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為人民寫戲 為時代立言——全國現代戲創作座談會綜述
發布時間:2011-07-26 13:31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1-07-26
 

  編者按:如何創排更多現代戲精品,如何突破現代戲創作中的難點?隨著文化部主辦的2011年全國現代戲優秀劇目展演的啟動,一些現代戲創作中的熱點問題備受關注。此次現代戲優秀劇目展演不僅僅是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對現代戲創作與探索的集體思考,對於推進現代戲創作有著深遠的意義。本報今天編發7月15日全國現代戲創作座談會綜述,正是各界人士深入思考的部分成果,供各方參考。

  2011年全國現代戲優秀劇目展演自6月25日開幕以來,引起了全國各地文化主管部門和各地藝術院團的高度重視。作為展演的重要活動之一,7月15日,全國現代戲創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蔡武出席座談會。

  人民需要戲劇 戲劇屬於人民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仲呈祥認為:“利用重要節慶時期推出一批適合這個背景的文藝作品,是我們黨營造文化氛圍、推動藝術創作繁榮的成功經驗。”這次展演是黨和政府引領文化建設、推動文化持續繁榮的重要舉措。這種方式不僅有助於中華民族把握歷史,同時也有助於中華民族用藝術的方式來把握現代生活、當代生活,幫助人民掌握歷史發展的走向,推動歷史前進。“展演劇目都是圍繞提升民族素質、塑造高尚人格而創,落腳點都是使人民共享文化成果,共建精神家園。”仲呈祥說,應通過展演把現代戲優秀作品推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塔尖,引領社會主義文化發展。

  “心系百姓、關心人民,聚焦基層群眾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的喜怒哀樂,是這次參演劇目的一大亮點。這也使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當代中國的時代主題,在戲劇舞台上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展示。”中國劇協原分黨組書記王蘊明說。

  中國藝術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徐培成認為:“陝西秦腔《西京故事》以當今農民工進城打工掙錢供兒女上大學的故事主線,展開了一系列矛盾沖突,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進程中引發的人與人、情與理的價值觀的相互碰撞,展示了人民在自覺地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判斷、自我覺醒。”

  用小戲拴住人才 用市場檢驗作品

  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會長姚欣重點分析了參演劇目中的小戲。“參加展演的小戲,如天津評劇院三團的新農村生活組劇《咱們村裡的新鮮事兒》,在人物設置、情節安排、矛盾沖突組織上都很巧妙。”姚欣說,“我們之所以要提倡創作小戲,首先在於它在反映前進的社會生活時很靈便、很及時。小戲還便於發現、培養編導人才,用一台小戲可以拴住多位優秀青年演員,有利於人才的成長。優秀的小戲還便於在基層劇團,特別是基層文化館(站)、業余劇團中普及推廣,為更多的觀眾服務。”

  中國戲曲學會會長薛若琳在革命歷史題材劇目中,京劇《江姐》和湘劇《李貞還鄉》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他認為,一出劇目生產出來後,首先要進入市場,接受廣大觀眾的檢驗,然後再進入賽場,隻有走市場和進賽場雙贏的劇目才能贏得時代的氣場。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龔和德認為,地方戲同當地民眾有密切的精神聯系,藝術語言有濃郁的風土特色,表現形式比較自由活潑,這些優勢使得他們曾經在並將繼續在表現現代生活上作出貢獻。他說:“我衷心希望,戲曲創作在繼續回顧歷史的同時,要更加重視直面現實,即表現我們黨和人民怎樣經受四大考驗、怎樣戰勝四大危險。”

  《中國戲劇》主編賡續華說,這次展演是對近年來現代戲創作的一次大檢閱,劇作家是現代戲創作風格、特色的重要保障。“縱觀這次參演的劇目,我認為地域風情和人格特色是現代戲的重要魅力。而劇作家能夠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寫令自己感動的人物,是現代戲創作成功的保證。像《西京故事》、《花落花開》、《三峽人家》等劇目都具有地域特色濃郁、人物性格鮮明的特點,充分說明了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這種差異性才讓我們感受到藝術的魅力。”賡續華說。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戲曲研究所所長王安奎認為,這32台參演劇目體現了現代戲創作的新成果、新水平。首先,在塑造人物方面追求新境界,參演劇目中有一部分寫英模人物,寫出了這些人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有一部分寫小人物,體現了傳統道德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出新的光彩。其次,在表現現實生活方面達到新的深度,不隻是寫社會的表面現象,而是寫到了人的靈魂深處。

  現代戲創作是難點 突破難點就成亮點

  “立足靈魂的啟示,把思考的根子扎在堅定的政治信仰上,用感動自己的人和事去感動觀眾,才能將情感中的力量聚合裂變,從而更好地把主旋律的宣傳教化功能加以釋放。”這是《生命檔案》主創人員創作這部主旋律話劇時的深刻體會。編劇肖力認為:“是劉義權的戰友情、夫妻情、父子情以及他對人民、對黨、對軍隊的深厚情感,累積成了該劇的一個個戲劇高潮,深深打動了每一位觀眾。正如一位專家所言,《生命檔案》的成功告訴我們,創作類似題材的文藝作品,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含情量,作品的含情量有多深其含金量就有多沉。”

  用戲曲的形式表現一位科學巨匠,迄今為止尚無先例,更別說以兒女情長見長的黃梅戲了。而《李四光》的主演張輝選擇這個題材時,想得更多的是劇種的風格由劇目形成。張輝毅然放棄了以前駕輕就熟的表演程式,以一種全新的表現形式去刻畫這一巨匠。“這種風格概括講來就是兩個字:大派。這種大派就是簡約和力度。”張輝說。

  蒲劇《山村母親》自2004年首演至今已在黃河金三角區域演出1000余場,成為當地人們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流行劇目。談起這部戲的創作,主演景雪變認為,戲劇藝術的價值首先取決於其所關注的社會問題。“《山村母親》表現的是兩個家庭的矛盾沖突,實質反映的是城鄉差別問題。”景雪變說。這部戲的成功之處還在於按照戲劇自身特有的規律在細節上深度開掘,這就要求演員把著力點放在把握戲路、刻畫細節上。景雪變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先入山再登台,力求使這一“母親”形象真實、准確、可信。

  陝西戲曲研究院院長、秦腔《西京故事》編劇陳彥創作過12部現代戲。“其中也走過不少彎路,隻是近十幾年的創作,才慢慢摸到一點屬於自己所看重的規律。”陳彥說,現代戲創作首先要開掘常態題材,關注平常生活,讓現代戲創作真正進入藝術思維和創造。其次要持守恆常價值,關護真實內心,遠離時尚觀念,努力讓現代戲創作能夠形成文化積累。另外,戲曲現代戲更應關注小人物,關注大眾精神生態,這是由戲曲這種草根藝術的生存本質所決定的。

  國家京劇院自建院以來,一直走在現代戲創作的前沿,先後創排了《白毛女》、《紅燈記》、《平原作戰》、《紅色娘子軍》、《蝶戀花》、《江姐》等優秀京劇現代戲。國家京劇院院長宋官林總結現代戲創作經驗為:選好題材、強化本體、重視聲腔、推出新人、贏得觀眾。“作為國家藝術院團,要特別注重題材思想性與藝術性的融合,注重當代最先進的思想觀念與歷史精神的結合。所謂‘寫戲重在寫人’,在組成題材的眾多元素中,最重要的是對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選擇與開掘。”宋官林說。

                            王立元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