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7月19日演出結束後,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與全體演職人員進行了討論,對《大川之靈》給予很高評價。他說,汶川地震後,創作反映災後重建生活題材的作品是有難度的,但是四川人藝的藝術家們很好地表現了這個題材。這個戲反映了災區人民在重建物質家園的同時,也實現了精神家園的重建,體現的是人間大愛和人們相互之間的理解、相互之間的寬容,特別是災區人民精神重建的面貌,在這部戲中得到了生動反映。
王文章說,這個戲寫得非常真切。雖沉郁但很流暢,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雖悲情但感情非常真摯、非常純淨。演員表演生動,對於人物情感把握非常准確,導演處理人物之間的關系非常巧妙。小舞台營造出開闊空間環境。簡單的人物關系體現出深刻的含義。看得出來我們四川人藝制作團隊的功力,尤其是這個劇本寫得非常好,非常開闊,力道很足。我相信觀眾在看的過程中也會得到一種真切的感動、一種情感的沖擊、一種靈魂的淨化與提升。
王文章強調,我們的舞台藝術需要關注現實生活,表現時代精神,需要有反映人民群眾當代生活題材的好作品,尤其是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這次現代戲展演,就是要推動舞台藝術更好地反映現實生活、更好地展現我們的時代精神。
為了更好地展現出巨大災難下人們對生命的堅守以及對未來的信念,四川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同時也是該劇的編劇李亭3年來多次前往災區。那些忍住悲傷在愴痛中依然堅守的人們,讓她為該劇的主題找到了最富生命力的依據。《大川之靈》並非單純拘泥於表現災難本身,而是側重於闡釋生命與承諾、堅守和信念的主題。劇中因與父親不和而負氣遠走的男主角在大地震後回到滿目瘡痍的家鄉河口鎮,重建家鄉大橋的過程成為一次人性復歸的過程。家鄉三代人對於大橋的期盼和守望,使他最終明白:“山河變了,我們也變了,我們變得去理解別人,我們懂得,人真的不是隻為自己活著。”劇中重建的大橋是河口鎮人民的心靈之橋的象征,是劫後余生的鄉親們活下去的理由和信念,也正體現出災區人民“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自強精神。這也是李亭在劇中最簡單、最朴素的表達。
著名表演藝術家蘇如薰,以78歲高齡出演代表著整個災區人民的精神明燈桃花婆婆,其真摯的表演令觀眾感動。劇中電影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巧妙擴展了故事的敘事時空,令觀眾在劇情敘事之外,感受到經歷過災難的人們鮮活、堅強的生命姿態。
“非常感動,非常精彩的一部戲!應該讓現在的‘80後’都來看看。”一位走出劇院的觀眾是這樣評價的。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王福麟會長說:“劇作者用敏銳的洞察力捕捉到源於生活、源於人物的人和事,創作出一部有著強烈沖擊力的高藝術水准和審美價值的力作。這些質朴的語言不斷地在告訴我,要努力去淨化自己的思想,升華自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