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70年前,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毛澤東同志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確定了黨的文藝工作的基本方針,指導和推動了黨領導的文藝事業蓬勃發展。連日來,各地各部門紛紛舉辦活動,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
座談會重溫《講話》精神
5月20日,中國作家協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主題座談會。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說,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和中國革命文藝實踐相結合的光輝文獻,是中外文藝創作基本經驗的結晶。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蓬勃興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發展正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之時重溫《講話》,備感親切。她說,《講話》的核心、關鍵詞是“人民”。從延安文藝座談會到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人民”始終鐫刻在中國文學的旗幟上,為中國文學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鐵凝呼吁廣大作家把根深深扎在人民中間,扎在人民生活的大地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人民而寫,為人民放歌。
著名評論家、作家張炯、白刃、李迪、雷達、楊紅櫻、朱向前、王樹增等在座談會上發言。他們表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為時代立像、為民族鑄魂。
在5月16日北京電影學院與光明日報社聯合舉辦的座談會上,目前全國電影界健在的、親耳聆聽《講話》的北京電影學院老教授干學偉表示:“藝術創作者最重要的是豐富生活,深入到群眾的生活中,這樣才能夠發揮他所有的力量來創作藝術,並為這個世界注入光彩。”
5月19日,在山東省委宣傳部組織召開的座談會上,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守剛說,學習貫徹《講話》精神,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努力踐行德藝雙馨的藝術追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堅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努力推出更多具有齊魯風格、山東氣派、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
5月21日,湖南省文藝界舉行了“《講話》精神指引與文藝理論陣地建設研討會”和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座談會。與會人士認為,《講話》在20世紀的中國開創了“人民文藝”的新時代,文藝“為人民”與“源泉”論,是毛澤東對中國文藝思想的獨特貢獻。當代湖南文藝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應繼續著力推出名家大師和精品力作。
近日,作家出版社還推出了《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百位文學藝術家手抄珍藏紀念冊》一書。全書由版本、首版、重錄、手抄稿4個部分組成,由100位當代文學家、藝術家聯袂抄錄。書中影印了部分《講話》版本的封面樣,匯集從1943年出版的首版——延安解放社版本,各解放區版本及國統區的版本、香港1946年版本,包括漢文、少數民族文字到外文等數十個珍貴版本的影印樣。100位抄錄者中,有延安時期即參加革命、經歷過學習和貫徹《講話》精神的老同志周巍峙、郭漢城、白刃、賀敬之、於藍、王昆等,也有文壇、藝術界的名家陳忠實、鐵凝、王蒙、賈平凹、莫言、馮驥才、於藍、田華、於洋、秦怡、王曉棠等。
劇目展現文化發展成果
由山西省長治市上黨落子劇團傾力打造的大型紀實現代戲《申紀蘭》,作為參加文化部主辦的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優秀劇目展演的一台精品力作,5月16日和17日晚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上演。
該劇以上黨落子這一獨具地方特色的戲曲,全景式展現了全國著名勞動模范申紀蘭從解放初期到改革開放新時期近半個世紀以來,帶領西溝群眾艱苦創業的感人故事和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全劇藝術地再現了主人公的勞動人民本色及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崇高形象,充分反映了我國農村尤其是太行山老區50年的發展變化。
5月17日晚,中國歌劇舞劇院攜歌劇《原野》走進北京天橋劇場,讓數百位觀眾重溫了這一民族歌劇的經典之作。
據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李小祥介紹,此次重排《原野》,一方面是為了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同時也是“紀念中國歌劇舞劇院建院60周年系列演出”的重頭戲之一。“從《講話》到魯藝成立,再到魯藝一批老藝術家建院並創作民族歌劇經典《白毛女》、《小二黑結婚》、《原野》等,這一路走來,中國歌劇舞劇院的身上始終流淌著延安的血脈,流淌著對人民大眾的深情關注。”李小祥表示, “尤其是那份對民族歌舞劇事業的堅守與不斷創新,是我們在今天仍應堅持的。”
除《原野》外,歌劇《紅河谷》也將作為文化部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優秀劇目展演的重點劇目之一,近期在京演出。
5月18日,北京市文聯、北京音樂家協會在京主辦了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合唱專場演唱會,來自社會各行各業,包括軍人、科學家、老干部、工人、學生等9個合唱團的500名成員以激昂的歌聲重溫《講話》精神,表達了對黨和國家的無限熱愛。 演唱會以創作於上世紀60年代的《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拉開帷幕,演唱這一曲目的北京老戰友合唱藝術團的部分隊員正是當年《長征組歌》的首唱者﹔匯佳小學合唱團的孩子們演唱的《賣報歌》和《最好的未來》通過今昔對比,道出了當前生活的甜美和諧。
下基層將演出獻給人民
5月18日晚,由文化部藝術司、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文化廳等單位聯合主辦的大型音樂會《永恆的旋律》在西安人民劇院演出。《永恆的旋律》分為序曲、源泉、搖籃、薪火、旗幟、尾聲6個篇章。音樂會在著名鋼琴家劉詩昆演奏的鋼琴協奏曲與合唱《黃河》中拉開帷幕,《兄妹開荒》、《二月裡來》、《南泥灣》、《紡線線》、《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傳統經典依次與觀眾見面,著名舞蹈家黃豆豆演出的舞蹈《閃閃的紅星》將演出推向高潮,晚會在交響樂合唱《紅旗頌》中落下帷幕。
陝西省文化廳副廳長劉寬忍說,《永恆的旋律》精選《講話》發表以來各個歷史時期具有標志意義的紅色經典作品,旨在喚起人們對那段紅色時光的回憶,彰顯《講話》發表的時代意義和社會主義文藝的核心價值觀。
為踐行《講話》精神,中國國家話劇院於5月20日為北京大興區的觀眾帶去一台以“信”為主題的綜藝演出。“信”主題綜藝演出自2009年起先後承擔了文化部“三下鄉”、第六屆全國優秀話劇劇目展演和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下基層慰問等文化部舉辦的重大演出活動。兩年來,該演出時刻以“三貼近”為創作原則,密切關注社會熱點話題,相繼在廣東、福建、重慶等省市40余個地區舉辦了近60場公益性演出,被各地基層群眾譽為一台“話劇春晚”。
國家話劇院院長周志強說,國話的前身延安青年藝術劇院,就是在《講話》精神的指引下成長起來的。歷經70年風雨,這種傳承始終沒有中斷。今天國話致力於打造百姓劇院、推廣戲劇惠民工程、創造多元化新現實主義作品矩陣,正是繼續踐行“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的具體體現。國話要始終不渝地繼承傳統、牢記使命,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主流戲劇文化的道路上發揮“國家隊”的重要作用。
(參與採寫:續鴻明、焦雯、劉淼、常晶、張曉楠、趙林英、李雪、余自言、常會學、任學武、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