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文化部組織藝術家赴四川地震災區考察 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發布時間:2011-06-30 11:09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1-06-30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中央歌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馬梅把自己在中山、珠海的兩場音樂會變成了賑災義演,總共籌到264萬元,全部捐給了地震災區。“錢捐出去後,我有時會想:不知道這些錢是不是能落實到位。這次來四川考察,看到災區恢復重建得這麼好,我的心踏實了。”馬梅說。

  按照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精神,在慶祝建黨90周年之際,6月19日至21日,文化部組織9個中直院團和5個藝術院校的14位藝術家,在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董偉的帶領下,前往四川地震災區考察當地的恢復重建情況。“我們這次考察,一是要學習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學習災區人民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精神,二是要深入了解災區恢復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態,為今後的創作積累素材。”董偉說。

  映秀鎮: 從悲壯走向豪邁

  映秀鎮是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藝術家們一下飛機,就直接到映秀考察。這裡早已沒有地震時滿目瘡痍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民居,在青青垂柳和大紅燈籠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藝術家們參觀的中灘堡村在地震時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全村房屋被毀,直接經濟損失達2.8億元。震後,映秀鎮把中灘堡村民房建設項目納入防震減災示范區進行統規重建,規劃用地面積37524平方米,安置戶數348戶。如今,中灘堡村的村民已經住進了名為“莞城居”的新區。這是廣東省東莞市援建映秀鎮的項目,建筑風格為川西風格和羌寨風格,能抗8級地震。

  “在映秀鎮,幾乎家家都挂著國旗,這是老百姓一種由衷的表達。我還留意到街上的一條標語‘從悲壯走向豪邁’,這說明災區人民已經從地震的陰影中走出來了。”國家京劇院副院長尹曉東深有感觸地說。中國交響樂團國家一級演員陳希說:“看著災區矗立起的一幢幢高樓、一個個家園,讓我充分感受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偉大力量。”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唐勇力說:“當地人用‘地震20秒,跨越50年’形容重建給災區帶來的變化,這確實是了不起的成就。”

  漩口中學是阿壩州的一所重點中學,原在汶川縣漩口鎮,因修建紫坪鋪水庫搬遷至映秀鎮。汶川特大地震造成43名學生、8名教師、2名職工、2名家屬遇難,27名學生、2名教師嚴重受傷。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下,漩口中學震後4天就在成都三所大學裡復課。2008年7月,全校師生遷移至山西省長治市過渡,並於今年3月返回用特殊黨費重建的映秀七一中學上課。如今,漩口中學原址已經成為地震遺址,供人們參觀和憑吊。遺址前的紀念碑被設計成破碎的時鐘,指針固定在5月12日下午2點28分。在倒塌的校舍上,一面國旗高高矗立。藝術家們在紀念碑前肅立默哀,並獻上鮮花。中國歌劇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陳小朵是考察團裡年紀最小的,之前已去過災區兩次。她說:“讀書的時候,學生守則裡的第一條都是愛祖國、愛人民,但隻有在這樣的災難面前,你才會真切感受到這一點。”

  水磨鎮:科學重建促進可持續發展

  禪壽老街、春風閣、羌城……在汶川縣水磨鎮,藝術家們行走在黃牆青瓦、雕廊飛檐之間,感受著無處不在的藏羌文化和民族風情,幾乎忘了這是一個曾遭地震重創的小鎮。據汶川縣文體局負責人介紹,水磨鎮位於汶川縣南部,毗鄰都江堰,是藏、羌、漢多民族聚居地和文化交融區,也是阿壩州的高載能工業重鎮。特大地震使水磨鎮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災難,1.5萬人受災,居民房屋大面積損毀,全鎮損失高達58億元。

  震後,在廣東省佛山市的幫助下,水磨鎮以“重生態、精農業、興教育、強三產、構和諧”為工作思路,精心打造“人居共山水一色,經濟與文化齊飛”的文化古鎮,重建了“禪壽老街、壽溪湖、羌城”三大區,2010年被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理事會和聯合國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雜志評為“全球災後重建最佳范例”。中央音樂學院原作曲系主任唐建平說:“經歷了那麼大的災難,這裡的人如今又綻開了笑顏。這說明,生命並不會因遭遇災難就一蹶不振,它恰恰是在無數次災難的歷練中走到今天的。” 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教授王玫和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王寧都認為,對口援建是一個非常智慧的決策,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不僅解決了災區的燃眉之急,而且有助於災區的可持續發展。

  在水磨鎮,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王曉鷹還有一個特別安排,那就是與他在災區認下的“干兒子”何仁興見面。2008年,在執導抗震救災話劇《堅守》時,王曉鷹從都江堰向峨中學的廢墟中帶回了一幅畫,上面畫著幾隻在歌唱的小鳥,署名“何仁興”。後來,王曉鷹得知這個小男孩依然活著,立刻與他的家人取得了聯系,邀請何仁興到國家大劇院觀看《堅守》,並承諾負擔他的全部學費。“之前,我已經到他家去過兩次。因為興興讀初一了,這次我又給他帶了一些書和文具。”王曉鷹說。

  青川縣: 永不忘卻的紀念

  “每當走進這片土地,聲音輕了又輕,熟睡的安魂,怕再次把你們吵醒”,青川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石碑上的這首詩,說出了前往那裡考察的藝術家們的共同心聲。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青川縣遇難4812人,受傷15489人,垮塌房屋135萬間,25萬人無家可歸,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00億元。雖然時間已經過去3年,但青川縣文體局局長吳炳貴說起這慘烈的一幕時,依然唏噓不已。

  “吳局長告訴我一件事:青川縣地震時,跟外界失去了聯系。縣裡就自己組織了一個抗震救災指揮部,但倉促之間找不到指揮部的標識,於是每人就在胸前挂了一個農夫山泉的紅瓶蓋,便於災區群眾識別。我在排《堅守》時不知道這事,否則就寫進戲裡去了。”王曉鷹說。正是這樣的精神,使青川縣的恢復重建工作在短短3年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如今,在浙江省的幫助下,青川縣已完成16661戶城鎮居民的住房建設,61239戶農村群眾也住上了新房。在新建成的1萬多平方米的青川縣文化中心,影劇院、文化館、圖書館等一應俱全。

  “我之前也到過災區,發現蓋得最漂亮、最堅固、最現代化的都是學校和文化場館,這讓我們這些文化工作者備感欣慰。”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國家一級編劇陳傳敏感慨地說。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創作中心主任何利山說:“文化對於心靈創傷有很好的撫慰作用。文化重建,實際上也是心靈的重建。”中央芭蕾舞團副團長王全興則認為,災區的“硬件”都有了,作為國家藝術院團,應該為那裡的“軟件”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希望今後能把一些符合當地劇場設施條件的演出帶到這裡來,在精神層面上為災區重建加把力。”王全興說。

  考察期間,藝術家們還參觀了青川地震博物館、崇州街子古鎮、青溪古鎮等,並參加了唐家河生態旅游區重建竣工開放儀式。在總結座談會上,藝術家們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紛紛搶著發言。中央民族樂團國家一級演員董蘭萍還唱起了自己在震後創作的歌曲《祖國請放心》。尹曉東說:“汶川特大地震對於藝術家和藝術院團來說,是非常值得去書寫的一段歷史。我們會積極尋找切入點,努力展現這個時代和人們的精神風貌、情感世界。”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副教授顏全毅說:“雖然藝術需要積澱,創作靈感需要激發,但這次考察地震災區的確帶給我們很多的感悟,相信一定會在我們今後的創作中體現出來。”陳小朵說:“人不管在任何時候,面對什麼樣的困難,遭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要相信美好、追求美好、創造美好,這也是藝術家要終身為之奮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