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知一知二之間"盧甫聖藝術展開幕
發布時間:2013-09-23 11:36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3-09-23
    中國美術館9月20日訊 盧甫聖先生是當代中國畫界“知行合一”的一位藝術家。他不僅在藝術創作與史學理論方面有著深厚的造詣,還“以畫入道”,創造性地將兩者相結合,實踐著對於中國文化本體與思想精髓的當代探索。今天下午,伴隨著展廳內悠揚的昆曲,盧甫聖先生名為“知一知二之間”的展覽在中國美術館拉開帷幕。

  本次展覽在1、2、3號展廳內呈現,共展出了130余幅作品,它們均為盧甫聖先生從新近創作中遴選出的代表作。步入展廳,整個展示空間布置得淡雅、寧靜,更能引發人們對作品中的哲學含義和時代的深思。展覽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央文史研究館、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

  盧甫聖先生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宗教、宇宙、以及空間的思索。在盧輔聖先生看來,在當今社會中,偏重知性的藝術正漸漸崛起,這種藝術往往融合了具象與抽象、本體與跨界、存在與虛擬等諸多因素,並從中西古今交錯的時代語境裡捕捉亦此亦彼的靈感,從而使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盡可能趨向於知一知二之間。所以本次展覽選擇了這項重要論題作為主旨。值得一提的是,在1號展廳內,同時展出了該展覽的同名新作《知一知二之間》﹔盧甫聖先生注重作品與空間的關系,《知一知二之間》是他為中國美術館1號廳量身而作。這幅紅色的山水長卷總長37.5米,貫穿1號展廳整面弧形展牆,視覺效果震撼。而《知一知二之間》也系首次亮相。

  盧甫聖先生用西方的科學實證方式來求證中國藝術,他長期探索中國繪畫主觀性的空間方式,探討中國畫在當代的種種可能性,而盧甫聖先生也在展覽中展示了此項研究成果。他的作品在接引傳統的同時立足當下,在重構的過程中重新建立起了中國文化的主體。盧甫聖先生擅長史學與理論,他在理論方面以古開今,而他的創作實踐則以今化古,從中探索和發掘了中國文化的主體價值與東方思維特質。盧甫聖先生通過化繁為簡,虛實並行的創作手法,從中國文化本體與東方思維方式的獨特視角把握了中國繪畫的本質,用其具有鮮明辨識度與東方性的視覺結構闡釋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從而創作出一種有意義的中國范式。

  盧甫聖先生認為繪畫是把看不見但又應該看見的東西變成現實中的可見物,從而彌補造物主給人類留下的缺憾,繪畫也是奢侈的﹔如今的時代,前所未有的文化生產規模和文化消費能力,帶給了人們太多的奢侈,能享受繪畫之奢侈的人反而少了。對於繪畫來說,這未必不是件好事,因為隻有排除喧囂與浮華的作品才會將視覺符號升華為活生生的生命狀態,才能載負形形色色的心緒、欲念和人生經驗,才有希望切入那條確實指向當代、指向此刻因而必然引向未來的歷史發展長鏈。盧甫聖先生表示,自己十分珍惜作為繼續享受著繪畫奢侈的一員。每當自己撫紙弄筆,披軸展卷的時候,那種沉靜而肅穆的審美感受,和那種通向塵世之外、歷史之外、時間與空間之外的超越意識便油然而生。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表示,此次展覽展出了盧甫聖先生多年的治學成果,特別是中國畫領域的創作成果。盧甫聖先生在中國畫研究上堪稱當代學人的楷模,改革開放以來的整個畫界都在思考如何把傳統的畫學特色繼承下來,並通過引進西方史論探索中國畫學的新發展。盧輔聖先生是這方面突出的學術探索者,他在研究歷史同時對歷史著述中的許多理論進行大量思考,從中國畫論的思想體系入手,以新型學者的理想情懷努力建構起了當代中國畫的新結構。盧甫聖先生繪畫風格鮮明,他巧妙地將理論結合進繪畫中,他的作品往往從宏觀入手,所以盧甫聖先生的作品飽滿、通融,在作品中體現出一名繪畫實踐者和畫學研究者的共同追求。

  展覽在1、2、3號展廳呈現,時間將持續至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