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11年9月17日至9月28日,文化部藝術司、河南省文化廳、鄭州市人民政府、河南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共同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豫劇節在河南鄭州舉行。在豫劇節短暫而充實的十幾天時間裡,鄭州成為廣大豫劇藝術家同台競秀、展示風採的舞台,成為專家學者交流思想、學術研討的平台,被譽為“是一次成果豐碩的藝術盛會,一次繼往開來的藝術盛會,更是廣大人民群眾盛大的藝術節日,必將為擴大豫劇藝術的交流與合作、繁榮與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和深遠的社會影響。”
回家﹒競秀:豫劇的盛會
本屆豫劇節主要內容包括開幕式暨“英協之夜”戲曲晚會、參評豫劇劇目演出、優秀豫劇劇目展演、中國豫劇藝術發展論壇和第八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評選和頒發“豫劇藝術終身成就獎”、頒獎活動及閉幕式演出等6個方面。共有來自新疆、甘肅、四川、陝西、河北、山西、湖北、安徽、山東、江蘇、河南、台灣12個豫劇流布省區的20台豫劇劇目在鄭州9個劇場上演了33場。參加本屆豫劇節的表演隊伍范圍之廣前所未有,東起齊魯山東,西至新疆邊陲,北跨三秦大地,南抵湖襄巴蜀,遠至寶島台灣,覆蓋全國一半以上的面積,是新世紀以來全國專業豫劇藝術表演團體規模最大的一次聚會。
本屆豫劇節主題是“豫劇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組委會希望將它辦成全國豫劇的盛會和全國豫劇觀眾的節日。本屆豫劇節的指導思想是讓所有前來參加豫劇節的豫劇團感受到家的溫情、溫馨和溫暖。為此,組委會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所有前來參賽的團體,交通費、食宿費全部由河南負擔,並對參演劇團按場次給予一定的補貼。
豫劇節期間,經組委會認真評選,選出了多個獎項,其中,“豫劇泰斗”馬金鳳和台灣“豫劇皇太後”張岫雲獲得“豫劇藝術終身成就獎”。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的《蘇武牧羊》、河南省鄭州市豫劇院演出的《斗笠縣令》及河南省豫劇三團演出的《蘭考往事——焦裕祿》三部劇目獲劇目一等獎。甘肅省蘭州戲曲劇院演出的《山月》、河南省三門峽市豫劇團演出的《紅高粱》、山西省長治市豫劇團演出的《裴寂還鄉》、湖北省豫劇團演出的《鄉村調解員》、河北省邯鄲東風劇團演出的《桃花庵》獲劇目二等獎。山東省菏澤市單縣豫劇團演出的《山東漢子》、江蘇省梆子劇團演出的《桃花庄》、四川省豫劇團演出的《娘》、安徽省淮北市豫劇演出公司演出的《礦山情》、新疆石河子市豫劇團演出的《天山雪蓮》、陝西省西安市豫劇團演出的《女貞花》獲參演劇目獎。台灣豫劇團獲得特別榮譽獎。此外,河南省豫劇二團的李樹建、河南省豫劇三團的賈文龍、河北省邯鄲東風劇團的苗文華、河南省三門峽市豫劇團的史茹、山東省菏澤市單縣豫劇團的劉翠芳、台灣豫劇團的王海玲、甘肅省蘭州戲曲劇院的李皖秦、河南省鄭州市豫劇院的劉昌東、甘肅省蘭州戲曲劇院的周樺、山西省長治市豫劇團的李繼梅、湖北省豫劇團的加喜梅、江蘇省梆子劇團的燕凌12人獲優秀表演獎。河南省三門峽市豫劇團的李永利、山東省菏澤市單縣豫劇團的黃啟剛、安徽省淮北市豫劇演出公司的許照峰、四川省豫劇團的包桂花、陝西省西安市豫劇團的黃河、新疆石河子市豫劇團的任桂花、河南省鄭州市豫劇院的王海升、河南省豫劇三團的蒿紅偉8人獲表演獎。
從本屆豫劇節演出的20台劇目中我們欣喜地看到,當前,豫劇在全國的發展活力非凡,多姿多彩,表演劇目風格各異、特色鮮明,每個劇目在固守豫劇藝術本體的同時,還大膽吸收、借鑒了流布地域的文化元素,彰顯了豫劇“生生不息”的藝術品格。此次參賽或展演的20台劇目中,新編古裝戲3台,整理、改編傳統戲3台,現代戲14台,充分彰顯了豫劇的劇種特色和新時期豫劇所具有的旺盛藝術生命力和創造力。一大批優秀豫劇演員唱做俱佳、聲情並茂的表演,更是顯現了全國豫劇演員的不俗實力。
此外,組委會還舉辦了豫劇發展論壇,就豫劇的發展走向、存在問題等進行了探討交流,解答了演職員們的困惑。
綜觀本屆豫劇節,外省的豫劇團與河南本土的豫劇團進行了相互交流和學習,增進了友誼和了解。豫劇藝術的集中展示,吸引了全國很多專業豫劇表演團體和戲迷前來觀摩、交流、學習,有相當數量的專業豫劇表演團體專門組織業務人員自費來鄭州觀摩、學習,把本屆豫劇節當成提高團隊業務水平的一次難得的學習機遇。
爭搶﹒同歡:人民的節日
本屆豫劇節舉辦期間,組委會秉承“文化惠民”的原則,堅持為民宗旨,把“人民的節日”這一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為突出第二屆中國豫劇節的公益性,讓廣大的豫劇觀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此次豫劇節的所有門票,除組織專業觀眾之外,其他門票都無償贈予了廣大市民,他們均可憑身份證提前兩天到演出場所領票,每張身份證可領取2張門票。組委會還與大河網等媒體合作,組織了網友跟帖搶票活動,每場演出均為網友提供門票30張。第二屆中國豫劇節組委會常務副主任、河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楊麗萍同志還在開幕式前到河南門戶網站大河網作訪談直播節目,與廣大網民進行互動交流,介紹第二屆中國豫劇節的有關情況。
本屆豫劇節也得到了多家媒體的廣泛關注。新華社、中新社、中國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河南日報、河南電視台、河南人民廣播電台、大河報、大河網、河南省人民政府官方網站、東方今報、鄭州日報、鄭州晚報、鄭州電視台等媒體參與了整個豫劇節的報道。《中國文化報》、《河南日報》整版刊登豫劇節演出日程安排,鄭州電視台對豫劇節20台劇目和開、閉幕式演出進行錄制播出。河南文化網開辟了專欄,對豫劇節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省、市電視台和電台對豫劇節開閉幕式進行了及時報道,其中省電台戲曲頻道和鄭州市電台戲曲頻道開辟了專欄,對豫劇節進行了全程報道。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還以第二屆中國豫劇節為背景制作四期專題節目,於10月底前後在《青春戲苑》欄目陸續播出。據不完全統計,豫劇節期間,僅平面媒體及網站就刊發各類新聞稿件余百篇,大河網舉辦的“豫劇節搶票活動”有133757人點擊關注。
在豫劇節十幾天時間裡,3萬余名觀眾在劇場觀看了演出,通過廣播電台、電視台收聽收看的觀眾更是不計其數。不僅如此,觀眾的熱情也非常高漲。在9月18日鄭州市青少年宮上演第一台劇目——由新疆石河子市豫劇團、石河子市歌舞話劇團聯合演出的《天山雪蓮》時,雖然趕上雨天,人們依然打著雨傘,來劇場觀看。為了觀看到自己喜歡的劇目,有的觀眾還專門來到劇院門口記錄豫劇節演出劇目的場次安排。有的外地觀眾自費到鄭州住賓館看完整個演出。在演出現場,台上的精彩表演也贏得了台下觀眾的陣陣喝彩。在香玉大舞台展演的豫劇現代戲《常香玉》演出結束後,滿場觀眾不願離去,齊聲高喊:“常香玉,加清唱,常香玉,加清唱……”謝幕後的豫劇演員王惠不顧疲勞,走到台前,又給戲迷們唱了一段,讓戲迷們過足了戲癮。
本屆豫劇節不但成為廣大豫劇藝術家展示風採的舞台,更成為觀眾和戲迷欣賞豫劇、共享盛宴的節日。“豫劇”也成了鄭州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通過這一媒介,文藝很好地發揮了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積極作用,廣大群眾更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沐浴了文化的陽光,更堅定了共同構建和諧社會、推動文明進步的信心和決心,凝聚了建設中原經濟區、促進中原崛起、振興河南的精神力量。
關懷﹒支持:強勁的動力
第二屆中國豫劇節受到了文化部及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和省政協領導的高度重視。中共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同志兩次批示,請省四大班子領導都關心、支持、參與豫劇節活動。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副省長孔玉芳多次聽取豫劇節的有關匯報。省政協更是高度重視豫劇節的舉辦,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副主任、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會長、原省政協主席王全書同志自始至終關心、參與指導豫劇節的籌辦,多次聽匯報、提要求。省政協秘書長張秉義和省政府副秘書長李建庄親自參加豫劇節動員會,並分別發表動員講話。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楊麗萍親自主持召開動員會,對豫劇節進行整體部署,對演出、接待、論壇、評獎等各項工作提出嚴格要求。省委書記盧展工、省長郭庚茂等在鄭的7位省委常委、15位省級領導以及文化部藝術司、12省區的文化廳局領導出席了開幕式,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宣布開幕,王剛、曹剛川致信祝賀,對豫劇的發展寄予厚望,為第二屆中國豫劇節開了一個好頭,為活動的成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第二屆中國豫劇節自始至終都受到了文化部藝術司的高度重視,董偉司長和呂育忠處長等對整個活動的各個環節給予了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導,保證了本屆豫劇節的成功舉辦。鄭州市人民政府和河南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作為共同主辦單位,也為第二屆中國豫劇節的成功舉辦作出了重要貢獻。
回望﹒前行:文化的發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的發展繁榮既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要內容、重要標志,又是重要支撐和重要保證。而要更好地發揮河南的獨特優勢,將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崛起優勢,積極推進具有中原特質、中原特色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打造昂揚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就要深入挖掘中原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潛力,充分發揮中原文化整體效應,進一步增強中原文化的活力、魅力,進一步擴大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影響力,創新品牌,以文化品牌帶動文化的發展繁榮。舉辦中國豫劇節,也正是踐行科學發展觀,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深入、科學、合理利用自身優勢,努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和良好文化條件,是落實中原經濟區宏偉戰略目標的具體實踐。
擦亮“地方名片” 提升文化品位
豫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流布全國13個省區,擁有國有豫劇表演團體161個(其中,河南省外54個,河南省內107個),在全國有著數量龐大的觀眾群。在過去的數年時間裡,外地豫劇團體與河南省內鮮有來往。即使是河南本省劇團,交流溝通也大多屬於個體和個別行為。作為一種典型的藝術形式,豫劇沉積著受眾群體和傳播地域的多種文化基因和情感,需要引導和撫慰,更需要誠摯而真切的感召和關懷。13個省份都擁有豫劇這樣一個共同的劇種,鄉音鄉情深厚,這對加強河南與其他省份的區域合作和增強凝聚力而言,舉辦豫劇節無疑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平台。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河南自1997年舉辦第一屆中國豫劇節,時隔14年,再次舉起全國性的豫劇藝術賽事展演活動的大旗,並明確本屆豫劇節主題為“豫劇的盛會,人民的節日”,對展示中原文化精粹,擴大中原文化影響,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中原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推動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弘揚和創新發展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探索保護途徑 積累成功經驗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許多文化形式生存的土壤發生了重大改變,發展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尤以戲曲、民俗、民間口頭文學等為甚。以河南為核心的中原地處我國中心地帶,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文化積澱深厚。尤其作為中國農耕文明的集中發端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把這些傳統文化資源融入時代元素、進行科學創新和轉化成為一個宏大的命題。至目前為止,河南僅剩30個戲劇劇種。在當前條件下,包括戲曲在內的傳統舞台藝術如何煥發新的生機、繼續發揮主流文化作用,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第二屆中國豫劇節的舉辦,不僅從內容、形式、模式等多方面與第一屆相比有諸多突破,而且通過多種新渠道、新路徑的創新,對傳統藝術表演形式在新時期的傳承、發展進行了積極嘗試。
開闊工作視野 豐富實踐經驗
第二屆中國豫劇節閉幕之際,恰逢《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正式印發。《指導意見》鼓舞了河南的干勁,指引了前進的方向。正如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所說,《指導意見》的出台,對河南是鼓舞、是激勵、更是責任,有壓力、有動力,關鍵在做。《指導意見》尤其提出要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戰略定位,對河南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並給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這在河南文化史上史無前例,對全省文化事業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和考驗。用足、用活各項扶持政策,積極適應文化建設新形勢,及時轉變文化發展方式,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開展工作,積極推進具有中原特質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建設中原經濟區作出應有貢獻,需要明確“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這兩個目標,找准“如何傳承”和“如何創新”這兩個難點,明晰“傳承弘揚中原文化,充分保護和科學利用全球華人根親文化資源”“培育具有中原風貌、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和“打造文化創新發展區”這三項責任,轉變思想觀念、轉變工作作風,制定明確的工作舉措、實施意見和落實方案,推進各項工作的科學謀劃和落實。第二屆中國豫劇節應運而生,成為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區的“排頭兵”“試金石”,也必將為以後更多的探索和實踐提供有益參考和借鑒。
鼓舞滿腔豪情 發揚團隊精神
2010年7月22日,省委書記盧展工到省直文化藝術單位進行調研並在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明確要求要切實解決省直文藝表演團體基本工資、改造建設省直文藝表演團體劇場、獎勵優秀人才、對省直文藝團體進行演出補貼、解決河南交響樂團補貼等幾個重點問題。目前,這幾項工作均進展順利或已落到實處,全省文藝院團目前已接受各項捐款1.17億元。一年多來,全省文化藝術戰線的創作激情空前高漲,服務社會意識進一步增強,呈現出人才隊伍活力倍增、文藝精品迭出的喜人景象,全省省、市兩級國有院團共創作排演新劇目35台,排演、加工復排劇目22台。在抓創作的同時,文藝院團公益演出力度大幅增加,舞台藝術成果惠及城鄉更加普及。截至今年9月底,在2011年的“河南省舞台藝術送農民”活動中,省直8個文藝院團下基層演出場次將超過1000場,市、縣國有院團為農民送演出將達到2079場。第二屆中國豫劇節在“十二五”開局和中原經濟區戰略起步之年舉辦,升華了全省文藝院團特別是豫劇團體的熱情,通過這種綜合性的節慶活動,各個院團進行了大練兵、大展示,也使他們在立足本團一般性演出的同時,培養了一大批具備組織、服務、協調、管理才能的綜合人才。雖然事務繁瑣、牽涉面廣,在組委會的統籌安排下,都能分工明確,每位工作人員按照分工,盡心盡責,協調配合,保證了豫劇節的圓滿成功。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作為中原重要的文化符號,豫劇是河南與外界特別是周邊和港澳台地區及海外華人界的天然情感紐帶,對於促進區域合作和文化交流,促進中原文化、中華文化“走出去”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傳承創新華夏歷史文明的歷史進程中更要激流勇進,充當先鋒。河南全省豫劇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將全面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指導意見》,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為全面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而努力奮斗!
上一篇: 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董偉在第二屆中國豫劇節閉幕式上的致辭 |
下一篇: 第六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在武漢開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