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在集美大學,海韻詩社的同學們用鏗鏘的節奏朗誦著自己的原創作品,博得一陣又一陣熱烈掌聲﹔在海警三支隊的艦船上,詩人峭岩送來自己的新著《遵義詩筆記》和《他們感動了中國》,受到官兵們的歡迎……從10月15日到20日,詩歌,成為廈門文化生活中一個最火熱的關鍵詞。詩評家張同吾說:“詩歌的靈光,照亮了我們的心!”
一
在廈門翔安區的一場群眾詩歌誦讀活動之後,記者請香港詩人犁青說說感受,他說:“群眾詩歌誦讀活動水平這麼高,令人贊賞。這促使我們對詩歌的教育,詩歌的傳承,詩歌的普及和推廣工作重新做深入的思考。”
詩評家謝冕說:“第三屆詩歌節的群眾性特點非常突出。把詩歌節活動和學校、社區、部隊的群眾性文化活動相聯系,推動群眾性的詩歌創作、欣賞的熱潮,尤其是把詩歌論壇放在廈門大學和集美大學的校園裡去舉辦的方式,非常好。”詩評家丁國成說:“中國一向被稱為‘詩國’。中國詩歌節理所當然要研討詩、欣賞詩、普及詩、提高詩。但是,不能僅僅局限於此。”詩人峭岩和詩評家朱先樹告訴記者:“詩歌節既然作為一個節日,就是應該面向大眾,把詩歌推向大眾,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滿詩意。節日是什麼?節日就是要與人民大眾共享,不能讓詩歌節隻辦成詩人圈子裡的某項活動。”青年詩人高凱說:“詩歌節的主辦者讓詩人與群眾融為一體,真正共享詩歌文化財富。尤其是將經典的詩歌與中國傳統的節日,比如重陽、中秋、端陽很好地結合起來,並將歌舞、武術、演唱等各種形式融合於詩朗誦,演繹古典詩詞的神韻和現代詩歌的風採、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舉措,很有創意。詩歌的美育作用不容忽視。詩歌節應該是加強詩歌教育、傳播詩歌文化、創建詩意生活的綜合平台。”
詩評家楊四平說:“第三屆詩歌節亮點、看點和熱點紛呈,這在國內的同類詩歌活動中可謂獨佔鰲頭,獨領風騷。它是一次高品格、高水平的詩歌盛會。在形式上,在機制上,它有很多創新。通過各方面聯動,真正營造了熱熱鬧鬧、實實在在、碩果累累的人民的詩歌節日的盛世景象。”
詩人李發模認為中國詩歌節越辦越好。詩歌節不僅是為中國幾千年的詩史傳承龍族的人文血脈,也是為人類文明增添蓬勃的生機和活力。詩人李小雨認為,詩歌節通過對於詩歌理論的探討,引起大家的關注,使詩歌更加群眾化,更具普及性,使我們中華民族的詩歌有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青年詩人劉福君說:“兩岸四地的詩人以詩的名義相聚,本身就非常有詩意。”
二
文化部藝術司文學美術處處長安遠遠說:“廈門人口300多萬,卻有50多萬人參與到詩歌節的活動中來,其中有學生、老師、干部,也有打工者、農民、軍人和社區的老人等。他們的節目大都是此前通過各種群眾文化比賽中的獲獎作品中匯集來的,出自群眾之手的原創作品在其中佔了很大的比例。我們的詩歌節不僅是詩人節,還是群眾的節日。通過詩歌節,讓詩歌參與到群眾的生活中來,重新得到社會的重視和喜愛。通過詩歌節,也讓群眾重新認識詩歌傳統和價值,共享詩歌創作的文化成果。讓大眾融入詩歌節,讓大眾成為詩歌節的主體,這種效果是很令人感動的。”貴州省文化廳副廳長謝彬如對詩歌節期間舉辦的群眾性詩歌活動贊不絕口。他告訴記者:“我們要把詩歌節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好經驗、好做法帶回去。”
廈門市文化館副館長崔勇告訴記者:“詩歌節期間,群眾參與的范圍比較廣泛。通過這樣的活動,給普通大眾提供了更多上台朗誦的機會,營造了人人都愛讀詩誦詩的氛圍。因為參與的很多群眾隻能在休息時間排練,輔導老師們隻好犧牲節假日時間加班工作。比如翔安區設區時間不長,條件相對也弱一些,區人民文化活動中心的彭鷺等老師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終於組織了一台優秀的節目。為了辦好台灣導演指導的那台晚會,我們文化館的徐燕玲、張晶晶編導等人也常常工作到深夜。”
集美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華曉春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了該校各種校園社團活動。他說,集美大學現有驛站、弄潮、海律詩社等學生文學社團,集中著一批大學生詩人。一批詩人教師常年給予指導。目前僅海律詩社社員就有121人,非常活躍。詩歌節期間朗誦的很多作品,就是師生們自己創作的。
三
因為詩的緣故,兩岸四地的詩人們的心被一條共同的紐帶連在了一起。因為詩的緣故,兩岸四地詩人們的心貼得更近了……
香港詩詞學會會長林峰說:“廈門濃郁的文化氛圍,使我獲得了進一步的感受。五天的詩歌論壇和交流,使我浸漬在詩的海洋裡。我受到的歡迎,不僅來自廈門文化界,還來自廈門海軍。我登上快艇,眺望南海,覺得濤聲就是一首首充滿激情的大吟大唱。廈門給我留下深情,留下記憶。”
84歲的台灣著名詩人向明說:“我從海峽那邊來,廈門平時就在我們的對面,離我們很近。這次來參加詩歌節我發現,這裡的發展真快,變化太大了。本來我年紀大了,家裡人反對我來參加詩歌節,但我還是堅持趕過來了。通過這樣一個美好的載體,把詩人們聚集在一起,共同討論詩歌的發展,討論文學的發展,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希望詩歌節繼續辦下去,形成一個傳統……”比向明還要大一歲的另一位台灣詩人林恭祖向記者念誦了他特意為詩歌節所作的詩歌:“天地有詩心,萬籟譜諧音。銀河倒瀉跳珠玉,山谷有聲奏雅曲……大廈高門為誰開?九州大雅一齊來!”
新詩和舊體詩詞作者相互包容,相互借鑒,成為本屆詩歌節上非常溫暖和諧的一大景觀。楊逸明、星漢、周興俊等幾位舊體詩的詩人認為,第三屆中國詩歌節為創作新舊體詩的詩人提供了一次很好的聚在一起切磋交流的機會,新舊體詩創作觀念應該碰撞才會產生火花,進而產生詩歌發展的動力。創作新舊體詩的詩人應該融合在一起才能產生浪花,進而匯入當代詩歌的洪流。
詩評家呂進說:“前兩屆詩歌節晚上活動不多,這一屆則安排了很多晚上的群眾性的詩歌誦讀活動,與基層的讀者和群眾接觸增多了,也更加豐富多彩了。我感覺詩歌節一屆有一屆的變化,中國傳統詩詞的因素越來越重。傳統的詩歌形式和詩歌精神以及新詩的‘回家’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詩歌節期間舉辦的大磴島和金廈海域等地採風活動,給詩人們帶來很多美好的感受。在英雄三島戰地觀光園,李瑛先生告訴記者,他當年就曾在“八二三”炮戰的部隊裡,而今半個多世紀的光陰過去了,當年的戰地如今已是綠意盎然的旅游勝地。重訪故地,頗多感慨。著名詩人李文朝少將還當場賦詩一首:“炮火驚天八二三,英雄三島美名傳。硝煙散盡親情在,戰地游人仰大觀。”
詩評家吳思敬說:“詩歌節是詩歌界的一個盛事,也是我們民族的一個盛事,文化上的一個盛事。其深遠影響和意義在今後的時間會顯現出來。本屆詩歌節以朗誦為主體,基本上每天都有不同層次、對象的准備充分的朗誦活動,丁建華、肖雄、徐濤等人的朗誦給我印象深刻。他們的朗誦給人帶來美的藝術享受,跟一般歌星的演唱會是不一樣的。”
四
西藏作協副主席、年輕的藏族詩人白瑪娜珍女士告訴記者:“我從雪域高原,彷佛迎著詩歌的海浪,乘著白鷺的翅膀,在詩歌的秋季裡翱翔。第三屆中國詩歌節是我們中華兒女詩歌的盛宴,而沒有詩歌的土地是貧瘠的,沒有詩歌的人民是空虛的,沒有詩歌的靈魂是荒蕪的……”
坐著輪椅趕來參加詩歌節的87歲老詩人成幼殊告訴記者:“詩,需要真情,好像生命需要水。從古到今,到未來。無論在何方,也在這陽光眷戀的廈門,在你我身旁,稚或老,動或靜。”
短短的幾天相聚,給詩人們留下了長長的回憶和詩情。臨別的時候,台灣著名詩人鄭愁予送記者一冊打印詩集《兩門對開》。其中的兩句詩,恰好可以引用來作本文結尾:所有騰飛的鳥,鳥羽都閃現鴿子白﹔所有迎風的樹,樹枝都搖出橄欖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