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繼承和弘揚《講話》精神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蔡 武
70年前的今天,毛澤東同志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篇光輝著作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全面總結了五四以後中國革命運動的歷史經驗,深刻闡明了黨對文藝工作的基本方針,提出了文藝為什麼人服務和如何服務等根本問題。《講話》的發表,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開創了中國革命文藝運動的新紀元,成為中國新文藝發展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今天我們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其目的不僅在於重溫《講話》的重要內容,繼承延安時期所開創的革命文藝傳統,更在於深刻理解《講話》精神在今天的時代內涵,把《講話》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當前,我們弘揚《講話》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內涵,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第一,必須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今天,我們講“二為”方向,就是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為人民服務”,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根本任務貫穿到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努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良好文化條件。我們講堅持“雙百”方針,就是要正確處理好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與堅持主導、發展主流的關系,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指導文化建設,努力發展先進文化,同時以寬廣的胸懷、長遠的眼光,營造積極健康、寬鬆和諧的氛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從而最大限度地煥發廣大文化工作者和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使社會主義文化百花園更加絢爛多姿、生機盎然。
第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引導和鼓勵藝術家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從火熱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努力創作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產品﹔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發揮人民在文化創造中的主體作用,搭建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平台﹔完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提高群眾評價權重,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最高的評價標准﹔堅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面向基層、面向群眾,讓文化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堅持科學發展,就是要努力統籌好文化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關系﹔要正確認識文化的雙重屬性和雙重功能,按照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兩輪驅動的發展思路推動文化建設﹔要堅持統籌協調,推動區域平衡、城鄉平衡,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兩個市場,既注重國內文化建設,又不斷加大對外文化交流力度﹔注重把握國情,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扎扎實實推動文化建設。
第三,必須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必須把握時代脈搏,順應時代潮流,不斷解放思想,賦予《講話》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從而引領文化藝術事業沿著正確的方向繼續前進。同時,要努力適應文化建設的新形勢,深刻把握文化發展的新特點,了解人民群眾的新需求,在文化工作中不斷創新。要大力推進文化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創新,實現題材、體裁、品種、風格和載體的極大豐富,不斷提升文化的原創能力,增強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在信息化時代,尤其要注重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堅持自主創新,努力用先進科技傳播先進文化,大力發展新型文化業態,不斷提升為人民群眾提供高品質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四,必須堅持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近幾年來,我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努力破除阻礙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積弊,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文化藝術生產力。實踐證明,隻有深化改革,才能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強大動力。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加大力度,加快進度,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必須大力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加大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著力振興文化產業,推動其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鞏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成果,推動政府職能轉變。
第五,必須適應全球化潮流,擴大對外開放。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更加復雜。我們必須積極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不斷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大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同時,要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和更加博大的胸懷,吸收和借鑒一切有利於加強我國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於豐富我國人民精神生活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於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加大文化領域智力、人才、技術的引進力度,吸收外資進入法律法規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要真正地把優秀中華文化送出去,把優秀世界文化引進來,從而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第六,必須堅持大團結的方針,努力營造良好環境。今天,我們面臨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艱巨任務。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努力營造團結和諧、昂揚向上的氛圍,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和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文化創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尊重勞動,努力營造和諧寬鬆的氣氛,推動優秀人才和優秀作品脫穎而出。要具有海納百川的胸襟和伯樂識馬的慧眼,善於發現人才,大膽使用人才,在使用中培養和鍛煉人才。要知人善任、人盡其才,採取切實措施,建立激勵機制。要與藝術家交朋友,做藝術家的貼心人。用良好的環境吸引人才,用真摯的感情團結人才,用科學制度和健全法規管理人才。要制定有效的政策,鼓勵社會各界參與文化建設,形成文化建設的強大合力。
當代中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波瀾壯闊的改革進程,如火如荼的發展實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主旋律,呼喚著廣大文化工作者以高昂向上的精神面貌承擔起文化發展繁榮的歷史使命。廣大文化工作者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契機,不斷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努力推動各項文化工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廣大人民群眾是“大魯藝”的老師
於 藍
1942年初夏,延安召開了文藝界的座談會,毛主席作了極為重要的講話。我年齡小、資歷淺,還沒有資格去參加那樣的盛會,我們魯藝的許多同志都去參加了。誰也沒想到,5月30日那天,一個身著普通制服、兩膝打著補丁的中年人,來到了我們魯藝師生集合的院內,他就站在我前面不遠的地方。突然,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我頓時驚呆了,原來,他就是我們心中最敬仰的毛主席!他怎麼來了?而且是這樣朴素,就和我們大家一樣。我傻呆呆地望著他膝上的補丁,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毛主席笑吟吟地揮手致意,讓大家坐下。他的語調是那樣親切平和,他所講的內容,深入淺出,而且極其生動,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全場靜極了,他話音琅琅地說:“隻在‘小魯藝’學習還不夠,要到‘大魯藝’中去……‘大魯藝’就是工農兵群眾的生活斗爭,廣大的勞動人民就是‘大魯藝’的老師……”他還用大樹和豆芽菜,來比喻提高和普及的關系,說大樹是從豆芽菜一般高的樹苗苗長起來的,不要瞧不起豆芽菜。
那天,我印象極深的還有,毛主席引用柳宗元的《黔之驢》的故事,說明不要高居於群眾之上,自以為了不起,“當群眾看清你沒有什麼本事的時候,你就嚇唬不了他們。”說這不過是“黔驢之技,技止此耳”。毛主席邊說還邊做出動作,形容驢踢腿的樣子,引來了大家由衷的笑聲。就是在這樣與大家親密無間的談話中,把你的思想點透了、提高了,並把你的感情點燃起來,使你一定要到“大魯藝”中去。他把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精神,親自送到了魯藝廣大師生的心坎兒上。
不久,王大化、李波、羊路由、安波、賀敬之、劉熾等首先走出“小魯藝”,走向“大魯藝”,到百姓中搞起“新秧歌運動”,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演出隊每到一處,漫山遍野坐滿了人,裡三層外三層黑壓壓的一大片,歡樂聲回蕩在山谷四周,響徹在九霄雲天,盛況空前。後來,我們非常榮幸地在棗園為毛主席和他居住地的群眾,演出了根據當地風俗結合時事編排的新秧歌,受到了毛主席的稱贊。
1943年12月,魯藝又組成文工團,由張庚同志率領去綏德專區農村等地一邊學習一邊演出。根據當地群眾斗爭生活,我們集體創作了多幕秧歌劇《慣匪周子山》。當時,劇本寫出來了,角色分配了,但卻排練不出來,藝術效果出不來,大家真泄氣了,急壞了導演,苦壞了演員。幸好毛主席的教誨言猶在耳,“廣大人民群眾就是‘大魯藝’的老師。”我們的領導和導演張水華、王大化等人決定邀請當年參加這些斗爭的農民干部申紅友來參加排練。他哪裡搞過導演工作呀,怎麼會排戲呢?誰知,他竟能那麼自如地點撥你,教給你怎樣生活在農村地下斗爭的規定情境之中。例如聽到敲門聲,要帶著警惕的心情去判斷,聽出是暗號後才去開門,但也要小心不被敵人發現……他又教給你可以用盛米的斗來遮住手中的油燈亮光,以免暴露目標……就這樣一下子整場戲活了起來。記得《慣匪周子山》帶回延安演出時,受到了廣大干群的熱烈贊賞。這次創作盡管我的角色戲份不多,但是,我認為是自己第一次比較成功地完成了對農村革命婦女形象的塑造。
在魯藝去綏德的同時,民眾劇團到關中,西北文工團去隴東,青藝、部藝去三邊……作家藝術家紛紛沿著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確定的革命文藝方向,投身到“大魯藝”中去,都取得了豐碩成果,革命文藝事業空前繁榮。以後整個解放戰爭階段,大家都是自覺地沿著這個方向,創作出大量生動、活潑,為民眾所喜愛並為革命戰爭服務的優秀作品。
新中國成立初期,僅在文學方面就有《白毛女》、《血淚仇》、《紅旗譜》、《小二黑結婚》等20余部作品出版,這些作品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到現在,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我主演的電影,比如《白衣戰士》、《龍須溝》、《林家鋪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等,之所以大家會記憶深刻,就是因為我們真正深入到每個具體環境和具體人物中,真正反映了當時的實際生活,才能那麼感人至深。
因此,我認為,我國文藝戰線上不斷取得優秀成績,都是與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指出的正確方向分不開的,是毛主席的教導,以及黨的幾代領導集體對《講話》精神的繼承、發揚和不斷深化,才使我們文藝事業有了如此繁榮發展的局面。
如今的“大魯藝”就是我們偉大的現實生活,走進“大魯藝”就是要求我們文藝工作者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拜人民群眾為師,為人民群眾服務。近幾年,我也欣喜地看到《唐山大地震》、《錢學森》等一系列現實題材的電影作品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這也充分證明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是文藝創作的靈魂。
盡管70年過去了,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我至今銘記不忘。因為實踐證明,“大魯藝”——也就是廣闊的現實生活,永遠是我們文藝創作不枯竭的源泉,廣大人民群眾是永遠值得文藝工作者尊敬的“大魯藝”的老師。
生活照亮藝術
遲子建
在我心目中,毛澤東同志是締造了新中國的偉大領袖,更是位博覽群書的杰出詩人。1942年,他以領袖的遠大胸襟,以詩人的真摯情懷,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文學工作者,我想結合自己這些年的創作實踐,談一些學習《講話》的體會。
毛澤東同志在《講話》中指出,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生活。這就鮮明地告訴我們,作家不能與現實脫節,沒有豐富的生活作為文學的源泉和動力,作家的創作就會陷入困境,蒼白枯萎。
我最初學習寫作,是30年前,那時我在大興安嶺師范學校求學。我寫了幾篇小說,投給兩家刊物,均遭退稿。因為小說所寫的,不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而是生編硬造的,結果自然是失敗。找到創作的症結後,我把筆觸轉向童年生活的北極村,轉向生我養我的那片凍土地,我的筆立刻變得滋潤了,故鄉的風土人物,自然而然地從筆下流淌出來,這就是我1986年發表在《人民文學》上的中篇處女作《北極村童話》。
這些年的寫作讓我品悟到,凡是那些我寫得比較好的、得到讀者好評和社會認可的作品,都與深入生活密不可分。我曾經去煤礦採訪過,所以在寫作以煤礦為背景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時,落筆就不慌張。為了創作《額爾古納河右岸》,我追蹤放養馴鹿的鄂溫克部落,一直到人跡罕至的大興安嶺深處,體味他們的生活,傾聽他們原生態的歌聲。當我進入小說時,我接觸的那些血肉豐滿的鄂溫克人,便自然地躍動雙足,與我的筆共舞。
從文藝的審美層面來說,我們說藝術照亮了生活,可是從藝術的誕生層面來講,無疑是生活照亮了藝術。沒有生活,藝術就是一盞枯燈。
毛澤東同志在《講話》中號召廣大的文藝工作者到生活中去,並不是說我們擁有了生活就擁有了創作的萬能鑰匙,所以他才在《講話》中又特別強調了語言的重要性。強調語言的重要性,也就是強調藝術的重要性。
毛澤東同志說:“我們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如果連群眾的語言都有許多不懂,還講什麼文藝創造呢?”對此我深有感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沒有好的語言,一部作品也就失去了魅力。而好的語言,來自多個方面,比如讀書,比如心靈的歷練,再比如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小說家塑造人物,要想對人物的一言一行描述得准確、生動、貼切,就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民間語言生動、洗練,又充滿韻味。比如有一次我去魚市買魚,看見有個賣魚的,守著一個注滿了水的大鐵皮盆子在賣鯉魚。盆裡的魚有活的、死的和半死不活的。當我問他魚的價錢時,他在描述半死不活的魚時,用了一個特別的詞“半陰半陽”,真是又生動又文氣。後來我的一篇小說寫到賣魚的情節,便把這個詞用上了。一個詞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很多這樣來自民間的鮮活詞語匯集在一起,就是一條文字的彩虹。
毛澤東同志在《講話》中還針對文藝的繼承和借鑒問題,做了精辟的論述。他說:“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我曾做過3年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教師,那期間我閱讀了大量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其中很多作品,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准,散發著經典的光澤。為什麼那個時期出現了眾多的文學大家?我想除了這些作家身處一個思想變革的時代、深切關注民族的命運之外,還與他們深厚的學養和開闊的眼界有關。魯迅、茅盾、巴金、老舍、郁達夫等,都非常熱愛外國文學,有的還翻譯過作品。可以說,這些作家是充分繼承了中國文學優秀傳統的一代,也是充分吸收借鑒了世界文學優秀成果的一代。比之現代文學史上的這些大家,我們這代作家,無論在生活經歷還是在學養上,都有欠缺。好在對於寫作來講,我們還在成長期,我們可以更刻苦一些,為自己補充營養。
但是,注重吸收和借鑒,就像毛澤東同志所指明的那樣,不是照搬,而是吸收那些有益的東西。外面的風景再妖嬈,畢竟是別人的風景。一個作家的寫作,隻有根植於自己的土地、根植於自己的人民,才能獲得蓬勃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地在世界文學之林中,以獨特的風姿,吸引世人的目光。
在不久前舉辦的倫敦書展上,我參加了一場與英國作家的對談。主持人問我,你為什麼會想到寫《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樣的小說?我打量著主持人穿的鞋子,打量著與我對談的英國作家穿的鞋子,又看了看自己的鞋,我說:“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穿的鞋子,很可能是同一品牌的。但是在中國的北方,有一個部落的人,他們生活在大森林中,他們穿的鞋子,至今還是自己打制的,是那種朴拙而又美麗的鹿皮靴子,我覺得這樣的靴子留下的足跡,值得一個小說家去追蹤,更值得人類銘記。”
作為一名年輕的文學工作者,我願意一直追尋這樣的足跡。因為這樣的足跡裡,有我們民族的記憶,有我熱愛的山川草木的氣息,浸潤著我的情感,與我血脈相連,難解難分。
把最美的旋律獻給黨和人民
印 青
今天,重溫毛澤東同志70年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仍然能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講話》所闡述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原則仍然常讀常新、仍然需要我們認真遵循。下面,圍繞學習貫徹《講話》精神,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匯報幾點體會。
一、藝術必須與時代同頻共振,文藝工作者就是要用真情譜寫時代強音。
《講話》發表之際,正值中華兒女抵御外辱、抗日救國的艱苦歲月,《講話》極大地鼓舞了文藝工作者以飽滿的激情、嶄新的面貌,走向生活、走向戰斗的前線,以筆為刀槍,創作出許多革命的、戰斗的文藝作品,成為那個時代最嘹亮的號角。
幾十年過去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時社會的價值取向也呈現了多樣化的特點,出現了一些噪音、雜音。對此,我逐漸產生了這樣的想法:能不能通過我的創作,盡可能地讓老百姓更加了解黨、理解黨、熱愛黨,更加堅定地跟黨走。基於這一理念,我創作了《走進新時代》、《一切獻給黨》、《在燦爛陽光下》、《永遠跟你走》、《江山》、《同人民在一起》等一批歌曲。在創作中我深刻體會到,這一類題材的作品不能隻是喊口號,一定要出於真情、來自實感、發自心底,要有一種實實在在的情感沖動和向往追求。這些歌曲播出後,我曾先後收到過近萬封聽眾來信,有不少是來自農民工兄弟,他們說對生活曾一度失去信心。但從電視裡聽到這些歌曲後,受到極大感染,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相信在黨的領導下日子一定會好起來。這說明,用真情、真心,把自己的藝術實踐融入時代發展,一定能夠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文藝必須與時代同行,緊扣時代脈搏,高揚時代主旋律,矢志不渝地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最強音。
二、藝術必須為人民大眾服務,文藝工作者就是要用優秀的文藝作品抒發百姓心聲。
《講話》強調文藝工作者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群眾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這一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文藝創作的規律。在我看來,為人民放歌、為人民抒情,是我們堅定不移的創作方向。
一直以來,我在創作中注重用恰當的音樂旋律來展現和提升歌詞的思想內涵,努力用大家普遍喜愛、易於接受的音樂語言來表達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使人們通過歌聲,昂揚斗志、煥發激情。我希望自己的音樂情感要深、境界要高,能夠抒發人民的心聲,表達大情、大愛,表達對祖國、對人民、對時代的,真摯的、純粹的、深厚的,沉浸於心底但卻難以言表的崇高感情。這些年我努力做到這個追求,寫了一些作品,像《走向復興》、《天路》、《西部放歌》、《世紀春雨》等。《走向復興》這首歌,開始我寫了十幾稿,都不是很滿意,主要是想這首歌應具有普及性、傳唱性,不分男女老幼都能演唱、都能接受、都願意去唱。為此我反復嘗試,最後確定用鏗鏘有力的進行曲式風格,用民族民間的音樂語匯,用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群眾歌曲形式創作這首歌曲。這首歌曲推出後受到歡迎,我感到很欣慰,更使我意識到文藝工作者隻有用自己的藝術實踐努力為廣大人民群眾代言,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和藝術價值。
三、藝術必須肩負起使命擔當,軍隊文藝工作者就是要用嘹亮軍歌鼓壯軍威士氣。
我在軍營出生、在軍營長大,16歲參軍入伍,曾經當過6年戰士、3年排長,從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長起來,是部隊培養了我,我對軍隊和軍隊文藝工作有著深厚的感情,對自己所肩負的職責使命有著清醒的認識。軍營生活、部隊官兵是我最熟悉最了解的,寫軍旅歌曲也是我投入精力最大、創作最多的。應該怎樣歌頌這些最可愛的人?應該怎樣來表達他們的心靈呼喚?應該怎樣來激發他們的戰斗意志,等等,這些問題我總在思考,並在藝術實踐中一個個追尋答案。這些年我先後創作了《當兵的歷史》、《邊關軍魂》等幾百首軍旅歌曲,其中有50多首是反映全軍各軍兵種、各個專業技術行業題材的。我把這些創作當做是“為兵服務”的重要工作,無論是在訓練場、演習地,還是在邊防哨所、高原海島,當這些軍旅歌曲在戰士們的口中吼出,在軍營裡回響,並得到許多地方上群眾的喜愛時,我都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欣慰,更加深切地體會到軍營是我永遠堅守的舞台,為部隊官兵和人民群眾寫歌、寫出好歌,是我永遠的職責。
今後,我將牢記使命,在《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把最美的旋律獻給軍隊,獻給黨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