種靈活的合作方式,與各演出公司及劇院共同面對市場的風險和共享收益。他們與演出公司和劇院或採用捆綁式、分成式的市場運作模式,或採用半包式、全包式的通行模式來安排演出。 例如,在寧波、常州、蘇州、無錫、鎮江以及紹興、余姚、舟山等地,蕭雅公司已經有相當的知名度,基本都是超過100%的出票率,常常要賣站票、加票,因此,他們就採用票務分成的方式,使得收益最大化﹔而在另一些需要市場培育的地方,則採用劇院全包的穩妥方式,力求在打開市場的同時,經濟上也有收益。
要想成功,就必須付出超人的努力。為了擴大越劇和蕭雅藝術品牌的影響,每排一部大戲,蕭雅都同時發行VCD、DVD,受到觀眾的歡迎,往往一賣即空。不少民營劇團還拿著這些光盤跟著學、學著演。盡管光盤的銷售收入隻是微利,但蕭雅看中的一方面是積少成多的長遠收益﹔另一方面,也通過這些光盤的出售及其他院團的學演學唱,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在開拓舞台演出市場的同時,蕭雅還進軍電影、電視市場。早在2004年,蕭雅將久演不衰的尹派名劇《何文秀傳奇》搬上舞台的同時,拍攝了7集電視連續劇﹔2008年,蕭雅又與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合作拍攝了數字電影《盤妻索妻》。
在開拓市場的過程中,蕭雅始終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公司的經營策略與運作機制。成立之初的上海蕭雅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承接了各種戲劇演出,如京劇《梅蘭芳》、《袁崇煥》等在上海的演出。但當蕭雅的自創劇目越來越豐富、影響力越來越大之後,她又迅速調整了公司經營策略,把全部精力放在越劇的創排演出上。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最初“一戲一聘”“養戲不養人”的用人辦法已不適應發展要求,蕭雅又採取“長期簽約,培養骨干”的策略,穩定演員隊伍。如與浙江省越劇院一級演員何娟娟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引進青年演員陳歆,還特別下大力氣培養自己的青年演員隊伍,當年從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分院越劇中專班招進的學員中,已有葛麗君、魏麗敏、戚潔慶、蔣沁穎等青年演員成長為骨干藝術力量。
加強扶持力度 促進民營劇團發展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民營藝術表演團體也如雨後春筍,在全國各地特別是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發展起來。特別是《國務院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的實施,鼓勵社會資本以個體、獨資、合伙、股份等形式投資興辦民營文藝表演團體,扶持農民和民間藝人自籌資金組建民營文藝表演團體。2005年11月,文化部、財政部、人事部、國家稅務總局四部委聯合出台了《關於鼓勵發展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意見》,對民營藝術院團的發展提出了多項扶持措施。2009年6月,文化部出台了《關於促進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規定,各級文化行政部門要積極爭取設立民營文藝表演團體專項扶持資金,努力協調金融機構為民營文藝表演團體提供貸款,運用扶持資金為民營文藝表演團體提供貸款貼息服務,對優秀民營文藝表演團體實行以獎代補,大力扶持其繁榮發展。自此,民營藝術表演團體得到了極大的促進,在數量、質量、規模上都有了更大的提高。如今,遍布全國的1萬多家民營院團,每年在城鄉演出200多萬場,成為國有藝術院團的有力補充,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特別是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
蕭雅的成功也見證了政府扶持、政策引導的重要作用。2004年,蕭雅憑借《狀元未了情》的出色表演,獲得了第21屆戲劇梅花獎﹔《何文秀傳奇》在2006年文化部主辦的越劇精品劇目比賽中榮獲三等獎﹔《狀元未了情》參加了2010年第十二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的演出。這些無疑都是對上海蕭雅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發展的鼓勵與推動。
特別是2010年7月,文化部舉辦了首屆全國民營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23個民營劇團的14台優秀劇節目參演,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李長春、劉雲山、劉延東出席觀看閉幕演出的《狀元未了情》,集中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民營表演團體的重視與關心。李長春對上海蕭雅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面向群眾、面向市場的發展方向給予充分肯定,進一步指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一切藝術院團的生命線,藝術院團的品牌、名角的聲望是在闖市場、與觀眾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民營藝術院團與市場和觀眾有著天然的聯系,希望你們堅持‘三貼近’,在與群眾和市場的結合中推出更多積極健康的精品力作。要走當年梅蘭芳的路子,梅蘭芳京劇大師的稱號不是國家哪個部門封的,而是在闖市場、與其他流派唱‘對台戲’的過程中闖出來的,是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開宗立派、打造出來的,最終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實踐證明,金杯銀杯不如廣大觀眾的口碑。可以說,沒有與群眾的互動、沒有群眾的認可,就沒有藝術的生命力。”將藝術規律與市場規律相結合,服務觀眾、服務市場,這正是民營藝術院團生存、發展、壯大之路!
為此,李長春要求:“有關部門要加大對民營藝術院團的支持力度,對民營院團和其他各種院團一視同仁、在優秀作品評選表彰上一視同仁、在演員職稱評定上一視同仁、在社會保障上一視同仁、在優秀劇目的支持上一視同仁,為民營藝術院團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和條件,支持他們做大做強做優。”從根本上講,民營院團與國有院團藝術生產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隻有盡快扶植和大力發展民營院團,才有可能更好地滿足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方面需求。五個“一視同仁”,正是民營劇團做大做強的最有力的保障。
李長春的講話使上海蕭雅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的演職人員如沐春風,對全國民營劇團的發展也是有力地推動。各有關部門十分重視加強對民營院團的扶植力度。李長春講話之後,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振武帶領市委宣傳部等有關部門的同志專程前往上海蕭雅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調研,並在虹口區委召開座談會,落實李長春的講話精神,提出了扶植民營院團發展的具體措施。上海市已決定舉辦民營表演團體的展演表彰活動,將把扶持民營院團及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寫進上海的“十二五”規劃……
如今,蕭雅正在修改完善新創排的反腐倡廉古裝戲《巡按斬父》,准備再度巡演……心情激動、信心百倍的蕭雅給李長春寫信匯報公司發展的設想,她說:“……我們一定堅守陣地,不驕不躁,努力發展,多出精品好戲,力爭為繁榮戲劇文化市場、弘揚民族戲劇藝術多做貢獻!”
相信蕭雅的路會越走越寬,相信民營院團的明天會更美好!
徐漣 文
上一篇: 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力量 |
下一篇: “開心麻花”擰出京味音樂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