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對戲曲改革的認識要與時俱進——兼談戲曲的“推陳出新”問題
發布時間:2014-05-13 12:02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4-05-13
 郭漢城

 

  戲曲改革情況復雜,像一簍蟹,你勾著我,我勾著你,團團轉,理還亂。但隻要目標明確,抱著科學的態度,總可以梳理出一些頭緒,解決一些重要問題,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方針政策問題,以收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之效 

  從制定戲曲改革的政策到現在,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的政策必須去適應這種變化,才能得到新的和諧、平衡,否則將產生政策和時代不完全適應的問題 

  在有些人眼中,我們是擁有昆曲、京劇這樣高超藝術的戲曲大國,少幾個地方戲、民間小戲算不了什麼。他們並不懂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深刻含義,當他們這樣想的時候已經放棄了時代賜予戲曲的良機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戲曲改革成就很大,出現的失誤也不少。對此,我們應該科學地進行總結。現實是從歷史發展過來的,回顧歷史是為了弄清是非、認識規律,讓以後的路走得更扎實,走得更堅定。很可惜,由於種種原因,對半個多世紀的戲曲改革進行認真總結的工作,至今還沒有完成。 

  30年來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廣大戲曲工作者歷盡艱難困苦,想盡種種辦法來振興戲曲,這些努力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戲曲危機的局勢並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戲曲改革的問題很復雜,正如過去有人形容的那樣,這些問題像一簍蟹,你勾著我,我勾著你,團團轉,理還亂,看著叫人沮喪。但是我覺得不管如何復雜,隻要目標明確,抱著科學的態度,總可以梳理出一些頭緒,解決一些重要問題,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方針政策問題,以收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之效。 

  關於戲曲改革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如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是戲曲改革工作一開始就定下來的,它們符合時代發展和戲曲自身發展的規律,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但從制定政策到現在,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項工作的內涵有重大的豐富,卻未能在政策上充分體現出來,以致產生政策和時代不完全適應的問題。舉個例子,比如推陳出新,它是全部方針政策中的重要一環,但時代變了,作為推陳出新對象的劇種本身,在時代發展中所處的地位、作用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我們的政策必須去適應這種變化,才能得到新的和諧、平衡。 

  戲曲大家族中有許多劇種,它們的發展情況也不一樣。昆曲是發展得最完整、優雅的古典藝術的代表﹔京劇既有古典性又有民間性,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藝術得到充分發展﹔地方戲情況復雜,但更靈活,大體上不同程度地具有這種兩重性﹔而廣大的民間小戲發展程度最低,其自身負荷不大,這又構成它的優勢。但無論哪種情況,它們在現代社會都有生存發展的權利,都有推陳出新的要求,都有與時代結合的任務。這就是說,在進行推陳出新時,我們必須把它們不同的現實存在狀況考慮進去,從劇種出發,而不是大而化之地一個推陳出新了事。 

  就古典戲曲來說,我以為推陳出新的任務主要在於保護、搶救,在於有計劃地把大量經典搬上舞台,不必花很大的力量去創作演出現代戲,做過分了反而會破壞它與歌舞結合得最完美的藝術形態。古典性、民間性相結合的劇種,其最主要的任務是提高文學性,把高度發展的表演藝術與高度的文學性相結合,這是歷史沒有完成,而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完成的任務之一。當然,可以選擇適合的題材進行現代戲創作,高度發展的表演藝術有利於提高戲曲現代戲的質量,這在京劇及某些地方大劇種如豫劇、川劇中可以看到許多有力的例證。民間小戲在戲曲族群中處於小兄弟的地位,藝術發展處於初級階段,但它們生活氣息濃,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與生活相結合的阻力不大,還有大劇種和其它的經驗可以吸收借鑒,因而在與現實生活、現實思想相結合的時候,它們的短處會得到補足,它們的長處會爆發出巨大力量,從而開拓出一個意想不到的新局面。 

  在中國戲曲史上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前一個時代藝術發展最成熟的、最具代表性的劇種,往往不是下一個時代引領發展潮流的劇種。曾經顯赫一時的昆曲、京劇莫不如此。這是文藝與生活、內容與形式關系在戲曲發展中規律性的體現,也是戲曲這種程式積累型藝術發展中的不平衡規律。程式積累得越高、越完美,與生活距離也就越大,而變革還須與生活接近的劇種做起。這種發展不平衡規律,不僅在古代發生作用,在近代、現代、當代也發生作用。我們看到改革開放初期,那些平常不很顯眼的民間小戲,露出它頑強的生命力,如灘簧、山歌、花鼓、採茶、彩調、花燈、二人轉,以及一些少數民族戲曲等等,現代戲創作踴躍,呈現出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大氣派、大局面。但當時對於這樣一種形勢的出現,我們的思想認識還是淺層的、表象的,沒有從規律上去把握,認識不到它的長遠的、真正的意義,從而難以更自覺地運用規律的力量推動戲曲的發展。 

  目前看來,民間小戲沒落的趨勢是最嚴重的,它們勢單力薄,在各種干擾面前,在巨大、深刻的社會變革帶來的舊文藝生態環境已變、新的文藝生態環境尚未建立之前,隻靠自身力量無論如何地苦苦掙扎,也難逃默默消失的命運。在有些人眼中,我們是擁有昆曲、京劇這樣高超藝術的戲劇大國,少幾個地方戲、民間小戲算不了什麼。他們並不懂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深刻含義,當他們這樣想的時候已經放棄了時代賜予戲曲的良機。有的同志茫然於戲曲危機的無盡無了、何時是休,事實上,危機並不是絕望,隻是由於被因襲觀念所限,我們沒有因勢利導,借力發力,化不利為有利。所以我們必須看到缺失,提高理論修養,認真總結經驗,從過去的實踐中獲得一些規律性的認識,使糊涂人變為明白人。總結好了,民族的時代的新戲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順利實現。 

(本文刊於《人民日報》2014050208版)