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走進《楓樹林》
發布時間:2013-11-06 15:33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3-11-06

宮曉東

  

  

  敢於把不同的美學原則放在一個鍋裡煮,讓觀眾從“看不見的牆上”感受到生活長河的流淌。

  走進楓樹林,要像劇中的主人公向南那樣,走進田間,走進鄰舍,走近需要他的人,走進他無法擺脫的事,走進他的折磨,走進他的夢想,走進他的靈魂,走進他的情懷,走完他生命的最後90天,走出自己狹隘的理解,走進作者營造的那片宏大空間,一句話,就是走向向南。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更何況我們還要從寫實走向寫意,從體驗走向體現。

  4年來我和編劇孟冰合作了6部戲,每次聆聽他的劇本誦讀,都會在我內心激起波瀾。作品的背景各異,作者的視角各異,但我能從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對自己的審視。這一自我審視的過程,同樣激發了我對自己創作的肯定與否定。

  向南是楓樹村的村官,也是楓樹村一個普普通通的村民,在村官與村民這兩者之間,向南不斷地轉換著自己的位置。在年復一年的轉換中,向南既給楓樹村留下了風吹不散的故事,也給自己留下了揮之不去的悔恨。在生命的最後90天中,他努力地去彌補心中的虧欠——對村民、對母親、對兄弟、對妻子的虧欠。因為是人,就會有缺陷,人生就會留有遺憾﹔也正因為是人,才懂得虧欠,才會彌補遺憾。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他總覺得給楓樹村留下的太少太少,欠鄉親們的太多太多……這是一個彌補遺憾的共產黨員形象。當然作者還刻畫了另外一個補救人生的形象——因為過去的歷史而被良心折磨了一輩子的鄭懷仁,同樣把彌補當年作為自己的臨終遺願。一個曾經的國民黨軍官,一個現任的共產黨村官,在審視各自人生歷程的過程中,都表現出感人的力量。

  隻有讓劇中所有人物的點點滴滴,全都融入楓樹林的呈現裡,我們想要達到的敘述效果才能逐漸建立起來。怎麼能夠勾起觀眾豐富的想象?怎麼能夠無中生有?怎麼能夠在槍響後瞬間顯現地陷天塌的幻覺,讓鄭懷仁彷佛在生命的邊緣顫栗?怎樣讓觀眾在平靜的舞台上聽到潺潺的流水,聞到土地散發的氣息?

  劇中第三場,編劇提示“向南與母親隻能通過在牆上寫字進行交流”,我們怎麼展現?真的立一堵牆?真的一行行地往牆上寫字?把牆取消,把牆上的字取消,這是表現與描摹能否化合的試金石,無中生有,以一當十,以少勝多,以假當真,通過這一場戲,把不同的時空、不同的精神狀態、社會的變遷,在不存在的牆上通通寫出來,讓觀眾從“看不見的牆上”感受到生活長河的流淌。

  但願風從楓樹林裡吹過,能吹來聽不夠的鄉音,這鄉音能讓今天的人們走進劇場,走進楓樹林,能夠為楓樹村裡這樣一群普通人所感動。當觀眾走出劇場依舊能感受到那份淳朴的真情,我們的使命就算完成了。這個時代需要向南,也需要我們這一群話劇人持續不斷的發現與挖掘。

  (本文刊於《人民日報》20131015日,23版)

 

上一篇: 戲劇觀念新變革
下一篇: 國民精神的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