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一往情深的謳歌——文藝晚會《我們的旗幟》研討會綜述
發布時間:2011-07-26 12:17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1-07-26

  在文藝晚會《我們的旗幟》研討會上,震撼、感動、聲情並茂、如詩如畫……是與會者用得最多的形容詞。

  由中宣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解放軍總政治部、北京市聯合舉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文藝晚會《我們的旗幟》“七一”前夕在京成功演出。7月4日,文化部組織晚會主創人員代表,知名藝術家、評論家及媒體代表召開研討會,深入總結晚會的藝術特色。

  藝術化的敘事方式

  “從《東方紅》,到《中國革命者之歌》,再到《復興之路》,當我們面對新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史時,似乎形成了文藝作品約定俗成的一種敘述方式。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創新。”《我們的旗幟》文學組成員朱海在發言時說。

  國家話劇院副院長、導演王曉鷹認為,《我們的旗幟》在整體構思創意中刻意強調了“情境”,並由此在歌舞晚會中適當加入了戲劇性因素,使抽象的情緒具象化,給歌舞節目包括其中的語言類節目增添了一種更為生動的質感和更為豐厚的內涵,這是《我們的旗幟》最突出的藝術特點之一。

  “《社會主義好》這個節目就在抽象概念具象化、政治內容生動化方面,進行了有創造性和啟發性的嘗試。《社會主義好》這樣一首幾乎人人會唱、傳唱了幾十年的政治歌曲,從來沒有被演繹得如此輕鬆、清新、生動,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一方面很好地還原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明快樂觀的社會氣氛和精神風貌,同時更體現了編導者十分可貴的藝術態度,那就是堅持從有生命靈性的感性形象出發,讓藝術具有形象豐富性和情感感染力。”王曉鷹說。

  “慶祝建黨90周年的晚會不可避免地要做一種敘述,但是需要敘述的東西非常多,把現成的總結性文字拿來講清楚是很困難的。因此,以往不得已經常使用字幕,或者是通過主持詞來作介紹。”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長於平說:“而這台晚會則突破了這種慣例,其中的兩首配樂朗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運用一種藝術敘事的方式,避免了一些不得已的講述。”

  親民性的主旋律

  中國舞台美術學會會長蔡體良說,演出中,晚會與觀眾達到了一氣呵成的和諧。於平認為,這種緊密互動的觀賞關系,是因為晚會“既堅持了黨性,又堅持了人民性”。

  “如何在這台晚會中實現‘黨性’與‘民心’的親近?這對我們是一種挑戰。”朱海說:“近年來我參加了大大小小10余台晚會的創作,我認為《我們的旗幟》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在於它把人民和黨之間的情感描述和刻畫作為整個舞台的基礎,舞台上一切手段都是為情感的營造做襯托,每一個歷史節點都重在情感的表達。它用情感抓住人心,而不是用歷史去抓情感。”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列生則從社會文化心理的角度,解讀了晚會在“如何唱響主旋律”上所帶來的啟示。“晚會實際上是歷史運動的脈絡、視聽流行的脈絡和紅色記憶的邏輯脈絡三條線結合而成的。”王列生說,“歷史運動的脈絡也許並不需要十分明顯,因為晚會所選取的歌曲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流行音樂,自然能夠喚起與之相關的很多紅色記憶。”

  於平用“一往情深的敘述”來概括晚會的特征:“這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人民群眾對黨的90年輝煌歷程的謳歌一往情深,二是藝術家、演員們對黨的90年慶典的謳歌一往情深。”

  簡練大氣的舞台效果

  1500人的演出隊伍,5個部分的演出內容,舞台上最多有300多人同台表演,與會者認為,晚會從音樂、舞美、節奏各方面來看,都顯得既大氣磅礡,又簡潔明快。

  中國歌劇舞劇院一級作曲、晚會音樂組負責人溫中甲表示,這台晚會選擇了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耳熟能詳的歌曲和音樂,根據晚會的創意重新改編、配器,使之反映岀更為生動的歷史畫面,既熱烈喜慶又具有史詩感,既大氣厚重又色彩斑斕。同時晚會採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紅旗頌》的旋律把晚會的23首歌曲和音樂串起來,使其形成有機的整體。

  中央民族樂團原團長顧夏陽認為,晚會舞台時尚、制作精湛、場面恢弘。“貫通天幕的大視頻賦予了舞台強烈的畫面沖擊力,推拉升降的多功能平台,不但拓展了舞台的表演空間,而且切換迅速,增加了立體的效果。尤其是《序》,一道鋼水由大屏幕奔涌向前,鑄成中國共產黨黨徽,以此展開晚會的各個篇章,同時晚會的核心形象——黨旗也矗立在了舞台上,舞台布景雖然多姿多彩,但其變化始終圍繞黨旗這一核心,不鋪陳花哨,而是實實在在為劇情服務。”

                                        翟 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