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讓交響樂成為城市文化的名片——記第三屆“中國交響樂之春”研討會
發布時間:2012-04-28 16:33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2-04-28

    4月7日至27日,第三屆“中國交響樂之春”系列演出活動如期舉行。由文化部藝術司、國家大劇院和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共同主辦的這一演出活動,集結了來自北京、天津、浙江、安徽、河北、福建、廣東等地的11支交響樂團,為觀眾獻上一場場中國交響樂盛宴。

    4月21日,“交響樂如何成為城市文化的名片”研討會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的會議廳舉行。會上,第三屆“中國交響樂之春”主辦單位的有關領導以及參加系列演出活動的樂團負責人闡述了各自對於中國交響樂的真知灼見。

    為各地院團搭建展示、 交流平台

    據記者了解,國家大劇院每年的演出共有1000場左右,其中,音樂會有400多場。如此龐大的演出數量清晰地顯示出,國家大劇院已經成為一個藝術交流和藝術發展制作的大平台。

    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說:“國家大劇院的宗旨是人民性、藝術性、國際性,有義務把交響樂的發展作為己任承擔起來。盡管舉辦‘中國交響樂之春’此類活動是不賺錢的,甚至是賠錢的,我們也要把這項事業往前推。國家大劇院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交響樂與當前的文化發展、與人民的文化生活聯系起來,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大背景下,展現我們的文化自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追求。國家大劇院會一直努力,與各個地方院團共同完成這個任務。”

    “很多交響樂人與交響樂團在為中國交響樂事業的發展默默努力。”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陳佐湟指出,“希望通過‘交響樂之春’這樣一種形式,為這些作曲家或樂團提供演奏、發表作品的平台。在保持藝術水准的同時,又展現他們最好的才華,這就是國家大劇院的初衷。”

    對此,北京交響樂團團長、音樂總監譚利華認為,國家大劇院邀請全國各地的交響樂團到北京演出,為地方樂團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遇。為了支持樂團展示當地的最高藝術水准,許多地方給予了切實的幫助,這對於常常遭遇樂器不全、人員不夠、待遇低等問題的地方樂團來說,“真的是雪中送炭。據我所知,大部分院團獲得了資助。” 福建省歌舞劇院演出中心主任王少雄介紹,為支持院團參加“中國交響樂之春”,福建省專門給樂團撥了800萬元用以購置樂器,目前,這批專項資金已經到位。

    安徽省歌舞劇院院長宇洪杰說:“國家大劇院讓我感到從事交響樂的文藝工作者有了一個家。這個家很重要,它不僅是交響樂的家,也是交響樂工作者的家。中國交響樂品牌需要共建,國家大劇院開了個好頭,大家都來參與,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有作品的出作品。”

    更加注重 推出中國交響樂作品

    “跟以前相比,交響樂的普及工作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就目前來說還有困難,尤其是在中國交響樂作品的創作及演奏方面。”天津交響樂團常任指揮易娟子坦言,她期待這種狀況能得到改善。中國廣播藝術團副團長艾立群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國民樂化的交響樂作品登上舞台。“大家把自己最核心的、最有地方特色的、最精彩的東西拿出來,讓‘中國交響樂之春’越辦越好。”

    實際上,這種狀況在本屆“中國交響樂之春”已經得到改善。第三屆“中國交響樂之春”提倡一定要有中國樂團、指揮,這一次,位於邊遠地區的新疆、西藏都帶來了當地的民族化的優秀交響樂作品。“國家大劇院提供的平台,已經超出了一個演出機構所具有的職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譚利華說。

    廣州珠影樂團團長任杰表示:“樂團這次邀請了外國藝術家加盟,但演奏的全是中國作品。過去,中國的演奏家和樂團都喜歡演奏外國作品,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們也開始要求外國作曲家呈現中國作品。”這次,兩位外國藝術家演奏的中國作品是鋼琴曲《山林》,還有兩個作品的片斷——《青春之歌》和《原野》。

    王少雄說:“這些年,福建交響樂團在做音樂會時,尤其注意創作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國交響樂作品,如作曲家劉湲根據客家山歌創作的《土樓》、眾多國內著名作曲家聯合打造的《八閩畫卷》等交響樂作品,深受觀眾喜愛。”

    為成為城市名片而努力

    對於交響樂與城市之間的關系,與會嘉賓發表了各自的看法。譚利華指出,交響樂已經被世界公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現代文明的標准。如今,世界上的優秀交響樂團大多以城市命名,像芝加哥交響樂團、費城交響樂團、紐約交響樂團等。而且,不一定非得是大城市才有交響樂團,如克利夫蘭並不像紐約、華盛頓那般出名,卻擁有躋身“世界五大”的交響樂團。該樂團使整個城市的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也令這個城市聞名世界。可喜的是,中國一些地方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開始付諸行動。

    河北交響樂團從2005年至今,共創作了6部原創交響樂作品,確立了自己的品牌,是河北交響樂團成為城市文化名片的重要舉措之一。河北交響樂團團長齊大偉表示:“我團委約創作的6部交響樂作品,完全以河北豐厚的歷史文化元素為素材,以藝術的手法反映發生在河北大地上的歷史事件,十分具有地域特色。除此之外,我們還樹立群眾本體概念,千方百計開拓演出市場,積極探索文企聯姻互惠雙贏的新路子。”

    對此,任杰也表示,廣州珠影樂團要堅持交響樂為大眾服務的方向和目標,堅持市場化的經營理念,早日將樂團打造成為珠江電影集團乃至廣州的亮麗名片。

    希望“中國交響樂之春” 更漂亮

    據記者了解,國家大劇院成立後,交響樂聽眾以年輕人居多。“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趨勢令一些西方樂團、劇院感到羨慕。”中央芭蕾舞團副團長、音樂總監張藝說,“年輕人對於交響樂的熱愛讓我感到特別高興。他們不僅關注外國大團,對本土樂團也非常重視。看西方頂級樂團的演出,觀眾主要是欣賞,而觀看中國樂團的演出,大家都是帶著感情去看的。擁有這樣的觀眾群,對音樂工作者來說,是最大的動力。”

    中國文化報社副總編輯趙忱認為,“中國交響樂之春”代表了藝術家和藝術管理者共同的理想,希望“中國交響樂之春”能夠做得更漂亮。“有了國家大劇院這樣的平台,有了‘中國交響樂之春’的倡議和眾多單位的共同努力,中國交響樂可以說遇到了最好的發展時機,也達到了當前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准。雖然與國際最高水准相比還有距離,但在‘交響樂之春’的舞台上,人們聽到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交響樂,感受到當下中國交響樂的最好水平。”趙忱認為,地方樂團在這一平台上展現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了中國交響樂良好的整體面貌。

    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陶誠在總結發言時說,希望能系統地推進中國交響樂的發展。“中國交響樂之春”正是眾多活動中的重要一項,有益於全國交響樂生態的平衡發展,希望以後見到西部邊遠地區更多的交響樂團來參加“交響樂之春”這類活動。“這有賴於大家共同的努力和支持,為我們的交響樂添磚加瓦。我相信,隻要大家齊心協力,中國的交響樂事業一定會有大發展、大繁榮。”陶誠說。

 

 

張婷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