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這是一部充滿時代精神和理想光輝的劇作——話劇《誰主沉浮》研討會在京舉行
發布時間:2011-08-26 12:57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1-08-26
   作為全國現代戲優秀展演劇目,浙江話劇團創演的話劇《誰主沉浮》在京上演後,各界好評如潮。近日,文化部有關領導、戲劇理論工作者及表演藝術界專家等參加了該劇的研討會。採擷薈萃了部分精彩發言,以饗讀者。

  薛若琳(中國戲曲學會會長):反映革命歷史題材的戲劇,該如何應對機遇和挑戰?這是話劇在創作領域中需面對的重要問題。第一,要在開放的時代中把握歷史真實感,真實是革命歷史題材的生命。該劇編導努力地追捕真實,如李漢俊這個人物脫黨了,但他還堅信共產主義,而過去一般是很少觸及這類問題的。第二,革命歷史題材的戲貴在創新。這類題材往往比較嚴肅、凝重,要詩意表達、史詩化呈現,難度較大。《誰主沉浮》的創新,是今天和過去的時空穿越,如把“新天地”酒吧一條街和上海一大會址、當代年輕人歌舞和一大會議,通過年輕記者雷子加以銜接。第三,革命歷史題材戲是現代和過去的對話。這類劇的創作演出,通過今人和革命先驅對話,擦出火花和時代感。所以最後“新天地”酒吧的年輕人載歌載舞,其實表現了編導對現在年輕一代的擔憂:當下的年輕人知不知道革命傳統?怎樣繼承革命傳統?在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之際,浙江話劇團有限公司推出這樣一部厚重的革命歷史題材好戲,對振奮我們的精神功不可沒。

  鄭振環(總政話劇團原團長、八一電影制片廠原廠長,少將):《誰主沉浮》通過對領導革命的個體形象融合,折射出群體的力量、群體的形象、群體的魅力、群體的氣魄,以及群體對世界的震撼。導演給黨的一大做了很多“活檢”切片,每個切片的戲不多,卻讓幾個人物命運的片段構成我們黨的整體形象,反映了他們的成功與失敗、正確與失誤,並著重開掘人物性格、命運、情感走向和每個生命的質量。如毛澤東這一形象的戲盡管不多,但位置很准確。藝術就是要塑造人物,該劇通過人物命運和藝術形象感染人、震撼人,讓人得到詩化的感染和哲理的思考。

  季國平(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劇目圍繞著一個中心、一個主題、一個事件、一種情感、一股力量,以其思想、精神的力量和正氣感染人、打動人,讓我們對革命先驅產生崇敬感。該戲中一大會址與“新天地”相比鄰的特定環境,印證了當下現實。毫無疑問,《誰主沉浮》有鮮明的理想、信念和堅守,這就是該劇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劉彥君(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誰主沉浮》思維大膽,不受時空制約,極大地發揮了創造力和想象力。尤為值得稱道的是,該劇對共產黨人犧牲場景的設計很感人,編導將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和情景下犧牲的先烈組合到一起,他們各自演繹犧牲前的情形,引領觀眾去思索和考量。不是讓觀眾去體驗具體的犧牲情景,而是把焦點對准“犧牲”概念上,通過這樣的形式、手段、場景來呈現和升華主題。另外,劇中道具的設計和運用也發人深省。最典型的要數那塊導視牌的運用,隨著牌子在10多個空間的輪番展示,不僅讓觀眾明白了時間、地點,還明白了該場景正在發生的事件﹔劇中鏡框的運用也很巧妙,用鏡框定格人物時,便是在一大會址,不用鏡框就在自由空間﹔還有月亮、烈士犧牲場景裡的蘆葦等道具的運用,不僅是空間環境設置,更表達了人們對那些先烈的敬意,這是詩意的美化和升華。

  徐培成(中國藝術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這是一出典型的寓教於樂的好戲。編導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對歷史的再現,對今天的沖擊與呼喚,高明的創新,破格的浪漫,鮮明的立場,高揚的旗幟……可以看出《誰主沉浮》的主創們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什麼是先進文化?這就是先進文化,它能調動全社會的人們向著光明的方向去努力。這就是引導社會、教育人民的典型的好戲。這出戲讓我感悟到了劇作家應該寫全社會都應該看、都愛看的戲。我認為,這出戲年輕人歡迎,年紀大的也喜歡,老百姓歡迎,政府也歡迎。應該大力宣傳,推向全社會。

  龔和德(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研究員):這個戲給我兩點深刻的印象:一是反映了黨史研究的新成果,反映了當今思想解放的新成果。表現歷史,有非常鮮明的去弊求真精神,大膽去掉光環掩蓋的東西,探求還原歷史的真實。二是這個戲切入點非常好,很自然。這切入點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我深深感到編導將宏大敘事和細節描寫統一的功力,事件勾畫與人物刻畫兩方面均兼顧,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個難忘的形象,觀眾看到了歷史人物的“句號、刪節號、驚嘆號”。話劇就是要堅持社會使命和藝術使命,賦予作品強大的思想力量,本劇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好。

  廖向紅(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誰主沉浮》將開會這樣一個過去話劇無法表現的內容搬到了舞台上,將一些因歲月遠去而塵封的、淡化的、模糊的,甚至被曲解的一些歷史和人物,以政論體的樣式,以鮮活的形象呈現在舞台上和觀眾面前。在呈現歷史的同時,融進了現代人的思考。通過思考,找到了通往當代觀眾思想和心靈的橋梁,使該劇具有歷史意義、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薛殿杰(中國舞美協會名譽會長,一級舞美設計):該劇舞台的轉台讓我大開眼界。斜面轉台在舞台上很少見,劇中的斜面轉台居然可站上70多人。轉台制作很是高科技,從前面看並不厚,不光是薄,裡面還裝著燈,這是極大的難題和挑戰。轉台在戲裡不是為了轉景物,也不是為了多時空,主要為突出演員表演。幾個大場面都是在轉台上定格、完成的,雕塑感極強,不是某個人的雕塑,這是群雕。定格後再轉,有立體感,就像畢加索的畫,多面觀看舞台造型的變化,有審美感。劇中LED得體而成功,表現上不張揚,惜墨如金,與劇情、人物和諧組合,成為整部戲的有機組成部分。

  張先(中央戲劇學院文學戲劇系主任):戲劇舞台上許多主旋律作品總想對歷史進行概括和總結,即通過再現歷史揭示歷史的必然。其實,再現和還原是不可能的,那不過是現代人對歷史的重新解讀和取舍。《誰主沉浮》的主創是用現代創作者的身份,直接表述這段歷史和解讀這段歷史的價值,讓觀眾看到了歷史與現實在劇場裡交集,而這種交集是站在今天的立場上的,觀眾從中便得到了啟示。《誰主沉浮》這樣的創作思維,對我國各地的創作是一種促進。

  黃再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觀看《誰主沉浮》時,我得到了啟迪,得到了精神鼓舞和審美享受。我感覺,創作者用歷史發展觀貫穿全劇,特別是導演有意把有時代特征的歌舞融入劇中,沒讓人覺得信仰和現實之間有差距,而是感覺到今天信仰的精神正在發揚光大,全劇充滿了時代精神和理想光芒。我們不再用凝固的思想觀念去看待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所做的貢獻。該劇筆觸有大氣勢,但假如大筆觸中加強小細節的處理,也許效果會更好。

  王敏(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我震撼於演出的激情、哲思、詩情和青春。整台紅色經典演出,獨特的切入點帶來了無窮魅力。1921年和2011年兩代青年的碰撞和溝通,獨具匠心。全劇用“剝洋蔥”的方式把出席我黨一大15位代表的信仰、追求、作為、犧牲等展現了出來。題材容量非常大,哲理和內涵在一種青春的氛圍中揭示得極富氣魄。雷子站在時代高點,用今人的視角和當代審美規格提出:面對革命先驅,我們這代人是繼承、溝通、理解、開拓,還是嘲笑、批判,抑或是背叛?這是一個很犀利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的碰撞,是演出的最高任務之一,也是這出戲最震撼人心之處。

  王福麟(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秘書長):話劇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從業者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如何創演革命歷史題材戲劇?《誰主沉浮》提供了很好的案例。該劇創演者以認真嚴肅的態度對待歷史,以充滿激情的現代情懷去看待過去,從思想上、藝術上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主創和演職員們做了很多難能可貴的探索和實驗。該戲在如此短的時間裡成功問世,傾注了創演團隊的無數心血,是浙話與總政話劇團共同努力的結果,可喜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